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他们对世界说了什么?

 西西的岛 2021-08-25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不同于纸面上,马尔克斯笔下文字中的形象,访谈中看到他的另一面:生活中的,创作想法和老年生活等等。可能记者作为旁观者,写下了马尔克斯的侧面吧。马尔克斯的妻子也多次出场。他们的感情亲密。
 
马尔克斯创作力丰沛,是记者、作家,也是哥伦比亚的政治活动家。他身上的故事实在太多——就像他厚厚的著作。与他有交往的南美作家圈子的朋友,有密切关系的南美几个国家的领导者……值得讲述、外界不了解的太多。对他的访问中,记者有时也不知从何说起。
 
不同时期的访问,言谈中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透露着逐渐衰老的气息。
 

冯内古特(美国)
 
这本访谈录是对冯内古特的初识。
 
与结交一位新朋友可能艰涩的开头类似,第一篇访谈中冯内古特自己审稿并修改的做法令我吃惊。读到和另一位作家朋友海勒谈话的一篇,他们谈及二战,德国城市德累斯顿轰炸事件等,我开始对冯内古特感兴趣。
 
他幽默而不失道义,视野宽广,经历丰富,对家族有特别的爱。是的,谈及家人,哥哥姐姐,他充满感情。彼此既独立,又互相尊重,彼此欣赏,是亲密的一家人。
 
老年时也很有趣啊。虽然谈及的内容偶尔重复。也许是记忆力的衰退,也许因为他看重反复提及的事。对读者来说,借此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透过冯内古特的谈话,想象他的书应该是偏男性气质的。与硬汉海明威类似?因此想看的意愿不是很大。但他本人还是蛮有趣的。
 

 海明威(美国)
 
对海明威的访谈并不名副其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几篇“访谈”中海明威直接谈论自己观点时很少。大都是海明威与记者聊天的只言片语,他们没有对某个话题特别的展开。海明威本人的内心世界依然神秘。
 
几位记者想尽办法访问海明威——有的提前预约,有的是擅自闯入——继而写出的类似追星日记般的文字中,海明威的人格魅力和在当时文学世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记者记下的海明威的言谈,摇动了我对海明威一些既有的看法,比如他可能不近人情而冷酷。然而,除了众所周知的硬汉形象,海明威身上还有一些细腻的存在,也有爽快的一面。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美国)
 
读这本访谈前,我对华莱士没有任何了解。所以特意搜索了他的个人资料。生于1962年的他,在这套系列访谈书中离现代最近。然而,46岁时,他在家中自缢身亡。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着可能引发他主动选择死亡的蛛丝马迹。
 
前两篇访谈时,他三十几岁,和记者面对面或在电话中侃侃而谈。谈及自己的写作,谈与编辑的分歧。对事情讲述细致。他似乎是外向的。
 
接下去的几篇访谈,大都是邮件方式。华莱士四十岁左右,写作经历更加丰富,并在大学任教。他的观点更加深入,对专业领域,比如数学、哲学等有很多思考。他坦诚直接。自己也提及个人想法的跳脱。猜想他的小说等创作是不拘一格的——也许不是我目前能欣赏的文字类型。但他本人对社会现状、专业领域和人性的深深探索,坦率的言谈,还是让我敬佩不已。
 
也许对于一个尽可能诚实的人来说,这个世界的某些存在、运作方式让人难以承受。这可能是他选择离开世界的内在原因之一吧。

 《最后的访谈》系列

另外两位作家:
波拉尼奥(智利)
博尔赫斯(阿根廷)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