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西北的召唤4

 冰心茉莉图书角 2021-08-25
D4,夜宿敦煌:沙漠体验/鸣沙山、月牙泉、阳关

从昌马石窟离开,预备到敦煌住宿。下午路过了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关于瓜州的著名诗句从脑海蹦出来。
在瓜州服务区,见识了瓜州的瓜之多!瓜摊设在服务区,编号,我们停在了99号瓜摊。
几个瓜哥瓜妹卖力地发出邀请:来来来,免费品尝。哈密瓜,大西瓜,还有各种瓜干,牛肉干,奶片……
已经有一大群游客围在摊主周围吃瓜,这个时候看到的吃瓜群众,真的明白吃瓜群众这个词语的精准!吃的是大多数,买的是极少数。旅游大巴的司机和导游在一边坐着乘凉,看手机。我们作为散客,只不过是看到别人吃得起劲,买得起劲,也凑了个热闹。冬瓜正好口渴,吃了大半个西瓜,爽!我和女女忙于购买,她想买奶片,特别是骆驼奶片;我想买瓜果干,特别是沙棘果干。卖东西的小妹看我们有买的心思,又搬出一堆牛肉干,说是牦牛肉干,尝了一点比在川西买的晒得干,有嚼劲!买买买,一袋百多元,还切好分装在袋子里。加起来我们买了三百多块钱的瓜州特产,算是为那一句唐诗买的单!
一边说出去旅游要吸取教训,一边跟着看热闹,已经把自己的腰包买憋了。这次是女女扫码请客,发现慷慨大方也能遗传!

继续前往敦煌!
到了敦煌,天色尚早。本来可以开几公里去看看夕照下的沙漠月牙泉,可是父女俩都觉得累了,想在酒店休息。走进酒店大堂,就被冷气俘获了,不愿意挪步了。于是收拾东西住下了。后来才知道错过最佳看月牙泉的时间段,我从网友那些傍晚时分拍出的照片里看到了夕阳下的月牙泉美丽的倩影。
这次住到了一个很新的酒店,旅途上终于找到了亲子房,而且价格合理,只是扣除了早餐。也正好符合我们自己的设想,要在敦煌吃一顿羊肉粉汤。休息得很好的一晚,因为宽敞干净的房间,让人感觉舒服。晚饭后散步,发现天边一弯新月,真正是月牙泉边看月牙。 晚餐的绿色食品吃得舒爽,饭后散步看见弯弯的月牙,这样的夜晚无论景色还是心情都美极了。冬瓜喝了两个黄河王啤酒,各地啤酒取名不同,啤酒味道差不多。

还去逛了农贸市场,女女想买双拖鞋,没买着。都是家用的拖鞋,没有美学意义上的拖鞋。才发现附近好多酒店,都比较大气,也很新潮,很多酒店都有自己特色,比如雕塑的丝路骆驼,在院坝里带给刚到的游客一个地标般的印象。大楼一律都是金色灯光勾勒大楼轮廓,在夜空闪烁光芒,为旅人指明航向。玩鸣沙山月牙泉的人,基本都住在附近了。再过去一段距离住在景区附近,可能更贵。
早上起来,吃了羊肉粉汤,就出发去鸣沙山月牙泉了。羊肉粉汤在冬天吃起来肯定更带劲,暖和。夏天吃就有点没感觉,不过也很好,把一块钱一个的青稞饼泡进汤里,吃得饱饱的,包括女女点的韭菜馅饺子,味道都不错。

从敦煌市出发几公里路程就到了鸣沙山,才上午八点多,太阳已经非常火热了。又是到沙漠里玩,内心有点焦虑。好在到了停车区,居然有两排高大乔木分列公路两旁,像一个巨大的绿色长廊,分外凉爽的感觉。去得早的车辆已经占据最阴凉的大树下的停车位,我们在执勤人员的指挥下,在月牙泉村村口的假山瀑布旁停车,看到假山上雪白的水花,心里凉快了许多。
徒步走一段路去售票处,路边的村民热心推荐沙漠鞋套,提醒保护措施做好,还要带够两瓶水,沙漠里面很干。
走进去,果然大多数人都穿戴了鞋套,还有很多人买了滑沙的塑料板。美女们大多戴了帅酷墨镜,围了艳丽纱巾,仿佛出游的人这些都是标配。
进入景区。看到了鸣沙山的优美曲线,这个古代称作神沙山、沙角山的鸣沙山,全都由细细的黄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近处看到一队队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慢悠悠,仿若漂泊在沙海里的小舟,不过坐在上面的不再是古时候的商贾,而且今天来自各地的游客朋友。天空中有直升机可以从高空俯瞰整个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还有年轻人爱体验的滑翔机,真正海陆空都到齐了!在沙漠里行走,很吃力,沙子会让脚向下陷落,幸亏穿了鞋套,既不怕沙子烫伤,也不怕沙砾钻进鞋子里去。
太阳火辣辣的,我把蓝色纱巾打开,想给女女遮住一点太阳,可是女女说不怕,有全副武装呢。墨镜,草帽,防晒袖套,之前还嫌弃不尽的围脖也用上了,一看之下,除了手指还在外面,全身基本保护起来了!

突然看见一个打扮得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走过来了,大红的长裙摇曳拖地,红色的斗篷垂下来遮住了半个身子,还佩戴一把宝剑,好像一位大漠侠女。现在的游客真的很任性,只要自己喜欢,就穿上服装自导自演一回又何妨?我们看着这红衣斗篷侠女,感觉就是拍戏的演员来了。
女女说,我应该把我的汉服带来拍照!她不止一次这么说可是每次出游都没有带!其实景区可以租服饰,是我们后来出去的时候才发现。可是,即使看到了租借摊位,想想天气那么热,那么干旱缺水的沙漠深处,谁也不想再进去第二次了!

骑骆驼的人十个八个一队,前面一个导游牵引领头的骆驼,后面的依次跟上,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悠扬的铃声,真有点回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感觉。商贾用骆驼运送丝绸、瓷器、茶叶等内陆特产进入西域进行交流。看着骆驼队慢慢走进沙漠,向沙山拐弯,后面的骆驼又跟上来了。
我们经过鸣沙山的景区石牌,一棵巨大的沙柳撑起一把绿色大伞,很多游客坐在树下阴凉处休息。这棵沙柳树根大概长在泉眼上,所以独独这一棵存活了下来,长成了参天大树。跟随游客往沙漠深处走。走在沙上,软软的,用不起力,非常消耗体力。不过想到即将走近图片里见过的美丽的月牙泉,又有了前进动力。就如同张抗抗老师写的读不懂鸣沙山,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那么多的游客去踩,鸣沙山还是那么高,不见塌陷。踩了那么多脚窝子,鸣沙山依然呈现那么优美华丽的曲线。

在沙漠里,大人孩子都忘了年龄,大家欢天喜地玩起沙来。大家纵身跳进沙海,与沙亲密接触。穿了防沙靴也抵挡不住沙的入侵,衣服皱褶里藏进了沙砾;仰天大笑的时候,沙子可能随风飘进了嘴巴里,磕得牙齿滋滋响;一不小心跌倒了,手心里、耳朵后、头发里都有了这些无孔不入的小精灵。甚至看到一个走累了的小孩子,全身舒坦地躺在沙上,被他的父亲拖着一只脚从沙山上滑下来,这时候沙又那么光滑,像幼儿园的梭梭板。
在沙漠里行走了一段路程,月牙泉的身影渐渐清晰起来。古诗云“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千百年过去了,风沙吞噬了无数村庄,掩埋了万千名城古镇,但位于敦煌鸣沙山沙漠中的月牙泉,却一直没有被风沙掩没。
因其形状宛如新月,故称为月牙泉。


我们在第一泉旁边留影,看到这一面沙漠水井,水色有些深沉的碧绿,有些死气沉沉,不如嘉陵江活水清澈透明,长度约为100米,深度不可知。月牙泉四周遍布黄沙,尽管时常有强风来袭,但月牙泉却从没被淹没,而且在四周都是黄沙的环境下,这一潭碧水显得尤为珍贵。古往今来,月牙泉一直以“沙漠奇观”闻名于世界。
月牙泉以千百年不干不涸的奇迹,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最疑惑的是,为什么月牙泉就不会干涸呢?细看碑刻介绍:月牙泉古时候被称为沙井,之所以不会干涸,首先是因为月牙泉原本是属于党河的一部分,历经千年风沙,党河逐渐被淹埋,而剩下的这段河流就是月牙泉。月牙泉靠着地下水系的不断补给,才能保持泉水原源源不断。其次,月牙泉的东北方形成进风口,由于这里长年吹的都是西北风和东风,因此,当风带着黄沙吹过来时,风力就会将这些黄沙全部吹到另一侧,所以月牙泉很难被淹没。


跟随游客在观景楼上从各个角度观赏了月牙泉的美丽身影,主要也想在建筑物里躲避一下沙漠里强烈的阳光照射。楼阁墙面有许多古今中外文人雅士吟诵月牙泉和鸣沙山的诗词,文学的精神滋养让人暂时忘记身处沙漠深处的身心疲惫、干渴缺水的感觉。
冬瓜提议我们去爬沙山吧。女女虽然已经口干舌燥,但是看到沙山上悬挂的狭长梯子,梯子上悬挂的一长串游人,还是有点跃跃欲试。
我们也排队开始爬山。爬沙山最费体力,沙山踩上去软软的,直向下陷,感觉腿部使不上劲,小腿还胀痛。登了一段距离,终于踩上软梯子了,才感觉有了着力点。可是又没有扶手可借力,所有的着力点都在小腿上,看似几百米的沙山,几乎把一身力气都耗完了。游人又多,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窄窄的木梯还时常有损坏的一两步,增添了风险性。看到那些下山的觉得非常容易了,大步大步向下溜,有的干脆坐在沙上梭子鱼一样梭下来。虽然累的满头大汗,还是不想退出,总要登顶看看高处的风景。
终于到了沙山顶部,回望月牙泉,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盆景放在沙漠底部。沙山另一边也是座座沙山,隐约有骆驼队在山谷里走过,领头骆驼的铃铛悠远绵长,带着希望和生机。山顶还有沙滩卡丁车可以游玩,教练带你体验沙漠冲浪。此时此刻已经午时,我们只想走出沙漠去为身体加油!


下山容易上山难。连滚带爬、大步流星下了山,原路返回,走出了鸣沙山景区。在停车场的阴凉树影下,我们一口气买了五个哈密瓜,太便宜了,十块钱五个,简直就是当地村民送给我们的沙漠美食,后来到了服务区再买,一个小号的果盒就是十元。鸣沙山是利用自然资源开辟出来的旅游景区,其实周围村庄已经绿化得很好,有高大的白杨树遮挡风沙和烈日,整齐的水渠里也有活水清澈凉爽,欢快流淌。村民的房屋都很低矮,可能与恶劣天气风沙施虐有关。很喜欢房前屋后那些艳丽的花朵,有点像棋盘花,开得热烈而执著。
去不去阳关还是纠结了一番。明知只能比敦煌更偏远更荒凉,利用午间时段,还是跑了一趟阳关古镇。比起敦煌的沙漠荒凉,去阳关的一路更是黄沙漫漫,荒无人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了然。
到了阳关,一条绿荫大道迎接我们的到来,几乎忘了路上所有的黄沙。真的想在树荫下抚琴一曲“阳关三叠”,释放一下。在这里还是遇见了“故人”,她就是王婆瓜摊的女主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歇后语里的女主人。树荫下的瓜摊让人留恋不舍,各种新鲜的瓜果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瓜干,有一种买下来带回去的冲动。要不是在瓜州服务区已经购买了无数种瓜干,恐怕又要停不下地买买买了。在这里我才发现我是一个多么容易被物欲征服的人!


阳关停车场的厚厚黄沙几乎淹没脚背,走一步就可以踢出老高的沙土。周围只有芦苇微微飘荡,带出一点风。柳树有点瘦小干枯,才盛夏时节叶子已经偏黄。景区的大门是木头建筑,恐怕在此已属奢侈。其余古建筑基本都是石头和黄沙泥巴垒成。在如此环境下生存的人们,是不是靠了那些瓜果们从深层土地下吸收的养分给予的力量?
阳关大道,通向西域。古时阳关大道是一条充满阳光,充满光明和出路的大道。如今重走丝绸路,交通已经与二十一世纪同步,但还是感觉前路漫漫艰险无数!


作者简介:陈慧玉,笔名橙子、冰心茉莉,女,四川蓬安人。70后,教师。业余热爱散文、诗歌、小说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