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席文波:师生情深

 冰心茉莉图书角 2021-08-25


师生情深

由于姓席的缘故,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朱德总司令的老师席聘三先生。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这份关注逐渐升华为敬仰和崇拜,并产生了到朱德故居和席氏家园瞻仰的想法,也产生了去探寻一段感天动地的师生情谊的冲动。
前不久,终于挤出时间到了仪陇马鞍镇,在朱德故居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朱老总求学的席家砭私塾。马鞍镇到席家砭私塾不到十分钟车程,但少年朱德却在这段山路上整整跋涉了十年!
席家砭私塾坐落在马鞍镇西3公里处的大井坝村6社,坐西向东,该私塾一头转角有一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土墙茅屋。茅屋后倚塔子垭,前临大井坝,左眺马鞍场,右望遗斋庙。视野阔,环境幽,一看就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据席聘三曾孙女席红兵介绍,她的爷爷、父亲经常给他讲曾祖父席聘三的故事。席聘三,号伯古。是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但他命运多舛,时运不济,虽很有学识抱负,但最终还是一介怀才不遇的书生。不知何故,几次科举考试都败走麦城,名落孙山,最后落魄在席家砭佃种几亩薄地耕种谋生。后来,席聘三将这座破旧的土墙茅屋腾出一间长7.4米、宽3.5米的横屋矮平房,作为学馆课堂,招收乡间孩童,亲自授课,精心教诲,以此苦度漫漫人生。乡人便尊称他为席先生,称他家为“席家砭私塾”。
1896年,深知“没有文化最可怕”的朱德大伯父朱世连,将过继给他、已辍学两次的朱德,送到几公里外的席家砭私塾就读。已年近五旬的席聘三一看朱德就特别喜欢,感觉朱德是一个可造之材,欣然收下了这个学生,并将朱德的名字由朱代珍改为朱玉阶(朱德是他从军后改的名字),其寓意就是希望他用功读书,像白玉那样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地做事,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
从此以后,席聘三与朱德便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缘。


席聘三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因才施教,从不鞭挞体罚学生,处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故备受学生尊敬。朱德也是个尊师爱友、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的好学生。在席家砭私塾四周,至今还留有朱德和学友在此读书时劳动的遗迹。私塾地坝左侧,有朱德帮助老师种植蔬菜的园圃;菜园下竹林坡,有朱德为解决席先生全家饮用水与学友们共同开凿的小水井;后墙外,有朱德从家里移栽到此的香椿树……看着这些真实的历史见证,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都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无不受到极大的启迪和教育。
2006年,朱德故居保护与建设指挥部按原式样对席家砭私塾进行了维修保护;2007年,又被省人民政府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为离主景区有一大段距离,一般游客不会到这里参观,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席家砭私塾与朱德居住地大湾相隔约4公里,朱德每天清晨起来后必先干些农活,再去上学。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每天都要来回4次,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行走,这样使朱德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也为他后来行军打仗不怕苦、不怕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私塾里,朱德对席先生非常敬重,每天总是提前赶到塾馆,帮先生烧水、煮饭、打扫卫生。席先生生病了,朱德就跑到药铺垭去请来堂叔给先生看病。先生很喜欢这个朴实聪慧的孩子,不仅在知识上授业解惑,而且在生活上也特别关心关照。平时家里有好吃的,总有朱德一份,外面有人请先生吃酒,也要把朱德带上。最后一年,朱德由于家庭比较贫困,有了退学的想法。席先生知道后不仅让朱德住到自己家,还只让他交了一百斤米作为一年的伙食,其目的就是想把他这位得意门生培养成国之栋梁,成为他的骄傲。
朱德在席先生处读书时,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先是中日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有变法维新。席先生为人正义,嫉恶如仇。他对清朝廷的腐败无能,做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事,非常愤慨,大加评伐;他高声赞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挽救国家,迎着风浪推行变法的雄心和勇气,并语重心长地学生们说:“拯救中国只有靠你们了啊!你们应该发奋,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呀!”朱德在席家砭私塾馆学习,是获益匪浅,受用终生的。由于席先生知识渊博,他们想学什么,席先生就给他们讲什么,“四书、五经”要讲,“诗、词、赋”也讲,还讲《纲鉴》、《二十四史》。尔后还专门教朱德读《左传》。学习期间,朱德还流览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些历史小说。为了解历史,日后研究战略战术,成为著名的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德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受了戊戌变法后从西方流入的科技知识,如数学、地理等。当见到别人从外面带来的地球仪时,他的“眼光放大了”,“晓得有世界,知道有个地球,还是圆的”,看到这些,仿佛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也就成天打起了小九九:怎么样才能到外面去看看广阔的世界?席先生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使朱德的幼小心灵萌芽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
朱德后来著文评价席先生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和“周身叛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对他一生有着“深远影响”,不但“给了学识”,而且“无限关怀”,是他的“恩师和长辈”,令他“永远不忘”。可见他与席聘三的师生情谊之深厚。后来,朱德担任靖国军第二军十三旅旅长驻扎在沪州期间,还专门托人捎信带物,向席先生表示慰问和感谢。


1905年,在老师席聘三及学友吴绍伯鼓励下,朱德曾到仪陇、顺庆(南充)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后因朝廷废止科考制度,未能继续再考下去。他接着到顺庆高等小学堂和顺庆中学堂就读,以后又到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读书,并曾回仪陇在高等小学堂任教。1909年,在席聘三的大力支持下,23岁的朱德离开故乡,投身革命,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私塾前,席红兵给我们一行讲述了朱总司令专程到席家砭私塾看望先生后人的故事——
1960年3月10日那天,晨光明媚,春意融融。朱德总司令拄着小拐杖,身着普普通通的灰制服,外罩一件黄呢子大衣,脚踏已经褪色的棕色皮鞋,与康克清等一道,去看他在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
朱德慢步走进院前问:“这儿是不是席伯古先生家?”
席红兵的爷爷席庆帮听到问声从屋里走出来,仔细地盯了盯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答到:“这是他的家,我是他的孙儿”。
老人进了院子看房屋,再看家具,这儿望望,那儿摸摸,是那么认真和仔细。他在房内转过一遍时,现出欣喜的神情说:“哟,没变,没变。这土墙,这木板门都还在咦!我在这里受席老师所教多年,是他把我培养成一个有志之士的啊!”
席庆帮听到这川北话,感到十分亲切和惊奇,急忙问:“你老是哪儿来的,怎么对我家这么熟悉?”
这时候有人悄悄告诉了他,老人是他爷爷的学生,是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听说是总司令来家里了,席庆帮又惊又喜,急忙吩咐家人去准备饭菜,要留朱老总作客。
朱老总谢绝了席庆帮的美意,就坐在院坝里的长凳上,与他亲切交谈,并认真询问了他离开后席先生的一些情况,详细了解席先生后人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并与我爷爷他们合影留念。照完像后,朱总司令灰谐地说:“我们一块照了像,就等于在你家耍了。也就是说吃了你们家的饭,住你们家了。”
朱德恋恋不舍地离开席家时,还不断回望曾经度过十个春秋的地方。从他那回望的目光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了朱老总对席老师的一片深情。我们仿佛听见他在用心语告慰自己的恩师——先生,我朱德没有辜负您的教育与培养,您的深情,您的厚爱,我将永远铭刻在心里……
就这样,我走进了朱德故里,走进了席家砭私塾,也走进了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感受到了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巨大而长远的影响力,也重新理解了美好的师生关系的的本质和内涵。
更为重要的是,我荣幸地“结识”一对堪称楷模的师生——
先生席聘三,一个杰出的教育家;
学生朱德,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四方寨下产业兴

清晨起来,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带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感到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就有了一种去外面走一走的冲动。恰逢周末,遂邀约几位朋友驱车前往美丽的乡村田园同仁乡四方寨村。
四方寨村位于顺庆城区西北部,距市区约20公里。四方寨村因有一个四方寨而得名,而四方寨又因大西王张献忠曾经屯兵于此抵挡清军,留下的无数战火硝烟的历史痕迹,能带你走进金戈铁马、烽烟滚滚的古战场而闻名。而四方寨村因属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而受到大家的关注。
站在雄奇险峻的四方寨上,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碧潭、湿地、石佛、古树、桃园、柑橘林、梯田尽收眼底,这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在我被大自然的神椽之笔所陶醉的同时,也深深被四方寨的雄壮气势所震撼。
来到山下,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漫步在乡间的公路上,远处的峰峦像绿色的屏障,将城市的喧嚣隔离开来。公路旁许多不知名的或红、或黄、或白、或紫的花儿,在雨后阳光的照射下,笑脸绽放,惹人怜爱。
走着聊着,一阵芬芳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仔细地闻了闻。哦!原来是桃花盛开,前方一片桃林尽展妖娆,正是春天,那粉红色的花瓣衬着鹅黄的花蕊,显得格外娇艳。一团团,一簇簇压满枝头,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忙碌。漫步桃林间,只见桃树整齐划一,排列有序,200亩桃林开出一朵朵美丽动人的桃花,非常的壮观、美丽,远远望去就是一片花的海洋,给人一种美不胜收之感。
桃林中,游人如织,他们在花海里尽情地穿梭,或搀扶着老人,或牵着小孩,或邀约朋友,或卿卿我我,他们自由自在,无视别人,在花海中畅游、嬉笑、自拍,尽情享受着雨后的桃花带来的愉悦。站在桃林里,就像站在桃树的世界里一样,到处是桃花,到处是桃树,雨后清新的空气,弥漫了整个桃源。“初春夜雨倦无声,百鸟晨曦啾耳鸣。浅白深红羞惬色,桃花雨后最多情”,我想就是这片桃花的真实写照。我穿梭在桃林里,就像走在画中一样。好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据陪同的村干部介绍:这个世外桃源是我们美丽乡村的亮点之一,是在区委组织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的。四方寨村地处地质滑坡带,山高沟夹,耕地面积狭小,村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壮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多为老弱妇幼,是不折不扣的空心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在区委组织部的帮助下,以“党建+农旅”模式奏响了脱贫攻坚主旋律,才给我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在脱贫攻坚中,区委组织部领导积极为他们脱贫致富想办法、提建议、献对策、找项目。根据四方寨村近郊的区位优势、田地荒芜但植被良好的山水自然风光、张献忠屯兵遗址及历史传说,确定了“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提出了“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径,启动了以绿色发展助脱贫的兵寨实践。
尔后,“一园一带”方案出笼并很快付诸实施,荒芜多年的土地上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场面,机器的轰鸣声、村民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脱贫攻坚的华丽乐章。在区委组织部强有力的支持下,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男女老弱齐上阵,顶烈日、冒风雨,平整土地,整修道路,种植果苗,书画了一幅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的美丽画卷:200亩桃林、170余亩规范化柑橘产业带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收获的季节,当村民亲手采摘下丰收的果实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园一带”的建成,不仅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也坚定了他们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
在柑橘产业带,现存不多的川东北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坐落其间。这些民居大多都有100多年历史,多依地形就势而建,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房屋大多整体都呈坐北朝南布局,注重纳光避寒,大门开于东南,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有钱人家刻有浮雕图案和花纹,有前后人字形瓦檐舌伸展,以遮阳避雨;瓦当、掉檐、裙板、上抹板、隔眼、腰滑板、下抹板浮雕,其内容,或花鸟虫鱼,或珍禽异兽,或人物故事,或吉祥字样;门窗各式各样,有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大格窗等,美观而透光亮;墙壁上也有各类浮雕等图案和花纹,以及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千姿百态,各有寓意。为保持原样,四方寨村请来了民宿研究专家,采取以旧改旧和保护性修复,打造成了涵盖农家乡菜、民俗客房、阳光茶室、天然氧吧、登山徒步等服务功能的“肆芳”民宿院落群,让乡村承载着更多的乡愁。
到了晚上,当你坐在民宿的小院里,在那朦胧的月光下,一边倾听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蛙声、虫声,一边同朋友一起煮酒论英雄时,柑橘花的芳香就会随着轻柔的晚风向你身边游来,滋润你的脸颊,沁入你的心扉。在月光下欣赏柑橘花,更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整个山间在朦胧月光的笼罩下,又显得那么的神秘、和美、宁静,给人一种温馨的惬意。赋有诗情画意的柑橘花,再配上田间独一无二的生物交响曲,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也最容易使游客流连忘返。
“一园一带”“党建+农旅”,让贫穷的四方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和兵寨文化的建设,将一个贫困山村打造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在彰显人文底蕴中实现市场价值,让古寨小村实现了涅槃重生。
这就是今日的美丽乡村田园——四方寨村!


搬罾的春天 

春暖花开,英雄凯旋。  
看着南充援助湖北的医务人员平安归来, 看着武汉的城门在期盼中徐徐打开,春天就这样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中间。  
回想起抗击疫情的日子,回想起在嘉陵江畔的小镇搬罾奔忙的脚步,这个春天让人难以忘怀。  
疫情发生后, 我带领24名党员先锋队员在党旗下许下铮铮誓言:“我随时听从党的召唤,不怕困难,不惧危险,冲锋在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竭尽全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从教育一线奔赴战疫一线, 前往顺庆区搬罾街道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肩负着看护员、守门员、调查员、宣传员、销售员等多重身份, 与时间赛跑, 扎牢疫情防控的篱笆。  
一到搬罾,首先听到的就是广播里循环播放的宣传疫情防控的声音:不聚集、不出门,出门必须带口罩;一人去聚餐,全家把心担。我们这里没有火神山,没有雷神山,也没有钟南山,出了问题只能把你抬到对面的狮子山。广播里的声音不停地警示着大家:要防控防疫,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特别是最后一句,听起来给人有种不舒适之感,但也特别实在!  
街道两边挂着的红灯笼随风摇摆,街道上空荡荡的,很少看到行人。一些人坐在自家院子里, 从手机里获取疫情最新消息,谈论的话题也大多与此相关。与原来车水马龙的街道相比,搬罾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有些寂寞冷清。  
记忆中,搬罾的春天是很美的,那花开四季的锦绣田园,那微波荡漾的青山湖畔,那碧水蓝天的嘉陵江,总是让城里人留连忘返。  


走进锦绣田园, 只见红色、 粉色、黄色、白色的郁金香交相辉映,早已把锦绣田园染成了花的海洋。 那静待花开的海棠,含苞待放的桃花,无不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而在这个疫情蔓延的春天里,它们却只有在那里自我陶醉,自我摇曳,而没有游人欣赏它那让人怦然心动的娇颜。
漫步青山湖,一边给周边的住户、商铺宣传防疫知识, 一边走进那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春光里, 湖边嫩绿的杨柳树上的枝叶随着微风在空中轻轻飘荡, 尽情地向人们摆弄着各种风姿, 但却没有人与它共舞。 那些悠闲自在的垂钓人已不见踪影,整个青山湖也未能闻到往日在空中肆意飘溢的烧烤香味, 青山湖变得安静了,寂寞了。  
在嘉陵江边, 只见平时运送客人过江的几艘客船静静地并排躺着。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虽然镶嵌在碧水蓝天之间, 随着那微风涌起一股又一股的金色波浪, 但已无法成为人们心中的风景大片。 只有那浓浓的花香飘向远方,想给大家带来春的气息。  
那些日子, 游客们无法到搬罾享受春天的美丽,但春光却在搬罾的每个角落沐浴。为加强搬罾街道的疫情防控, 顺庆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的党员先锋队逆行而上:走家串户,宣传防疫知识;上门登记,摸排流动人员行动轨迹;购物售货,为老百姓解决生活急需。用老百姓的话讲, 党员先锋队就是搬罾最美丽的风景,大家一起迎接春天、守护春天、呵护春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时间,兑现了诺言。  
如今,到搬罾游玩的人多了起来,搬罾依旧美丽。


作者简介:
  席文波,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公职人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人事报》、《国家公务员报》、《中国老年报》、《四川日报》、《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等新闻媒体发表通讯、新闻、调研文章、散文等作品近千篇。文风朴实无华,厚重典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