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览人类战争史,为何只有中国人讲谋略,而西方却多是正面对抗?

 左右_逢源 2021-08-26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战争相较和平显然占据了更大的篇幅。中国历史上一半的时间都在打仗,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中仅仅只有16年没有发动过战争,至于位于十字路口的中东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安宁之日。

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冯梦龙也曾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由此可见,战争并不仅仅只是两军对垒,更重要的其实是战争当中的各种谋略。

而有趣的是,世界上下几千年,无论东西方都曾经发生过长久的战争,可似乎只有东方讲究谋略,西方却很少提及谋略、兵法之类的概念,这又是为何呢?

>> 中国之兵法

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战争都极其讲究谋略,即使是“言过其实”的马谡也曾经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足见我国古人对于兵法谋略的重视。而在我国的很多史料当中,都记载了很多战争中的机谋策略,甚至还形成了各种兵法专著。

比如被誉为“兵家至圣”的孙武,就写出了千古名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虽然仅仅只有6075字,但是却记载了整整13篇兵家专论,从计谋、作战、兵势、地形等等方面对各种战争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论述,时至今日依然极具借鉴乃至指导的意义。

比如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当中,就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思想,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后世之人用兵作战的思路。

再比如,战国名将吴起也曾经写出了一篇《吴子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战争之谋略的覆盖范围,从“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个方面讲述了治军谋攻之策,同样影响极深。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姜太公的《六韬》,黄石公的《三略》,田和的《司马法》,阮逸的《唐李问对》等等兵法书籍,也同样是十分杰出的兵家谋略对战之书籍。

明清时代还有总结古时候兵家名将在经典战役等事件中使用谋略的总结,是为《三十六计》,其中记录了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等机巧谋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 西方为何“无谋略”?

其实西方战争并非没有谋略,只是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了西方“无谋”的假象。这第一个原因,在于西方起步得相对较晚。当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百家争鸣,几十上百个国家林立于中原大地之上,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将各种各样的因素考虑到位。

而且那时候我国的战争规模就已经十分之大,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长平之战,秦国跟赵国总兵力加起来整整达到了90万,这般规模的战争,要求古人绝对不能疏忽,否则就是棋差一着就满盘结束了。

但西方不一样,一方面,同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其实并不是很先进。彼时的他们甚至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彼此之间的战争仅仅只是城邦之间的战争,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少,规模也都很小,即使是西方著名的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希腊跟波斯双方兵力加起来也仅仅只有6万人左右,跟东方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大规模战争是难以相比的。

因此,西方本身一开始就缺少形成“花样”繁多的兵法谋略的土壤,是直到罗马帝国时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西方割据势力逐渐增多之后,西方才出现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和谋略家,譬如汉尼拔、凯撒、亚历山大等等著名人士,都是相当优秀的军事家和谋略家。

但为何即使这样,西方还是“无谋”呢?这就要从东西方文明差异来看了。我国是个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两个关键词就是稳定和传承,因此我国对历史的信仰和推崇是远胜西方国家的,所有人都想要青史留名,都希望能著书立传,因此也就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兵法著作。

而西方则不然,西方没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信仰,因此西方很少有什么古墓、遗址、文物之类的东西,更别提什么兵法书籍了。因此,即便凯撒、亚历山大等人有不错的谋略水平,但是也不会专门写下来当做兵法,因此也就鲜为后人所知,自然也就出现了西方“无谋”的现象了。

>> 结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方出现不同的文明表现,是基于其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出现的。但仅从用兵之术上而言,笔者不才,还是认为我国兵法谋略是要胜于西方的,否则现在的《孙子兵法》,也就不会成为国际畅销书籍,被西方奉为神异之书了。

媒体来源:梦幻科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