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翻书│徐强:匡衡凿了什么“壁”

 言而有齿 2021-08-27

视频制作:徐强

匡衡凿了什么“壁”

文/徐强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见于正史《汉书·匡衡传》,而见于野史《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所以晚上没有办法读书。刚好邻居是个大户人家,蜡烛随便烧,晚上灯火通明,很是亮堂,于是匡衡就在自家房子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把邻居的烛光“借”过来照明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的另一个故事是,同乡有一个大财主,藏书非常多,匡衡跑上门去给这个财主打工,分文不取,唯一的要求是可以把财主家的藏书读完。财主听了,感动得不得了,当场同意了这笔“交易”,满足了匡衡的愿望。

奋发图强、博览群书的匡衡,成了大学问家。据说他最精通的是《诗经》,以至于江湖上流行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传说,意思是,要想谈论《诗经》,还是等匡衡来了再说吧,只要他一开口,大家都能深受启发,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有一天,同乡的一个书生和匡衡辩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很快败下阵来,落荒而逃。匡衡见状,追着屁股在后面高声喊道:“老兄先别忙着走啊,我们还没聊完呢!”书生头也不敢回,一边狂奔一边回答:“不谈了不谈了,我已经认输了!”由此可见,匡衡确是一个饱学之士,并非浪得虚名。

在等级分明、壁垒森严的皇权时代,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跻身上层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匡衡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名重一时的学者,又在朝廷大员萧望之、梁丘贺、史高等人的举荐下,晋身仕途,从一个掌管地方教育的小官,逐渐升迁为郎中、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最后官至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堪称“寒门逆袭”的典范。当年那个凿穿自家墙壁的少年,在横亘在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堵沉重的墙壁上,凿出了一条人生的坦途。来自邻居家的那束温暖的梦想之光,穿过小小的墙洞,照进了他的现实,也照亮了他的未来。

如果故事就此定格,倒也不失为一碗非常励志的心灵鸡汤,可惜剧情仍有发展,并未结束。据《汉书·匡衡传》,汉元帝刘奭赏赐给匡衡作为食邑的封地,本来是三千一百顷,由于画地图的时候标错了地界,匡衡的封地白白多出了四百顷。以一顷一百亩计算,四百顷就是四万亩,可不是个小数目。身为丞相的匡衡,对这四万亩土地“将错就错”,据为己有,年年照收租税不误。他曾经征引《诗经》的微言大义,向刘奭指出“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从而达到“百姓安,阴阳和”的治理效果。到头来,他自己反而知法犯法,“专地盗土”,沦为了巨贪和“两面人”。汉成帝刘骜即位,匡衡遭人检举,东窗事发。刘骜念在匡衡乃是先帝旧臣的份上,网开一面,没有治罪,只是把匡衡从丞相贬为了庶人。一代名相,革职还乡,背着不光彩的罪名终老于家,凄然谢幕。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个凿穿自家墙壁的穷苦少年,在位高权重之时忘记了初心,有善始而无善终。他最后凿穿的,是贪欲之城的墙壁。一窍既开,万劫不复。

《西京杂记》(网络资料图片)

今日书签

推荐书单

(上下滑动浏览)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