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邂逅

 老年人CWK 2021-08-27

  □薛金坤

  生活中有的事就发生在不经意中。

  鹳山,富春江边一个供市民休憩的免费公园。临走前的那个上午,在烟雨蒙蒙的山道上我独自彳亍。

  鹳山因其石矶似鹳迎江而立得名。山不高,海拔才42.9米,也不大,却古木森森。临江长廊曲折逶迤,凭栏望江烟雨茫茫。青石壁老藤缠绕,古城墙和古驿道诉说着当年富阳的繁华。古驿道的石栏上刻有“东观放生”四个大字,为颜真卿所书。想起他的千古名帖《祭侄文稿》,一代书法大家最终以身殉国,体现了古代文人所崇尚的操守。

  漫步东行,“龟川阁”依山傍水。阁旁立一碑“龟川秋月”。碑文模糊,细看略知春江流至此处回旋成潭,每当秋月皓洁水波不兴之时,有大黿浮出水面,后有一永康人得大黿献于吴王孙权,云云。鹳山还是很有文化底蕴的。

  由“龟川阁”拾级而上,不觉来到鹳山东端,却见一处革命烈士墓地。驻足细看,墓地不大,一块碑文、三座墓穴。从碑文得知,1949年8月,在解放富阳的战斗中牺牲了三位官兵。1953年富阳县人民政府将他们的遗骸移葬到这里。墓地上散落着萎蔫的花瓣,想必是当地人民清明时节的祭献。墓地静寂,细雨蒙蒙,苍松挺立,花瓣满地。壮士倒在黎明令人唏嘘,曾为军人的我伫立良久思绪如雨。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他们牺牲在异土他乡;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那时有多少与他们一样的先烈在黎明前倒下。“青山到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此时此刻你才会真正领悟其中的壮志豪情。富阳人民将三位烈士的遗骸移葬在这风景秀丽的鹳山上,一定是为了让他们俯瞰日夜奔流的富春江,为了让他们倾听富阳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欢声笑语,为了让他们目睹新中国飞速发展的进程,也让富阳人民在此休闲健身时时时铭记他们,岁岁祭拜他们。而今我来到这里,也请接受我这新兵深深的默哀与鞠躬。我记下了这三位老兵的姓名:山东籍的指导员隋金荣和战士杜敬民、安徽籍的排长刑作玉。

  继续在山道上前行。长椅上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旁的背包里装着三支竹笛。我好奇便上前搭讪。交谈中得知老人姓陈。当他得知我从苏州来后,精神立马一振,与我述说起解放初期苏州的民生风情。他说那时苏州阊门一带,早上有拎着马桶洗刷的市民,白天有沿街叫卖的小贩,入夜有拉客的娼妓……种种细节他居然脱口而出娓娓道来。原来,眼前这位不期而遇普普通通的老人,竟是当年解放并驻守苏州数年的老前辈。他甚至于说到他们住在楼上那一阵,曾用绑腿带系着竹篮吊下去,向路过的小贩买馄饨吃,说罢爽朗大笑,仿佛回到了当年。

  我问他后来去过苏州没有,他说去过,那是1981年,变化很大,阊门的城墙没了。听着他的回忆,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历史就是这样,当他的家乡由外乡的革命者解放的时候,他也正投身于革命解放他人的家乡。革命的洪流就是这样汇成并席卷了全中国。老人家后来进了军校深造,毕业后分配到军队研究所工作直至转业。离休后常来此休憩,吹笛是他的爱好,今儿下雨不能吹笛就默默地坐着。我想,老人家与那三位烈士虽然并不相识可心是相通的,他常来此吹笛固然是他的爱好,恐怕也是表达对鹳山三烈士的哀思吧。想到这里,我竟突然又想到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想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首歌。

  蒙蒙细雨下个不停,老人起身离去,我祝愿他健康长寿,希望他再来苏州旧地重游,看看今日的苏州,还要告诉他,阊门的城墙已经修复。

  那天是4月27日,是苏州解放的纪念日。那天在鹳山不期而遇了当年解放我们苏州的军人老前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