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真源 · 访谈 | 韦红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历久弥新

 刘淑萍pytts94k 2021-08-26
图片

图片
图片

韦红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来在教学与科研上,致力于京派工笔画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学院工笔的代表性画家。其绘画语言纯净、优美、多姿多彩,不受创作成规的约束,在潮流侵袭纷扰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立场,隐喻与象征成为其作品中极具意义魅力的手法,从而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心灵世界的景观。作品曾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代表作《平》《三月风景》《柳.人.玫瑰》《花之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历久弥新
 
受访者 | 韦红燕
采访 | 朱春秧
  

韦老师,在您交流访谈中看到,您所主持的工作室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对传统中国画经典进行临摹,更把古代壁画临摹作为古法学习纳入教学环节中,这些将对现代人物画教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韦红燕:精研传统也能起到对绘画创作品格的滋养作用,我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有所体会,我们提倡对古典临摹要有研究的状态,不再是本科生时期的浅层技法,而是要有立体的研习框架,比如:传统绘画空间观影响下的造型方式;写意精神影响中的实与虚的时空表达;中国色彩的美学观、材质审美分析等等,由于研习层面和精度的深入,对经典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对文化艺术品格的感悟远超了本科时期的启蒙阶段。在绘画创作中,无论是哪种风格形式,写意或是工笔、写实或是意象、水墨或是彩绘,其品格高下的评判都是很重要的。

图片

美丽纠结
146×113cm 
纸本彩墨
2013年 

人物画造型,您为什么更赞赏以徒手描绘的方法?

韦红燕:关于人物塑造,现在很流行利用电脑软件把照片中的图像提取或组合后直接作成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包括用软件提取出造型的线描。我们在展览会中看到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写实角度来看没什么毛病,因为是相机拍照嘛,但就是不感人并且明显存在同质化倾向,从艺术的角度说就是缺少绘画所具有的高于现实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这种方法很流行呢?原因很简单,用这样的方法得到人物形象方便且容易,并能够掩盖作者造型能力的缺陷,达到速成。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状态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艺术造型是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感受和主张,是对客观存在的解读或再创。塑造画面形象的过程是情感和观念或显或隐地在刻画中流露的过程。用手绘刻画出的形象中才能感受到生动和真诚,从而体会到艺术家的审美境界,这些哪是电脑软件手段能够达到的。所以我欣赏来源于手绘的人物造型。

图片

桌边女孩2
53×53 cm 
纸本
2010年

您对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在审美表现上有那些解读?

韦红燕:从发展历程和技法表现来看,早期“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力图寻找中国艺术传统中与西方艺术写实精神相近的内容,侧重于传统卷轴工笔画的薄涂渐染。新中国成立后,“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家们积极向壁画和民间艺术汲取养分,创造出了保持着典型民族特色的新绘画程式和技法表现体系。新世纪以来,“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在重新阐释和解构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仍坚持传统的“三矾九染”等技法,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工笔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向度。总体而言,“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工写结合,注重线条的表现力,画面浓墨重彩,鲜艳明快,富丽端庄,精致典雅,薄中见厚。它不完全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夸张、概括、想象等手段突出色彩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张力,这不仅使得“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和表现性意味,也使“写意”和“重彩”成为了“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最为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这也是对中国彩绘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京派”重彩工笔人物画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得益于第一代“京派”画家通过对宋元以来的传统重新溯源所提出的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表象、以“敬畏传统、反思传统、发展传统”为内涵的“京派”审美思想与艺术主张。之后,几代工笔画家将之传承和发扬至今,推动工笔画在观念、形式、技法上不断突破,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树立了新时代中国画自我革新和发展的典范,使当代工笔画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面貌。

图片

夜寻
纸本设色
  36.5×69cm
2011年

在您的创作中,強调对主观心性表达的同时,又是怎样兼顾绘画语言和技术层面的发展的?

韦红燕:绘画创作无论表现的是什么内涵以及有什么样审美取向,其实都是作者心性的流露,而这一切都必须凭借绘画语言传达出来,这二者可以说不是兼顾而是依附的关系。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形式因素,这些是形成绘画语言最基本的条件。我认为建构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要顺随心性,这样的语言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传达作者赋予作品内在的真实。依心性而生并经过修炼的绘画语言具有更高的品格。我很喜欢随感受、随心地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于是就不想拘于固定的手法,因此必然在技术上会去试验,去寻求发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纠结却又乐此不疲。在探寻新经验的同时总会遇到困难,但是过了这些坎就好了,建构了新的语言是很令人欣喜的。技术发展一方面是绘画语言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变法”出现的可能性。

 

图片

云端
50×90cm
纸本彩墨
2013年

浙大作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是有其独特存在的意义。人文学院有一门针对艺术生以外在校硕博生的通识课叫“中国艺术通论”,不仅将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艺术批评等多门类组合齐备,更把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经典作品,通过阐释艺术之流变,把中国艺术独特思想体系,和精神内蕴之所在展示出来,使艺术专业之外的学生,能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美与价值。

韦红燕:是的,理科学生也应该受到艺术的熏陶,钱学森极力倡导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认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创新,他称当自己在工作遇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他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所以理科生选修艺术课程是有必要的,艺术可以让人更有想象力,特别是直觉或灵感式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对理科学生有益。我觉得艺术不仅是对美的发现与创造,还能启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人文精神的理解,科学和艺术结合不仅产生创新,也会让科技有情怀有温度。

图片

花之雾
190X320 cm
纸本
2009年 

浙大的艺术与考古学院,下设有:美术系、艺术史系、考古与文博系、设计学系、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还有许多研究中心。为学科交叉相互借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特别是近几年,浙大对文博领域的研发,做出了许多新尝试。目前又对科技与艺术,和数字化领域等,展开更大跨度的交叉研学。韦老师,您作为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研究较深的艺术家、教育家,对艺术在应用方面有怎样的展望?

韦红燕:就像朱老师您介绍的,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在对壁画与科技,在对数字化与科技再与艺术等,相结合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想如果设置从美术学角度的古典壁画课程是有意义的,比如了解各时期壁画的艺术特征,甚至进行一次临摹,从美学和手绘以及材质上了解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性,从而加强科技专业背后的艺术学养。在研究数字科技的同时也了解壁画本体,一定会对研究壁画数字化保护有益处。您赞同这样的设想吗?以两个不同类型导师(科技与艺术)来共同参与学院的教学科研。我觉得会很有意思,这样培养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了。



编辑:林学军

审核:朱春秧
终审:韦红燕

启真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