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科幻作家宝树:穿越回到过去,改写科幻的未来

 四十二史SCIFI 2021-08-27

专访科幻作家宝树:

穿越回到过去,改写科幻的未来

 ▲ 中国科幻作家宝树

科幻与历史·开场白

科幻与历史骤眼看来好像在时间线的两端。然而西方不少科幻小说喜欢写空想历史,例如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的《高堡奇人》就假想纳粹德军胜出二次大战,故事后来被阿玛逊改编成网剧。作家们甚至重画科技树,创作出如《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的蒸汽庞克系列。这些想象继续流传到日本,则衍生如《甲铁城的卡巴内利》和《Princess Principal》这类动画。透过再述历史去创作科幻,香港则有正在众筹的动画《离骚幻觉》。来到了中国大陆,到底作家怎样处理这种古代与未来的冲突呢?到底截取哪个时代的历史与未来碰撞比较合适呢?2018年3月17日美伦星际科幻大会(Melon-X)在港举办,创办人Fritz Demopoulos邀电影制片人、科学家、游戏开发商和投资者聚首一堂,探索科幻前景。01哲学带来Melon-X科幻作家专访系列,访问科幻作家宝树是如何探索科幻与历史的关系。

在中国屡获科幻小说奖的作家宝树自2010年开始写作,著作有例如紧接刘慈欣《三体》的世界观续写的《三体X:观想之宙》。先后在北京大学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修读哲学的他,一直游走在这虚拟与真实,空想与实证之间。他尤其要面对物理学发展的旅途上,一直想要剔除流于空想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这之上,有别于关注未来的科幻传统,他所编着的《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科幻如何塑造现在。在哲学与科技、科幻与历史两条互有矛盾的轴在线,宝树到底怎样找到自己看待科幻写作的方式呢?

 ▲ 宝树编  《科幻中的中国历史》

01哲学:你读哲学出身,哲学对你的科幻世界观有什么影响?

宝树:很多哲学命题正是科幻的主题,比如柏拉图主义的洞穴隐喻、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与我们如今所讲的虚拟现实(VR)、或电影《廿二世纪杀人网络》(The Matrix)呈现的场景非常类似。不过科幻小说毕竟是一种文学,不为阐述某一哲学命题而作,但哲学给你一个开放的视野,一种新的可能性。

01哲学:最近去世的霍金常常表达对哲学的鄙夷,对未来技术的戒备。作为读哲学的科幻作家,你怎样看待这种表述?

宝树:霍金在《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中说哲学已死、哲学不可能洞悉宇宙真相。最初我不能接受这个说法,但经过一番痛苦反思,我觉得这说法自有其当头棒喝之处。很多传统的哲学家可能认为宇宙的真相就在书斋之中,透过思辩、清谈、苦思冥想之后我们可以顿悟,但这不符合今天物理学、数学等科学对观察、理论和验证的要求。然而,霍金所说也并非完全正确。

      要回答“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你需要哲学。即便你否认“意义”、“存在”这类问题的合法性,你仍需要以哲学式的分析来响应——也就是退回到问题本身去分析。海德格谈“存在”的方式无法被科学所取代,比如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无论是是原子、夸克,还是如今最高级的弦理论也好,它们本身都是从存在者(ontic)的层面上来把握,而不是存在论(ontological)意义上的。物理学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人为什么会有意识?为什么有时间?人为什么能够感受到时间?但也并不是说这类问题只能靠哲学家去解决,生物学或者物理学上新的突破都会推进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其说“哲学已死”,不如说会出现新的哲学,我们不能否定哲学本身。

▲霍金 《大设计》中文版

Stephen Hawking  The Grand Design

01哲学:你的小说《时间狂想故事集》和《古老的地球之歌》都将科幻故事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你如何处理时间的哲学?

宝树:我喜欢大时空尺度的思考,这正是科学与科幻最吸引我的地方。今天人类对于宇宙的想象首先是地球,但当时空尺度无限拉大、拉远时,人类就会变得非常渺小。那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我的故事就尝试透过科幻的想象连结那些古老、久远的时代。比如在后羿的时代,地球上有什么东西存在?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再比如我们今天所唱的流行歌曲,假如能保存到几百年、几千年以后,那时候的人类听这些歌又会有什么感想?

 ▲ 宝树  《时间狂想故事集》

01哲学:你去年主编的新书《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提到“历史的科幻”,能介绍下你的思路吗?

宝树:大家常常讲科幻怎样引领未来,但误以为科幻与历史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方面,科幻会改变你理解历史的方式。以现代人的世界观去追溯历史,可能会更重视技术的历史,但科幻则更进一步追问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蒸汽朋克就是从十九世纪科技的发展基础之上,想象由蒸汽制造的计算器或者飞艇。这是历史的还是科幻的呢?你会发现历史和科幻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或许这就是以科幻的方法来看待历史的一种思路。另一方面,哪怕是关于未来的故事也会涉及历史。比如《三体》之中高新技术灭世的未来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清王朝闭关锁国结果却被外国入侵打败的历史。阿西莫夫(Asimov)自己也说他的《基地三部曲》实际上是讲述罗马帝国覆灭、教会保存文化的科幻版故事。所以你看,很多关于未来的故事背后都有历史的影子。

01哲学: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而言,香港学者许煜认为思考中国的科技历史应该从古代宇宙论说开始,而非从科幻里面主流的现代化历史观出发。你有想过从中国的科技史本身出发来改写科幻或科幻史吗?

宝树: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我必须申明,我们对于科技史本身的理解也受到西方影响。譬如江晓原在他的书中就提到,我们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提取一些事件,将其剥离原本的脉络,称之为“科技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古代天文学的日月观测与占星术、军国大事等等相互连结,密不可分。受到大气折射影响的日月亮度和颜色的变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但在古代,这些细微的区别却代表了是吉是凶。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科技史并古代思想非原汁原味的的面貌;反之,如果你只关注复现古代原貌,那就单纯只是思想史的问题,而无关科技史了。

      我最近写小说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你以古代世界观写小说,但那就不是科幻而是一种相当奇幻化的世界;如果你要写科幻的话,就没有了古代世界观。以科幻的逻辑来贯穿古代世界观会是一种有趣的尝试,譬如Ted Chiang的巴比伦塔,将天堂与大地连在一起。Stephen Baxter有一篇小说讲十九世纪的人去探索地球,发现地球的北极和南极是由巨大的天柱撑着,这也提供了一种有趣的世界观。

 ▲ 香港众筹动画《离骚幻觉》

获“DigiCon6 Asia大赏”香港区金奖

01哲学:中国古代科学观似乎很难与神话、奇幻元素撇清关系。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或中国古技术的根基之上其实很难生成我们当今所理解的科幻小说?还是说古代小说也发展出了自身的科幻形式?

宝树:古代没有很明确的科学观念,也不太在意世界观的严谨性,我们所以你很难说这是一种科幻,比如说现代小说就不会像《西游记》那样写故事。不过如今我们倒是可以做更多古今结合的尝试。比如我的朋友骑桶人写了一本小说叫《归墟》,故事以唐朝为背景,写一群人向东航海去寻找归墟,他们经过神话之中的异境、蓬莱仙山,遭遇怪鱼,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故事最后,归墟掉下去了,掉到了西方的海上。这种结合古代非现实的世界观与现代的世界观的做法非常有趣。

      其实还有一些不那么奇幻、看起来比较可信的古代科幻,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没那么多怪力乱神,例如菩萨仙灵或法师施法之类。相反,武侠小说之中的神奇力量、或是毒药断肠草,对于古代人而言可能是很合理的推演,因为它背后有古代理论的支撑,比如内功、真气这些概念便涉及中医经脉学、以及气和五行变化的哲学。尽管很多人可能不认同中医或古代哲学,但它至少不是神话。不过我们通常也只认为武侠属奇幻而不算科幻。

      这几十年来,科幻的定义变化非常大。黄金时代的科幻老路走不下去了,很多西方作家也会寻找更早的历史渊源比如古希腊神话来响应时代的改变。

 ▲  武侠小说的奇幻世界

01哲学:科幻是个很“现代”的概念,而中国当代的科幻写作似乎很难摆脱先进西方的创作方式及社会想象。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写作的困扰。你是否想过从第三世界自身的历史出发来写作科幻或科幻史?

宝树:《三体》是从中国革命历史出发来写科幻。不少中国作家写科幻的时候的确受西方影响,但他们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处理中国历史。中国或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变化如此之大,来自这些地方的作者会带有本国的问题意识。其实西方国家尝试在非西方世界寻找新的灵感,比如最近的电影《黑豹》就挪用了非洲的背景。

责任编辑  孟浪言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