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岵庐学术研讨会】梁运义:由《歌人别录》想到的……

 言而有齿 2021-08-27

        《梁岵庐先生集》,总编刘志琴,主编区丽森,整理李万里,漓江出版社。(摄影/刘志琴)

梁岵庐学术研讨会

主办:

中共港北区委员会

港北区人民政府

承办:

中共港北区委宣传部

政协港北区委员会办公室

港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

港北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贵港市作家协会

港北区作家协会

贵港名人研究会

贵港市大布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

地点:

贵港文华凯莱大饭店

梁岵庐,1891年生,1969年卒,广西贵县城厢人。梁岵庐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贵港市标杆性的历史文化名人,集文、史、艺于一身,通才硕学,是现当代寥若晨星的文化精英。

《梁岵庐先生集》收录《天朝遗事杂咏百首》《粤西风土人物散记》《无不谭》三部分文稿。《歌人别录》即为《粤西风土人物散记》中的一篇。此篇中,“歌人”者,刘三妹是也。“别录”之“别”,当作“另外”解。事实上,《歌人别录》所记,多为与三妹相关的轶事奇闻。

“妹相思,不作风流到几时?只见风吹花落地,哪见风吹花上枝!

妹相思,妹有真心哥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尽是真丝。”(摘自《歌人别录》)

此乃篇首之“歌人正录”,系刘三妹歌词,原载旧浔州府志。歌词二首,为僮女相思曲。其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尤适传唱。第一首与民歌“莫等风吹花落地,花残落地不上枝”是同一版本;清代俗曲总集《白雪遗音》中的“恨只恨花残叶落,要想回头不能够”,作为注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第二首,“水推不尽是真丝”,纯情少女的情思水推不尽,在比喻、双关辞格里不安地涌动,撩人心扉。笔者曾见,洪水时,荒溪流滚,水中生出蛛丝,硕大,斜绷,纠缠岸边半淹的杂木,上挂水珠欲滴。两首歌词,前者大胆直白,后者稍含蓄,但都感情奔放,如三江之水,势不可挡。大白话、乡音俚语、平常意象,流淌着人之常情,却也不乏熠熠闪烁的“惜春”之生命意识。如此歌词,境界高矣,“歌人”形象活现,跃然纸上。

也许是感应作用吧,嘴上哼着刘三妹的歌,电影《刘三姐》不请自来,浮现在脑海中。歌圩之上,刘三姐带着众乡亲与地主莫怀仁的三个秀才对歌,“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几个回合下来,三秀才“罄腹结舌”(摘自《歌人别录》),莫怀仁气急败坏,跌入河中,成了“落水狗”;刘三姐及众乡亲笑倒在歌圩上……

据光绪版和民国版《贵县志》记载、当代史学家罗尔纲先生考证,歌仙刘三姐,亦即刘三妹,是贵港市石卡西山村人。传说三妹生于唐中宗时,以山歌闻名,后与慕名来访的秀才张伟望对歌西山,凡七日七夜,遂化仙而去。今西山村尚存三姐歌山、三姐水井和三姐旧居等遗迹。《歌人别录》亦有语云:“三妹轶事,遍传桂海,而滥觞于贵县之西山。”

刘三妹唱歌,何以如此?

不妨就在《歌人别录》中寻找答案:

“少女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甫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达,人呼为女神童;年十二,能通经传,而善讴歌,父老奇之,偶指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

由此可知,刘三妹善歌,因有极好的天赋——“聪明敏达”。而更重要的是——“好读书”。七岁好笔墨,十二通经传。读书如此,而善讴歌,指物索歌即就,且备音律,实在不足为奇。其实,刘三妹善讴歌,乃是“好读书”读出来的。

刘三妹七岁,人呼为女神童。无独有偶,方仲永生五年,即“指物作诗立就”,亦称神童。奈何,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而“泯然众人”,惜哉。三妹、仲永,皆为神童,前者好读书,后者不读书,结果迥然有别:三妹歌仙,而仲永众人。读书与成才是孪生姐妹。(参见王安石《伤仲永》)

仲永之遭遇,令人扼腕;而吕蒙的故事,却让人欣喜。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中多务辞;再劝,吕蒙始就学。吕蒙一读书,结果不得了:此吕蒙已非彼吕蒙!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吕蒙读书三日,即需“刮目相待”。读书与否,天壤之别;读则塑人,不读削人。

读书可塑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深谙此道,他爱读书,也会读书。盖茨说,他每年大约读50本纸质书。忙时,每周一两本;闲时,每周四到五本。也许你会说,这是人有钱后的雅兴。可比尔·盖茨爱读书是从童年开始的,9岁起就经常泡图书馆了。他说:“培养出我今日成就的,是我家乡的一个小图书馆。”他读书,喜欢在空白处涂鸦,喜欢撰写书评,后来专门开了读书博客,与人分享读书心得。读书是成功人士的“一日三餐”。

读书是个人行为,但关乎民族大计。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有“读书的民族”之美誉。以色列人均读书量居全球第一,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也是全球最多,犹太人笑言自己买报纸比买面包还要积极。无怪乎仅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民族,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无怪乎他们流散全球2000年,几乎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却最终说着85种语言、从115个国家移居以色列,在战火中建成现代经济强国。来自网上的一项相关国家年人均购书量数据,虽不见得十分准确,或许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不足5本。读书是一个民族的立基之本。

话说回头。通才硕学的梁岵庐先生,其文、史、艺,哪一样不是源于书山学海呢?《歌人别录》内容,涉桂林、陆川、浔州、贵县等地乡俗。撰成此文,单说当地县志,就不知道梁先生当年翻阅了多少本呢。《歌人别录》为文言写就,精悍简约,多书面语,或为笔者前所未见,“寓目”“滥觞”“爰是”“入耳饜心”“逈不相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他诸文亦如是,书面之语,俯拾皆是,可见其古文辞造诣精深。此岂非经年累月深耕广种书田、方能信手拈来乎?

诗书多读,歌出娴熟。讴歌如此,做人成事亦如是。培根有语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罢《歌人别录》,别的记不了,就只剩下一句话:好读书,读书好。

作者简介

梁运义,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人,东津一中语文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发表散文、学术论文近40篇。


言而有齿

相伴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