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德川幕府为何极力想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却对清朝爱搭不理

 恶猪王520 2021-08-26
图片

作者:黄小柴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公元1600年,德川家康取得了关原之战的胜利,从此获得了日本的实际统治权,开始了德川幕府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但奇怪的是,德川家康一上台便致力于与明朝恢复外交、恢复勘合贸易,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甚至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但到了东北清朝政权崛起,对明朝的统治发起挑战的时候,日本对于清朝的示好,态度却并不积极,反而旗帜鲜明地支持明朝。到了明朝灭亡之后,日本政府也是继续支持南明政权,甚至屡次想要派兵支援。
 
那么德川幕府为何会在国内政权统一、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情况下极力地想与明朝恢复外交、建立贸易关系,而又在明朝大势已去时,对清朝爱搭不理呢?



图片
上图_ 丰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一、德川幕府为恢复与明朝贸易做的努力
 
德川幕府一改丰臣秀吉的对外侵略政策,对周边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示好的友好外交。特别是对于明朝,德川幕府想尽办法想与明朝建立册封关系,恢复勘合贸易,回归以明朝为盟主的朝贡体系,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 1.归还人质,致书明朝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日本政府为了向明朝表达示好的诚意,将人质河应朝、汪洋以及他们的家丁交还给驻朝将领茅国器。第二年,日本使者又交还三年前往日本为质的明朝将官陈文栋、王建功等人,并提交议和书信。书信内用语非常恭敬,并且指出是德川家康直接下的释放人质的命令。



图片
上图_ 德川 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 ,幼名竹千代,江户时代第一代征夷大将军


 
1606年,德川家康授意岛津义久致书给琉球王尚宁,让其帮忙在明朝和日本间从中斡旋。书中提到“中华与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余年于今矣。我将军忧之之余,欲使家久与贵国相谈,而年年来商舶于贵国,而大明与日本商贾通货财之有无。”这封书信体现出了长久不与明朝通商之后,日本想要恢复与明朝外交的强烈意愿。
 
1610年,本多正纯受德川家康旨意,致书福建总督陈子贞。这封书信虽然名义上是写给福建总督,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给明朝皇帝看的。在书信中凡是涉及“明”、“中华”的地方都空一字,甚至写“大明天子”时是另起一行,而涉及日本时却没有使用这种格式。信中称呼明朝为“中华”、“大明”,称日本却为“邦”、“蕞尔小国”,这些无不表达了日本自身的谦卑与对明朝的尊敬。



图片
上图_ 琉球来明朝贡的贸易船


 
  • 2.借助琉球和朝鲜朝贡明朝

 
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家久率兵攻破琉球,并俘虏了国王尚宁,实际控制了琉球。随后其派遣日本人混杂在琉球的朝贡队伍里与明朝通商。而且在日本控制琉球之后,明朝依旧承认琉球对明朝的朝贡以及臣属关系,所以日本方面加快了借助琉球恢复与明朝通商关系的相关行动。
 
1611年,德川幕府命令琉球国王遣使大明。1612年,幕府再次命令琉球与福建通信商议日本与明朝通商事宜。1613年,岛津家久以琉球国王的名义致信福建巡抚,转达了迫切想与明朝通商的意愿。
 
德川幕府还致力于改善与朝鲜的关系,消除壬辰战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试图利用朝鲜从中调和,以恢复日明勘合贸易。1607年,借着朝鲜使团出使日本的机会,幕府前后四次提出了借助朝鲜进贡的要求。1609年,玄苏和柳川智永出使朝鲜时也同时负责与朝鲜方交涉假道进贡的事宜。


图片
上图_ 壬辰倭乱一般指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至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二、德川幕府想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的原因
 
  • 1.获得国际上的认同

 
德川家康于1600年掌握国家大权,1603年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并于江户开创了幕府。国家虽然已经一统,但是作为一个新生政权,不仅需要国内各个阶层的支持,还需要国际环境的稳定,才能够真正的确定其统治地位。而作为丰臣秀吉之后的政权,在国际上因为壬辰战争的缘故基本处于一个被孤立的状态。
 
所以德川幕府一改之前丰臣秀吉的对外侵略政策,改为和平外交政策。意图就是寻求与明朝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力图进入以明朝为中心的册封体系,在缓和国际形势的同时,在国内树立作为统治者的正统性。



图片
上图_ 德川幕府 统治下的日本


 
  • 2. 日本对明朝商品的需求庞大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国内社会趋于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这也导致了百姓的消费水平上升,购买欲增强,特别是中国商品,深受日本百姓的喜爱。而十七世纪初,日本的人口大约有1500万—2000万,相当于同时期欧洲的总人口数了。如此庞大的基数,外加日本的手工业相对不发达,这就导致日本对于明朝商品的需求十分巨大。
 
当时的日本人还极其地“崇洋”,其对于中国的丝织品十分喜爱。其实日本本国也生产丝织品,但是百姓却独独喜爱做工精细的中国产品。而且日本的生丝也需要从外国大量进口。据史料记载,日本每年需要消耗掉约220000公斤的生丝,但是本国的产量仅仅为一半左右。



图片
上图_ 丝绸制品



日本自从二十多年前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以来,人们的着装变得更加的华丽和讲究,这就导致了日本对于中国生丝的依赖非常夸张,到了“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的程度。这也体现了德川幕府想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的急迫性。
 
日本丰富的白银产量也是其在贸易上的底气所在。众所周知,日本虽然其他方面的资源较少,但是其白银产量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日本大名共开发了五十多个金矿和三十多个银矿,使得日本的白银产量占到了当时世界的四分之一,人们也凭借这些能够随心所欲地购买想要的外国商品。



图片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三、德川幕府为何与清朝关系紧张
 
清朝建立之后,清朝政府改变了对日本的外交策略。皇太极时期,清朝试图通过朝鲜建立与日本的官方关系;顺治时期,借着送还日本漂流民的机会,清朝政府也向日本表达了善意。然而此时日本却突然转变了对中国的态度,拒绝加入以清朝为首的朝贡体系。那么为何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 1.觉得清朝是狄夷

 
日本自唐朝以来,持续学习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其也将汉民族的思维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当中,他们会认为除了汉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是狄夷。他们对汉民族保持尊重,对其他民族却会存在一种鄙夷的态度。

当少数民族出身的清朝政权威胁到了汉民族建立的明朝朝贡体系,日本从骨子里基本是下意识地拒绝反对,采取了不承认政策,甚至几次想要出兵援助明朝势力。



图片
上图_ 信奉天主教的日本武士


 
  • 2.德川幕府实施锁国令

 
德川幕府在明清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幕藩体制”,强化幕府的集权,削弱诸藩的实力。德川幕府初期采取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贸易,大力招徕中国商船。这些举措使得西部的一些大名强大起来,对幕府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外加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也不利于幕府的统治,于是德川幕府先后颁布五道锁国令,命令停造大船,禁止传教,实行锁国。
 
虽然德川幕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想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只能让中国商人到日本贸易,而日本商人却不能到中国。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对中国、朝鲜、琉球、马岛、荷兰等国外实力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外交,已不存在幕府建立之初的外交困境,强行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热情也已经消失不见,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在对日关系上的碰壁。




图片
上图_ 德川幕府时期,出岛商馆内吃饭的荷兰商人


 
  • 3.民间贸易兴盛使日本不再依赖官方贸易

 
日本与明朝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贸易关系,但是明朝却不能阻挡大量商人前往日本进行通商。据记载,日本每年的港口都有数十艘来自明朝的商船,生丝、绸缎等商品为日本解决需求的同时也为明朝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利益,使得每年去日本贸易的商人络绎不绝。

清朝初年,以郑成功为首的台湾势力,凭借庞大的船队垄断了对日贸易,在德川幕府实行锁国令之后依旧保持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兴盛的民间贸易基本满足了日本的需求,所以单纯的因为经济要素与清朝政府建交已经没有迫切性了。

参考资料:
[1]《明实录》
[2]《德川幕府中前期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姚春霞
[3]《日本德川幕府与明朝的贸易关系论析》李德霞
[4]《十七_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研究》盛雪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