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福昌:我为啥钟情网络刊物?

 故人旧事2020 2021-08-26

   我为啥钟情网络刊物?

                       文/漆福昌

有文友发现,在报刊书籍上沉默数年的我,近段时间,在网络刊物上连续刊岀一系列文章。在短短的一年里,在三家网络刊物上刊登了30余篇文章!有文友说:网络刊物一没有稿酬,二没有收藏,时间一久,容易消逝。三是采用稿件的质量很差。编辑对来稿,不校对,不审稿。给网络刊物投稿,是脑壳有病,而且还不轻。
我认为当前网络刊物,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有两点必须承认。一宣传力度强,是目前纸质报刊不能及的。就拿《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级别是最高的。然而,有多少人订阅?有多少人看过报刊的文章?网络刊物就不同了。持有手机的人,全国几乎每人都有,刊物登的文章,所阅的人数何止千万!不但全国,还遍及海外。网络刊物不但传播广泛,而且急时。
我有一篇文章《阵痛》,去年8月18日刊登在《故人旧事》上。几天后,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分别了50年后的初中同学,在千里之外的成都,看到《阵痛》一文。通过刊社找到我的联系电话。畅谈50年前的同学情。这是纸质报刊办不到的事情。二是不限于篇幅,完全珍惜作者血汗,使作者的作品展现于读者。我有一篇作品《华岩洞天朔源》创作于八七年。先后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现代工人报》《重庆政协报》《重庆广播电台》等报刊登。但都不是全载,七零八落,刊登一截或者一个片断。尤如一件漂亮的衣裳,被东裁一件衣袖,西裁一件衣领。读者看了,认为一般。作者也甚感遗憾。
去年10月份,我将《华岩洞天溯源》一文发给《故人旧事》网络刊物。《故人旧事》很快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而且配了华岩寺风景的彩照,有图有文,很受读者的喜欢。巴南区文学大师,文坛翹楚陈显明先生,看了《华岩洞天溯源》一文,具有“纪检委细胞”的他,很少表扬人。看了此文后,写道:这是我看过他有生作品中,最好的一篇。这就是网络刊物的优越性。网络刊物没有稿酬,当然它不像纸质刊物那样,有国家扶持,加上有报刊卖。报刊多打一些广告,钱就有了。而网络刊物只靠读者的打赏,唯不足道。
其实,我一个退休老人,国家给我退休金,足矣!再说报刊的稿酬每篇百元左右,数十年没有涨过。实在可怜!现在很多报刊实行以文养文,作者不但没有稿酬,反而还要支付报刊的费用,美名曰:版面费!
作者撰写一篇稿件,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最后定稿。才投给报刊。报刊编辑根据篇幅,缩短和砍伐稿件,这是正常现象。然而,一些水平低下,亳无学识的编辑,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把一篇作者熬心费血的文章,《娄山关避暑风情》投给《巴南文艺》,被编辑改得一蹋糊涂。不但读者看了摇脑壳,作者看了直捶胸口,大叫:你认为文章不行,不刊登就是了,改成这样子登出来,丢尽我的脸。后来投给网络刊物《作家》,一字不漏刊登岀来,读者看后直叫:写得好!作者也满意。
网络刊物刊登一些奇葩文章,譬如灵魂之类的。现今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亡后,是没有灵魂的。一切都随人的消失而消逝,但又拿不岀有力证据,证实没有灵魂。现今科学举岀新的观点,人死亡后是有灵魂的。同样例举不岀有关灵魂的有力证据。笔者通过自身的死亡经过,证实灵魂的存在,而且通过亲身经历写出《灵魂与意识》之一和之二。投给《故人旧事》。此刊克观地分析文章的必然性,大胆地刊用此文章。读者反响很激烈,轰动效应不小。
网络刊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尽管时间比较短 ,还有这样哪样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时间的考验,将更多的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这就是,我为什么钟情网络刊物的原因。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漆福昌 70岁 重庆作协会员 巴南区作协原理事 巴南区评论家协会原理事。 有小说 散文 随笔400余篇 发表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重庆政协报》《青年作家》《晚霞》等三十多家报刊上 有作品《知哥知妹》《咱们老三届》等17篇入丛书 获全国 省市 区级奖数十项 近期在网络刊物《作家》《故人旧事》《故城时光》发表小说 散文30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