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的文字静静地流淌

 冰心茉莉图书角 2021-08-25

                               空谷兰香

~~~何永康先生散文集《醉空山》读后


      《醉空山》是我所尊敬的散文学会会长何永康先生最新出版的精品散文随笔集,在今年端午诗会获赠先生的亲笔签名赠书,欣喜不已。
       一看到书集淡雅的封面,简洁的设计,脑子里就浮现出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立刻有一股清新幽静、自然洒脱的气息蔓延开来,试想一场秋雨过后,空山如洗,清爽怡人,日落月升,松林静谧,溪水清澈,如此空灵澄净的世界,怎不令人陶醉?于是在先生文字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他苦心营造的一个用汉字修筑的世外桃源,用心血浇灌的心灵密境。

      在先生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感慨于他的嬉笑怒骂皆文章,常常忍不住轻笑出声,却又回想起年会、笔会见到的先生又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他怎么可以修炼得如此淡定,如此气定神闲?

      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见惯,他却可以挖掘出生活的厚度,在“生活派”里尤其喜爱《疗伤笔记》,感受到先生通过生活的表面,看透了生活的内核。借疗伤之外力,激发出内心的坚强,宽容,隐忍,超然。

       明明是精心谋篇布局的,偏偏自嘲为“涂鸦族”。在《关于贵族的话题》,先生就追根溯源,寻宗修族建祠堂的蔚然成风的社会现象,诠释了真正贵族文化的核心,是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正统的教养和理念,是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家国担当。倡导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核心价值体系,呼唤优秀传统文化回归。

       先生关于写作技巧和价值观的经验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散文学会群员的范本和教材,是真正的演说家。面对网络文学的泛滥成灾,呼吁严肃写作,文章千古事,先生就是坚守纯文学,坚信纸媒为本的精神贵族,先生却别开生面开辟一个“衍说家”版块,真正幽默诙谐,令人肃然起敬。

       在“读行侠”里,深切体会到先生的厚积薄发,生活积淀厚重,所以先生一再强调多读书,读多了见多了,积攒起来,就有了自己的气韵,就有了自己的气场。但是《卖书记》却让人领悟了先生文字里表现的书以及书承载的文化贬值的人生无奈,为区别于“卖书——记”而不是“卖——书记”,先生又特特的写了题记表明,真正是小心翼翼而又见血封喉。

       “历史系”里尤爱《补壁》,那个年代的悲哀,在先生的好多文章里面可以感受到焚琴煮鹤的疼痛,文学艺术遭遇愚昧无知的践踏,斯文扫地,圣贤被辱,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好在那个悲催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在这本厚厚的散文集里,虽然大多数文字都在先生新浪博客里已经拜读,但是再集结成书的读起来,有更加系统、更加亲近之感。像空谷幽兰,徐徐放送清雅,有香气来袭,却又在远离河滩平坝之地,带着距离又让人清醒。在这本散文集里,我既读到先生的文字像潺潺流水,缓缓流淌,纯净宽阔,我又读到先生随笔的随而不意,小火慢煎,笔笔不落空,字字有深意。有时候会觉得先生太过严肃了,也许与他的性格或者工作有关,我知道先生是担心这个光怪陆离世界,忧患多于安乐!我还是想到读到他的轻盈、他的旷达、他的快乐、他的活泼。

       祝福先生身体健康,文笔更加不凡,也谢谢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2015-08-25

哲思的文字静静地流淌

        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也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于是写出来挂在心窗上,展览。好像一遍一遍的照镜子,想从镜子对面的灵魂中发现一个新的王国。

        读骆塞夫老师的《疗伤笔记》,已经好几遍了,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总想把这些点滴感受记录下来,以应对自己日益减退的记忆力。

        第一次看是在新浪博客,一篇一篇的追着看。那率真而满含哲思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很佩服骆塞夫老师,不为病疼击倒而能抛开病痛的折磨,把纯精神上的思绪片羽收集记录下来,汇集成一篇生动诙谐的笔记体散文。虽然作者因为腿疾行动不便,但是思维却是天马行空,异常灵动。一会洋洋洒洒,如雪飘逸;一会零零散散,像流星划过灿烂星河。很谢谢他的分享,可是我看那些来阅读的人,都没有留言评论,也不敢随便妄言,只是默默关注。更兼那时候不知道塞夫老师是何许人,完全是偶然逛博客遇见的,小小的热爱散文诗歌写作的我被一些力量鼓舞着,时常跑去看有没有更新,很为这种笔记体散文着迷。后来陆续看见塞夫老师与一些朋友的书信对话,娓娓而谈,谈古论今,既亲切随和又暗藏哲思,更是别有一番情致。

        第二次在《南充文学》读到,捧书而读,墨香书宝,如小溪流涓涓而动,入心入肺。对作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在散文学会群知道了作者的姓名,原来他就是我们南充大名鼎鼎的读者签约作家何永康老师,他擅长书画,任副刊编辑二十余年,散文诗歌写作早就炉火纯青,曾任职宣传部,大家会长会长的叫着,比任何一个行政职务都亲热。偶有对话,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大哥的风范屡屡展现,只是我初涉散文写作,有眼不识泰山,不知道其身后的诸多光环。

       最近又拜读了文广老师的评论文章,在他的理论文字引领下,才知道散文写作可以有如许多的方式,形式可以如此的自由不羁。这两年一直规规矩矩地写散文,在副刊的内容、形式约束下编织千字文,为偶尔发表一篇豆腐干而沾沾自喜,一如那只井底的青蛙一直在坐井观天。因为看文广老师的评论文章,我又边看评论边去翻书对照,把《疗伤笔记》从头至尾再次细读,越读越有滋味。当时看见一些片段或句子,很想马上就跟塞夫老师交流,但是不敢贸然打扰,于是搁置,等到有机会与塞夫老师交谈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想提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再次深深沦陷在他的淳淳教诲中。他主张不为发表而写作,记录下来就有了价值。并希望提高心气写作,写点有意思的文字,少制造垃圾文字。这么说的时候,我的确很汗颜。

       不由得想起塞夫老师发来信息邀我精选一篇散文作品,说明他正在主编一本南充的散文读本,塞夫老师居然邀我入选散文读本,对于我这样的草根写作者、籍籍无名的散文写作爱好者,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立即答应选一篇自认为最优秀的散文发到他的邮箱。真正要选一篇好的散文作品,我一下子挑剔起来,觉得这篇也偏颇,那篇也不满意,挑来捡去,把记录记忆中最美好的一次漂流的散文《漂流嘉陵江》发了过去。很快我看见回复,说写嘉陵江的文字已经很多了,并建议:把分行文字给《女儿送新鞋的母亲》改写成散文,岂不妙哉?原来塞夫老师居然看过我很多并不成熟的诗歌,还记得那些题目和内容。我利用业余开始改写散文,很快就发过去,塞夫老师鼓励我说,把诗歌改成散文看起来舒服多了,还建议把后来我回忆起的一个关于我母亲送鞋的插曲改一下,把两代母亲的不同用心写一下。我因为那段时间正在准备教研课《三年级作文入门》,我实情相告,塞夫老师马上很理解,说不用再修改了,就这样吧。我还是抽空时间改了那个插曲,感觉也还不错了,就再次发给了他。塞夫老师一直没有再回复,我孩子般期盼塞夫老师再次给我写来建议的回复短信。当我拿到散文读本的时候,我才知道那篇文章选上了,忐忑的心才放下来。

       散文真是散,网络遨游也散漫惯了,一散起来就像玲花的歌中唱的那样自由飞翔了。还是回到疗伤记。一次对话,我说有很多问题要问塞夫老师,当时一时健忘,把那些问题都丢到爪哇国去了,之后回味过来,其实就是我想把那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心理与塞夫老师分享。

        塞夫老师的幽默风趣在文字中不时闪现,令人莞尔。比如他调侃自己“晚上想出千条路,早晨醒来现活路”,四川土话“现活路”一词,外地朋友看了可能不懂,可是我们四川人就会相视一笑。因为这个词汇我们小时候、包括现在工作中都经常听见,说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就用这个词语,形象之极。还有对脚后跟的调笑,也说到心坎上了。我们平时说那些不动脑筋、思维简单的人,就奉劝他用脚趾头想想,大约是批评人蠢笨的极致词语了。塞夫老师这次受伤的部位就是脚后跟,他描述脚后跟这样写到:“形状无美感可言,线条也比较草率,皮肤粗造,重重老茧,的确是一副蠢笨无比的样子。”我怎么看他就像在对自己生气,在匆忙里犯下如此低级愚蠢的损伤了身体的失误;但是这最底层的身体部位一旦受损,整个人体就大受牵连,正所谓一脉不和周身不爽。这更是一个隐喻,小到一个人的身体细微部位,大到一个团体一个国家,莫不如此。这个脚后跟简直就是一群被忽视的草根的代言人了。塞夫老师文章寓意深刻,让人粲然一笑却转瞬又要皱眉深思,简直把人的情绪调动得千变万化。

        疗伤记中塞夫老师两次写到流泪。吃到受伤地方桃树结的桃子,哽出了眼泪。回忆起脚后跟受伤的原因,那引起受伤的桃花节,那鬼使神差的“马失前蹄”,我想那瞬间那钻心的疼痛刺激了泪腺,这泪流的很心疼。然而塞夫老师认为“在故乡流泪不是耻辱”,我们平时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困于斗室的春天,在多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乡,这春寒料峭,这人间四月天,您为什么哭了?有那么一瞬,我也感觉打了哈欠或者雨丝飘进了眼眸。谁会永远健康?谁会一帆风顺?怪不得有哲人说人一出生就会啼哭,这啼哭是心有不甘啊,哭的是做人不容易,从此就要在人世受苦受难来了!

        关于故乡,关于母亲,也许每个人都是有愧的,少时在她怀里蹦跳,撒欢,捣乱;翅膀一硬就飞走,野心勃勃,厌弃,背离;遇到挫折或垂垂老矣,又成了避风港,疗养所,蛰伏地。心安处是家,父母所在地就是故乡,塞夫老师母亲那珍贵的藏品四十三封家书,谁说不是珍宝?还有几位母亲收藏着自己儿子书信这么珍贵的资料?还有几家的孩子能从年迈的母亲手里看见几十年前的笔记?王刚鉴宝这个电视栏目我曾经也经常看,那些人得意洋洋拿着家传的或者发达以后购来的宝贝招摇过市,各种心态的人依次亮相,我像在看一出精彩的电视剧。可是塞夫老师的母亲的宝藏何其珍贵!从13岁到33岁的家书,全都悉数收藏,这母亲当的真让人肃然起敬。书信在今天大概可以算文物了,有了电话以后,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就成了亲人间的快捷联系方式。可是这位母亲,她的宝藏让贪恋财物的人脸红。什么样的母亲养育什么样的孩子,我懂了。

        每每看见别人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我都恨自己智商太低、领悟力太差,一则十八个片段的笔记,我都要咀嚼半个月。事实上,它的文字并不多,可是内涵实在太丰富了,于我仿佛一片蔚蓝的大海,宁静中透着深邃。

纷繁人世间,你方唱罢我登场,能从疗伤中寻到一份心灵的回归与宁静,无疑是奢侈的,只有心灵富有的人才能享受,万象掠过而不为所动,不争、不惧,不卑不亢,从容、超脱,是伤痕,是财富,也是骄傲。

2014-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