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47 长期公开有什么好处

 新用户4137UVw9 2021-08-27
得到每周周二都会在它的APP上直播开公司例会,由罗振宇和CEO脱不花介绍一下一周下来公司的主要动态,一些主要工作的复盘等等,这个例会不光是给内部员工看的,是只要下载了这个APP,就能全程观看的,可以看到什么做得好,什么没做好。

这种公开好么?能带来什么呢?

我理解的“公开”就是一件事情有多少人知道,知道的人越多,就意味着公开程度越高。把公开程度和时间的长短做一个结合,那么一件事情可以分成四个象限:短期不公开、短期公开、长期不公开、长期公开。

短期不公开象限就是每个人一些自己的小秘密。短期公开所有人都会做,每年我们都会立下新年flag。长期不公开就是那些称之为“绝密”的东西,而长期公开,则是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的愿景和做事原则。

想要做到长期公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长期公开,意味着组织、个人需要以这个公开的标准来做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口是心非。并且长期公开也让一些不那么光彩和想走捷径的念头无处遁形,所有人都看着呢,一举一动都在360°无死角的手术灯下进行,甚至还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来观察。
长期公开那么难,那还需要“长期公开”么?

答案很明确,要尽可能做到长期公开。

一件事情长期公开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向所有人回答了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人)”。

选择了公开,就是选择了借助外部力量来督促自己的行为。

每天我会在朋友圈发固定内容,这算是一个公开行为,其实我并不知道谁在刷朋友圈,谁会看到这些内容,看到会有什么反应,反正就这么一直发,偶尔因为有事情耽误了没发或者发晚了,还会有人私信问问我。

一个组织长期公开的内容,那就是向所有人宣布自己的文化价值,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想解决什么问题。苹果的创新、追求完美;华为的狼性企业文化;亚马逊的崇尚行动、主人翁精神……无不在向他人展示它们的价值理念。

不愿意长期公开的原因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害怕,害怕公开以后发现错了、不完善了。这就是对长期公开的误解——长期公开≠正确。

创办得到以前,罗振宇在他的节目里说过一个解决80后的生存困境的方法: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那个时候他是公开表明过不用痴迷到什么大公司上班,他自己也没有选择到哪家公司上班。

前几天,他在得到上说,今年是得到5周年,现在得到的员工是500人……啪啪打脸了吧,但是我觉得这种打脸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保持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在万物都变化的状态下,我们以前觉得对的事情,现在觉得不对了也很正常啊。《异类》这本书里关于“一万小时”理论很长时间不也都在被推崇么,但是它被“刻意练习”打脸了,想要成为高手,时间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需要有目的的,针对某一个单独动作刻意练习,于是“刻意练习”又被很多人追捧,但是后来出现的“交替练习”,在体育领域又打脸了“刻意练习”,面对随时变化的比赛场景“交替练习”的效果要好于“刻意练习”。

被打脸正是因为我们对一开始的1.0版本公开内容踏踏实实百分之百实践以后才发生的事情,有问题无所谓,按照新的标准迭代到2.0版公开内容就可以了,以后还会出现3.0甚至4.0版公开内容。

不断打脸不断迭代,也恰好证明了选择长期公开的组织和个人,都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要怎么进行公开呢?或者说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呢?

最简单的就是主动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同事;然后借助社交平台或者平台上面推出的话题,比如微博里就能找到#100天读书#这样的话题内容。

长期公开其实是一件让人容易窘迫的事情,因为有一点和公开的内容不一样,就会收到他人的评价、质疑、批评,但是最后的收获是自己的,那就选择先苦后甜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