分享

上屋抽梯,典故体现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引意却是另外一种智慧

 东海寻人 2021-08-25

  

  大家好,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经典计策。关于《三十六计》的成书,一说是明清时期,但很多历史学家也认为其实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上屋抽梯故事典故出处

  三国时期,荆州牧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小儿子刘琮。刘琦的母亲亡故比较早,所以刘表取了一个年轻的老婆蔡氏。蔡氏把侄女嫁给了刘琮,亲上加亲,因而二人形成利益链,对刘琦不断排挤。而刘表又喜欢蔡氏与刘琮,渐渐对刘琦疏远。而且蔡瑁、张允等人,也更亲近刘琮,形势对刘琦很不利。

  这个时候刘琦找到了诸葛亮,想问他对策。三番五次诸葛亮都因为刘备、刘表是宗亲,不宜插手人家家事而拒绝。刘琦急了,便邀请诸葛亮去阁楼,然后把梯子撤了。诸葛亮这才暗示刘琦,申生、重耳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故事,当时有人想害申生与重耳,申生留在国内死了,而重耳逃往在外最终回来成为国君。)刘琦马上会意,便向刘表申请去江夏当太守。(当时黄祖被东吴杀死)最终刘琦逃脱了后母的魔掌,获得了安全。

  这个典故体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通过上屋抽梯,这个极限的情景,诸葛亮才放心说出对策,无疑这让刘琦采纳的几率是极高的。而且在这安全的情况下,不会被蔡氏与刘琮、刘表知道,也避免落下干预人家家事的口实。保全刘琦,对于诸葛亮的主公刘备,是极为有利的。荆州本来在诸葛亮《隆中对》谋取的范围内,拉拢到刘琦这个盟友,显然会多一份胜算。而且即便是刘备最终帮刘琦拿下了,以刘琦的能力也无法驾驭,会更倾向于把荆州让出来给刘备。如果不是曹操袭来,荆州很大程度上会先是刘备、刘琦联盟赶走刘琮、蔡氏联盟,然后刘琦让位刘备。

  不过曹操袭来,情况又是另外一种了。刘琮选择的是投降,而刘琦选择的是跟刘备一起抵抗。这时上屋抽梯的效果就出来了,因为刘琦到江夏,保存了一大部分荆州的兵力,加上刘备在新野屯聚的一部分,沿途招揽的一部分,使得他们有抵抗的基本实力。当然了,要完全抗住曹操二十几万大军,还得有外部力量帮忙才行。于是才有了后面的赤壁之战。

  上屋抽梯造就了赤壁之战,也是诸葛亮高超智慧的体现。

  引申出别样的智慧

  不过这个成语,引申的意思却跟典故的内容关联没那么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上屋抽梯的引申比喻是,先给敌人搭梯子,让敌人进入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或者获得利益,然后抽掉梯子,断了敌人后路,对敌人实施打击。

  作为兵法,这个成语跟暗渡陈仓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先迷惑敌人,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暗渡陈仓是造就假象,向敌人表明自己没有动静,而上屋抽梯是造就前方有利可图的假象,引诱敌人进入圈套;前者最终实行的是出其不意的奇袭,而后者实行的断后路,彻底打击对手。

  相对而言,上屋抽梯做得要决绝一些,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比如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主苻坚,就是听信了慕容垂、姚苌等人的引诱,前去打东晋,结果大败而且后路被慕容垂、姚苌等人断了,最终导致前秦灭亡。

  上屋抽梯真实出处

  当然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个典故还是需要考究一番的。上屋抽梯故事典故出处虽然说的是刘琦向诸葛亮求救事件,很多人附会成这个典故出处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早在《孙子兵法》里面就有提到“去梯”的说法,不过说的是登上城墙去掉梯子,让登上去的部队置之死地而后生,作战更加勇猛。但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上屋抽梯”这个成语并不流行,甚至没怎么出现过这四个字。一直到《世说新语》,才正式出现类似的词。

殷中军废后,恨简文曰:“上人著百尺楼上,儋梯将去。”
《世说新语》

  但这也是“上楼抽梯”,跟“上屋抽梯”还差了一个字。实际“上屋抽梯”四个字明确提出来且流行广泛,却是明清时候的事情--也就是说,刘琦、诸葛亮上屋抽梯的故事,早有记载,但上屋抽梯这个成语真正流行却是在明清时期或者元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