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阅圈 | 如何提升需求分析的有效性

 慕蓉 2021-08-26

这是“慕蓉”公众号第301篇原创文章

专栏 | 领阅圈




周末在家整理物品时,翻到了这本若干年前,自己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型到业务时经常拿来看的一本书,徐锋的《有效需求分析》,其实谈起需求分析可能我们工作的每一天都有所应用,也是现在职场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因为你总是需要解决问题,就要调研清楚问题的缘由,需求分析能力的高低会决定我们洞察问题的角度是否正确。这本书也比较清晰的让我们认知需求分析的方法,可以当作一本工具书,帮我们梳理需求分析的方法论,让我们能理解需求分析的四条主线:价值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当然这本书内容可能更偏向于IT解决方案领域。这些年我自己也是经常面对各种客户,这里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来分享一下。
1.要区分客户和用户
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人在分析需求前并没有对调研对象进行研究,我们一般把产品的使用者定义为用户,然后把产品的购买者定义为客户。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区别还是挺大的。举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早期的儿童手表产品实际上解决的孩子的安全问题,因为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被抱走之类的问题,所以当时的科技公司就开发了类似的产品,考虑到续航等问题,所以手表就提供了基础的看时间功能及定位功能,家长可以实时看到孩子的定位。这个产品确实的解决了能为产品买单的人的需求,很多家长买给了孩子,但是很快就会发现,孩子带几天就不用了,这里面其实的问题就是没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后期儿童手表逐步加入了,社交功能,小游戏功能,并且不断和一些卡通形象进行联名,才得以市场快速增长。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需要考虑用户需求和客户需求的场景。在企业级应用上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一般决定企业做数字化的都是企业的决策者或者老板。但是使用数字化产品的都是企业员工,由于大家各自立场和需求不同,这就造成了一个数字化项目,很难企业上下达成共识,推动起来非常困难,这也对我们在做需求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理解和解决各方参与者的痛点。不仅能让用户喜欢,而且需要满足为产品买单的客户的需求。
2.调研对象表达的不一定是真实需求
用户和你说的需求,就一定是真的他想要的吗?不一定,这就是口是心非这个词的来源吧。我经常在调研中发现在过程中,用户会说如果有这个功能就好了,如果有那个功能就完美了。但是当你把需求排列到流程中,你会发现用户提出的需求根本不是正常业务流程,可能大部分是帮助他简化自己的工作,或者由于前面的不正常操作,才造成了他有这个需求,只要流程理顺了,很多需求就解决了。再举一个C端的例子,盒马生鲜在最开始推出市场的时候,很重要一个卖点是什么,有鲜活的帝王蟹和波士顿龙虾销售。这种海鲜比较稀罕,而且很好吃,盒马提供了经济实惠的一种选择给大家。那么盒马仅仅是单纯的卖这个海鲜吗?代入场景我们想下,我们爱吃帝王蟹和龙虾,但是我们会去菜市场买吗?我相信90%的人都不会处理这些东西吧,不知道怎么做好吃。所以这种食材菜市场是不会卖的,但是为什么盒马会卖呢,他实际上是提供了加工服务,在盒马买的海鲜都可以选择各种口味现场加工,而且可以堂食或者打包带回家。我们要从产品思维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真正想要的是是什么,很多时候用户跟你要的是1,但是你给他1肯定是不好使的。我们要把1扩展到2甚至3,才能打动客户。
需求分析的工作就是不断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采用定性定量的手段进行评估,更深入的了解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客户真正的付费意愿是什么?下篇文,我会更加深入的总结下,需求分析所需遵循的原则方法。

热门文章

中检溯源产品体验报告
农业产业园区研究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风投要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