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子与天才真的能共存于一人吗?李传韵,我给你跪了!

 黑白的触动 2021-08-27


“我每一句都是从心里拉出来的,我不作假;技术再怎么难,我还是歌唱的。”

——李传韵




前些年看过一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作者在精神病院访问了一些疯子,被他们独辟蹊径、荒诞不经却又能自圆其说、入木三分的思想所震撼,比如“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男人和女人好像猩猩和人那样,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绝对四维的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蚂蚁和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只是生命形式跟人不同而已”、“尝试着用唯物的角度去理解:瞬间就是永恒”......

单拎出来,如果我说这些“名句”出自深邃透彻的天才哲人,估计也能唬住不少人,但一个精神病人时常念叨这些话题,让看过不少科幻电影的我不由“怀疑”:这些家伙莫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或者是外星人造访地球?又或者从人类诞生起、一直活到现在、还将继续活下去的不死人?(顺便推荐几部科幻电影——《K星异客》、《黑洞频率》、《超时空接触》、《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今天的分享不是要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虽然它颇有趣味、值得一读),而是要介绍一位“疯子”一般的音乐天才。

如果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了说明“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有一纱之隔”这一观点,有夸张和杜撰之嫌,那么接下来要呈现给各位的这位“疯子”,绝对是实打实的、活生生的、集癫狂与绝伦于一体的天才,他就是——

被古典音乐圈称为“魔鬼天才”的——

李传韵




从上文两张图片,可知今天要聊的是一位小提琴家,之前分享的大都是钢琴家和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出圈”,是因为李传韵过于传奇,以至于素常只关注钢琴的我,甫一发现这位“宝藏”,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他的一切资料,又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你们。

从照片中,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李传韵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气场,实话说,乍一看,那是一种“猥琐”的气质,却环绕着一股舍我其谁的王霸气场,可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甚友好:长得不帅吧,表情还狰狞;身材不好吧,姿势还别扭!这与大家对古典乐优雅端庄的想象大相径庭,不少人会被形象劝退,剩下的会产生猎奇心理——这个粗糙的大胖怎么驾驭精巧的小琴?

别着急,看了下面的文字和视频,你会有“妈问跪”的钦佩和叹服。




李传韵,祖籍广东东莞,1980年出生于青岛的一个音乐世家。

“传韵”这个名字,传达出家庭对于他的深厚期望。3岁的时候,小传韵就随父母开始学习小提琴;5岁时获得“北京市少年儿童小提琴比赛”的亚军,后全家移居香港,并师从著名小提琴家林耀基;11岁,李传韵在波兰参加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少年组的比赛,惊艳琴技征服在场所有评委,成为该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两年后,李传韵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自己的专场演奏会,演奏了被称为“小提琴演奏试金石”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之前专门为想学乐器的成人朋友写过一篇文章(传送门:如果你想学一门乐器,这篇文章有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里面提到成人学琴慎选小提琴,因为比起钢琴、吉他等乐器,小提琴的技巧多、难度大、练习枯燥、入门不易,所以学习小提琴一般都是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培养,但即便如此,对所有技巧熟练掌握且运用自如也是很困难的。学小提琴的朋友都知道,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是这些技术最艰深的实践,很多学琴者一辈子都拉不到这个高度。(帕格尼尼被誉为“魔鬼小提琴家”,其作品技巧华丽,之前分享的李斯特的《钟》就改编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炫技作品)

而这个让人望而却步的高度,却让13岁的李传韵轻松拿下,这样的人不叫天才叫什么!

下面的视频是11岁的李传韵参加国际大赛的现场,来感受一下神童的琴技:


之后的音乐之路,李传韵依旧开挂,考入世界顶尖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与世界各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出唱片、拿大奖......一颗古典巨星冉冉升起。

随着年龄渐大,李传韵的琴技越发高妙,被人们当作“技术天花板”的帕格尼尼随想曲,已经满足不了他日益增长的炫技渴望,或者帕格尼尼所认为的随想曲需要的技巧,已经无法满足他对“随想”的表达。

是技巧的喷薄欲出,还是思悟的漫溢浪荡?

总之,他不再循规蹈矩地演绎帕格尼尼,他要在魔鬼的身上起舞——用更加绚烂的技巧改编帕格尼尼随想曲!

什么是天才?

当99.99%的人使出吃奶的劲儿够天花板的时候,天才在天花板上闲庭信步、曼妙轻舞。

(李传韵改编演奏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首)


按理说,如此卓越的小提琴家,应该火到出圈才算正常,实际上,不像妇孺皆知的郎朗、李云迪,小提琴圈外的人,知道李传韵的并不多,而且在古典音乐圈,他还有点被边缘化。

何故?

这就要说道李传韵“疯子”的一面了。

先来看个视频:


如果不看前面的介绍,乍一打开这个视频,主人公神态动作癫狂忘我,你很可能以为他是个神经病。

这还是稍微正常的,下面的视频中,他为了表现虔诚圣洁,直接跪在地上作“祈祷”状拉琴:


这波操作,看得我在心里也跪了,因为这看似“疯癫”的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音乐家的心流状态(“心流”各位可以自行百度)——李传韵完全沉浸在了音乐的欢乐中,单纯到没有任何一丝杂念。

它类似于第一次拥抱新生儿的父亲的感觉、类似于苏炳添破百米纪录的感觉、类似于张伟丽KO对手手捧金腰带的感觉......那是爱、兴奋、升华、平静又狂喜......

这是很难得的状态,既需要高浓度的热爱,又需要高水平的技术,还得伴随经年累月的等待期盼和努力汗水......

心流是如此美妙,以至于我看着视频中癫狂的李传韵,也被传染到手舞足蹈、大呼小叫。


然而现实生活中,作为和观众直接沟通的表演艺术,心流带来的忘情却不一定能让观众满意,因为他们还需要一点所谓的“体面”。

别说李传韵这等的投入,不少演奏家比如郎朗、上原广美等略显夸张的神态动作都让不少人直呼“太难看”。其实,当音乐家忘情投入的时候,他们只感受得到音乐,又哪里顾得上表情管理呢。我倒觉得,当一个人专注享受一件事情、心无旁骛的时候,是最美的。


一次演奏会上,李传韵拉着拉着忽然坐倒在地上,双手捂脸,痛苦不堪,之后又向观众下跪磕头,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以为这是他真的入魔了。其实那次是因为他犯了急性肠炎,一直坚持演奏,但中途实在腹痛难忍,就坐倒在地,稍微缓和一些又马上向观众道歉。


看上去很稚拙甚至不得体,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颗毫不做作、热爱音乐、尊重观众的赤子之心,多少人能像他这样“不体面”,更别说那些“体面”的明星。

“疯癫”也许是个性使然,专注的天才往往有些奇怪,这不至于让李传韵被排斥,真正让他产生争议的是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随性改编古典名曲,换句话说,就是不按谱拉。如果是他个人独奏还好,与乐团配合时,他往往让乐团不知所措、哭笑不得。一些“老学究”也认为他的改编是对古典音乐的不尊重,是傲慢自大的表现。


我个人对古典音乐上连爱好也谈不上,更不用说权威了,但会常听一些喜欢的曲目。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说说对李传韵被边缘化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这不是李传韵的不幸,是古典音乐圈的巨大不幸和巨大损失。为什么古典音乐受众窄,除开深度不说,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的僵化和死板,为什么一定要优雅端庄,为什么一定要“照本宣科”,那些伟大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等,哪一个不是开先河、善创新的巨人,为什么演奏他们的作品就一定要再现而不能创造?

如果巨人活在今天,他们一定也会先破后立,艺术唯一应该被继承的传统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所以,李哥,不管别人挺不挺你,我会一直挺你!




最后来欣赏一下李传韵(左)和另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在央视的演出——《流浪者之歌》,再次感受这位魔鬼天才的不羁才华:


(李传韵更多的演奏作品以后会陆续分享给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