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謇--如皋的励志英雄

 石合泰 2021-08-27

如皋张謇纪念馆资料(二)

张謇--如皋的励志英雄

如皋以世界长寿之乡而闻名,具有千年历史的教育文化同样被世人瞩目。

同治年间,张謇移籍如皋,借贵人资助,凤凰涅槃、一战成名,迅速跻身高收入名流圈,之后成为从如皋集贤里走出去的第二个状元。

如皋记载了张謇年轻时代筚路蓝缕的奋斗过程,

少年时代张謇在如皋的邻乡西亭私塾读书,人虽聪慧,但是相对闭塞的环境,阻碍了他的发展。1868年过继如皋,临行前,私塾老师告诫“凡事听二叔爹作主”,二叔爹只是普通农民,可见彼时张謇依然乖巧,对家人和老师的指点,完全言听计从。

入籍如皋初入县令义塾的张謇,见识到士绅之家的气派,眼界大开。不置可否,年轻时文弱的表像下面,已经蕴育着一股渗透到骨子里的雄心壮志。虽然畏惧陌生的社会,精神上却已经具备了抗拒一切,战胜一切的信心。
   根据张謇《归籍记》和《啬翁自订年谱》等史料记载,同治七年,时任如皋县令的周际霖根据过继赡养手续,在无担保情况下,认可张謇如皋族籍为其户籍,给予如皋学籍,改学名张育才、排字树人,收为敦睦堂正式门生,进入由周际霖出资创办的县学“养蒙义塾”学习。期间学费、食宿费全部由周际霖给付,专请教师督学,闭门禁止外出。随后参加二月县试,再送考州院两试,得中秀才身份,跨出人生成功的第一步。之后发奋图强,在1889年荣登榜首成为钦点新科状元。

(这是少年张謇字育才,参加如皋科举考试的准考证,资料选自南通博物院。)

文革前张謇故居曾经张挂敦睦堂匾额,即为拜师堂号。

在如皋学习期间,因为遭遇重要人生考验,张謇经受了不可多得的人生磨炼,背后的保护伞周际霖,没有溺爱袒护,而是赋以更苟严的如皋式教育,锻炼其忍耐、坚强、不屈不挠的彪悍精神。

如皋教育自宋代胡瑗开始,即以修炼意志,丰硕才华为目标。食不甘味、宿不安席、不绵亲情,已经是当地青年砥砺奋发的常态。如今颓废之人多为张謇的励志过程拭泪,昂扬之士必为其奋发精神喝彩。如皋教育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

同治十一年,正在如皋学习的张謇,获得多地官宦的高薪邀请,遂申请归籍西亭,因家族关系填写错误被驳回,礼部要求提供家族过往历史和过继如皋详情,特意指明必须仔细核查有无冒籍问题。为此,周际霖亲自为其编撰如皋-西亭-海门世系家谱,再次盖印担保。

最终礼部认定张謇过继如皋,有县令周际霖承办并接受入学、推荐考试的手续,视同责任担保。认定过继手续齐全,寄籍如皋属于《钦定科场条例》保护的范围,同意保留如皋秀才身份归籍西亭。

张謇祖辈颠沛流离,高祖为生计从石港迁往金沙场东,后在栟茶、金沙、海门等地生活,之后再迁西亭,祖父去世时,家中並无族谱。

张謇16落户如皋之后,精神焕发,以敦睦堂弟子身份,借恩师人脉,结识了大批官场朋友。其 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离开如皋即被孙云锦以当时通州教师最高薪资十倍的价格,聘至南京,旋即成为庆军首领吴长庆幕僚,参与重要军事决策,二十九岁成为袁世凯小师。

张謇入籍如皋开始,周际霖就成为他法律意义上的监护责任人。当时周际霖知道自己弟子要求改籍归宗,是人才争夺的结果,虽然不舍,但是为了张謇以后的发展,只能含泪放手。晚年张謇作为致歉,在周际霖诞辰一百周年的1915,邀请自己的挚友、韩国著名作家金沧江,为他的长辈、贵人,撰写了充满溢美之词的《如皋县知县周君家传》。而张謇本人只是谦逊地选择了根据周际霖之子周莲的要求,撰写一份周际霖侄孙传记,并因此荣幸成为被编入周际霖家谱的外姓。

民国甲子(1924)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麟阳周氏房谱》载有晚年张謇客序《判官周午亭先生家传》一篇,落款:民国六年岁次丁巳三月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南通张謇敬撰。由此可见张謇与周际霖家族关系非同一般。

撰稿人:周婷

2021.4.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