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

 言而有齿 2021-08-27

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

文/徐强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上海译文出版社。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是一篇有趣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一生,是“逆年龄”发展的,他一出生就是70岁,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活越年轻。起初,他和爷爷是“老朋友”,接着他成了父亲的“兄弟”,后来他得叫儿子“叔叔”,再后来,他和孙子一起上幼儿园……最终,本杰明·巴顿从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头,变成了吸奶瓶的婴儿。

身体上的返老还童,当然是很荒谬的,也惟有在小说家天马行空的笔下,才会出现这种违反生理规律的奇迹。不过,成年人在精神上向儿童回归,不仅可能,而且可取。

明人李卓吾有篇文章叫做《童心说》,其中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心灵,起初都是很纯净的,也很真诚。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广,知识的增多,人渐渐变得老于世故,懂得了各种利害关系,为了追逐名利而工于心计,作为“一念之本”的童心,也因此而被蒙蔽了。“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总而言之,丧失了童心的人,是一个很虚伪的“假人”。“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大家都在演戏,都很虚伪,结果每个人都成了看戏的矮人。什么是“矮人看戏”呢?朱熹说得很明白:“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朱子语类》卷27)这个比喻,颇有“身高歧视”的色彩,道理却是通俗易懂的。人人都说假、造假,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就丧失了。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我觉得,用这篇童话来诠释李卓吾的《童心说》,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童话里的骗子声称,他们能织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布匹,用这种布匹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异的功能,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当官的害怕暴露自己的不称职,普通人害怕暴露自己的愚蠢,结果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身陷骗子布下的迷局,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浑然不觉。最后,是一个孩子说出了事实的真相。他看见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的皇帝,高声叫道:“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个稚嫩的声音,足以让那些自视高明的成年人汗颜不已,无地自容。很多时候,所谓的“真理”和“真相”,其实只是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人们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没有勇气把自己看到的事实说出来。他们的内心,就像战场一样凶险、凌乱,有太多的利弊需要权衡,有太多的得失需要考虑,有太多的荣辱需要思量,以至于分辨真假、判断是非的能力,竟然比不上一个心无顾忌的孩子;又或者,虽然他们对孰真孰假、孰是孰非洞若观火,但为了明哲保身,只好违背良心,浑浑噩噩,蝇营狗苟,活得虚伪而且迷茫。

“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心儿便欢跳不止:/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如今长大了还是这样;/以后我老了也要这样,/否则,不如死!/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天然的孝敬。”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的一首无题诗。在他看来,童心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值得花费一生的时间,对它保持虔敬。在精神上,“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看看《皇帝的新装》之类的故事,谁敢否认这一点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