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冯金凤的散文《西藏行》 附张幼军点评

 黄石新东西 2021-08-28

西藏行 

冯金凤  

今年的这个夏天,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新的里程碑,我和我市的50名老年登山爱好者,历行三十八天,行程一万一千多公里,通过川藏线“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路西行,到达此行终极目标珠峰大本营后,返回拉萨,往北再往东走青藏线平安返回黄石,畅游了我国最边远而又最神秘的地区——西藏。  
我们这一行人中,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也有47岁,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多数人去过新疆、东北等地,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越看越爱,唯独对西藏这一块神秘的土地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里程太远,天路太险,多年来,她始终是我潜意识里一个梦。  
当看到“家群”去西藏的公告后,我和老伴立马就报了名。然后就在网上查资料,做各种准备。听说我要去西藏,亲戚朋友、远亲近邻各种关心提醒都来了,“你去西藏?高原反应你不怕?”、“你这个身体,这么遥远你吃得消?”、“谁谁谁一到拉萨就晕倒了,回来后说真是生不如死!”……我不得不正视:是啊,我今年已63岁了,消化系统又不太好,高海拔地区,水都烧不开,米、面非得高压锅才能煮熟,如果再加上高原反应缺氧头昏、恶心、怎么办?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传说,似乎那是一块常人不可逾越的禁区,又因为我感冒、牙痛犹豫过几次(听说有人感冒后进藏一夜睡过去没有醒过来)。事实上,刚开始报名有80多人,最后成行却只有50人,很多人大概与我一样犹豫着最后就放弃了。促使我最后能决定走进西藏的原因,还是那个未实现的“梦”,为了这个梦,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也要站在珠峰大本营大声呐喊“西藏,我来了”!  
三十八天,一万一千公里行程。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美景,收获见识,收获友情,收获健康。  
大美西藏,好景目不暇接  
且不说珠穆朗玛峰地球第三极,是多么的闻名于世,单是最近距离观察珠峰的珠峰大本营,也是除专业登山运动员以外一般人的终极高度,也是我这辈子的终极高度。珠峰专线景观大道全长102公里范围内,沿途只有切村、嘉措拉山口、云加村、扎西宗村、曲宗村五个村庄、起始路段还可以看到山坳间的农田,后来就只见四周的山都是光秃秃的,有的山体上出现明显皱褶纹理,像一层层的波浪,蔚为壮观,据悉属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过程中,隆起、挤压和上升等运动所造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我们未曾见过的。海拔5198米的嘉措拉山观景平台,是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中观赏、拍摄珠峰的最佳位置,在平台上就可以看到珠穆朗玛峰卓立于万山之巅的雄姿。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的天边耸立着喜马拉雅山脉五座海拔8000多米的高峰,它们从左向右在苍穹下一字排开,壮观的景象难以用语言形容,完全可以称为世界高山名录上的全明星阵容。  
在去珠峰大本营的途中,要经过著名的108拐,只见一条灰白的、曲折幅度十分夸张又似乎有点规律的山路蜿蜒,一个180度的左拐,便能自行联想它随后的扭动姿态,那不像平常比喻的龙,更象一个熟练的抖空竺,或者是李玉刚的京剧舞绸,真正是谁持彩练当空舞!远处的山尖有积雪,看着像巧克力蛋糕上配点儿奶油!我们两辆大巴就从这飘带上飘滑而下,又蜿蜒而上,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欢呼雀跃,大声呐喊“珠峰,我来了”!与珠峰合影,与同伴合影,发路标定位,要把这美好时刻玉化凝固住!  
原路返回途中,又沿着108拐一拐一拐爬坡上升到5198米的嘉措拉山口,忍不住又站在观景台上回望远眺珠峰,只见珠峰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美西藏,好景在路上。我们这次历游西藏,平均每天289.47公里车程。早上我们收拾好行李物品上车,七点半出发,一路向西,除了需要买门票进入的景区以外,所有其他时间我们都是在车行的路上。在车上的时间,除了队长要求注意事项、有关人员介绍行程安排、大家自娱自乐、说唱互动以外,绝大部分时间,我的眼光和主要注意力都在窗外。  
好景在路上,我们累而乐,苦犹甜。一路车行,我们不屑于像快餐一样,将景区、景点作为集中目标,恨不得省略一切过程快速到达,以了却此生到此一游的心愿;而是放慢脚步(正好西藏好多地方限速30公里每小时),像品美酒、赏名画、读名著!我们轻轻地吟唱着“车儿啊你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我们通过窗口,细心地品味观察着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和妩媚的南国(林芝小江南)风采!可以说,西藏是我国地形地貌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种类型,此外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让我们一路惊叹。怀着一种不被以往生活经验束缚可以包容更广阔世界的心境。这样,由地理、民族、文化及信仰所形成的特色,就发现那里的人很美,文化很博大,高原很亲切。景点景点,在西藏,除了点,都是景。  
好景在路上,我们累而乐,苦犹甜!我们家乡的山路常见的是盘山而上,这次西藏行见到的独特风景是一面坡上拐来拐去的山路,如经邦达草原翻业拉山口后,就是以其惊世骇俗的险俊和雄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路史上奇迹的著名的天路七十二拐,大家站在观景平台上,观赏抢拍美丽奇景后,大巴就顺着这72拐往下飘滑,一个一个180度的调头急弯。据悉,业拉山短短几十公里路程,落差高达2000多米。一拐、两拐、三……数到最后,有说108拐,有说109拐的,光是180度的大拐弯就有50多处,其它小的弯道多得无法数清。当然,辛苦司机,他们可是要全神贯注每一个拐而不管多少拐哟!  
我琢磨过:为什么这里的山路多是拐呢?哦,因为这里山特大,山脉、山系,盘山盘不了,并且,这里的山坡大,拐得开。本是交通功能无意也成就了观赏功能。  
好景在路上,我们累而乐,苦犹甜!从业拉山垭口到怒江大峡谷中的怒江江面有近3000米的高差,我们72拐一直往下走,汹涌的怒江,沿岸公路护栏,紧挨着万丈深渊,这些护栏给我们增加了一些安全感。但要命的是有一段这样的路竟然没有护栏,感觉一不小心,路旁悬崖下汹涌的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呢。沿岸山体颜色十分丰富,真实版不用添加一笔的水墨国画长卷,壮丽得让人震撼。车子继续下行,逐渐接近了谷底。水流在咆哮怒吼,正是:  
一鞭怒水,挟裹着万钧雷霆、旷世刚烈,横空抽下;  
绝版峡谷,阵痛中开天辟地,巨石崩摧,绝壁爆裂!  
我们的大巴一直沿着40公里无人烟的怒江沿岸公里前行,只见:天空被疾驰而来的孤峰绝壁,挤圧得嘎嘎作响,消瘦得只剩下一线窄窄的湛蓝。如一面凝固的蓝色绸带,猎猎于群山之巅。深及大地骨髓和内脏的鞭痕,犹如一条狂草的龙蛇,历经亿万年风雨的平复,时光的疗治依旧敞筋露骨,永不弥合的伤口,展览成一道世界瞩目的自然奇观。  
慢慢地看见了人间烟火,在大峡谷深刻的皱褶里,有了松散而古朴的村寨,在连阳光也很难歇脚的岩壁上,星星点点,让每一个走进峡谷的旅人,心惊胆战,叹为观止。  
千古一绝唱,只在这浩江水中的冲冠一怒。  
万岁一奇观,只在这深不可测的幽壑绝谷。  
壮天伟地唯有这江流。  
鬼斧神工唯有这峡谷。  
当然,在这里,矫情无处落地,玉手纤纤不沾尘或者是衣冠楚楚不动容者是无法欣赏无法理解的!拉萨在西藏,不等于西藏,珠峰大本营在西藏,不等于西藏,坐飞机到拉萨是点与点的连接;坐火车到日喀则是线与线的延伸;我们坐大巴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婉延穿梭,悬崖峭壁,骄阳似火、冰天雪地、一日四季,偶遇大雪封山、堵车飞石,限速安检,夜宿简棚,冷饼咸菜……才是与西藏面对面的呼吸、拥抱!  
大美西藏,观景平台不胜枚举。我们的大巴在群山中逶迤,时不时有一个观景平台,我们下车放松,极目远眺,天边的雪峰时隐时现;中距离平视,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奇形怪状,纵横交错的残裂纹、波状皱褶,使人想象着当年造山运动的壮怀激烈;近距离浏览,闲哉无忧的牦牛和群羊在路两边游荡;再仔细端详路肩因修路产生的截面,曾经的海底世界---鹅卵石层、黄土层、贝壳层等等一览无余,天然的地质学教学点……就是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应该是最单调枯燥的旅程,由于我们在不断地追寻藏羚羊的踪迹,并且确实是不断的有发现,我们一个个兴奋地像小孩子,直到走完了可可西里无人区,大家都还意犹未尽,好在接着是昆仑山垭口,大家又跳下车去拥抱冰雪世界,本就激动加上高原海拔令人心跳加快,所以走上高原不得不用整个身心来体会她。……  
正是:水色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畅游西藏,我们收获见识。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一票难求的著名的世界遗产布达拉宫,我们觐见了历代达赖喇嘛真身的金质灵塔,我们知道了这里最不值钱的是黄金;在罗布林卡宝贝园,我们见识了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雕刻绘画,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在扎什伦布寺,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十一世班禅讲经论道的讲台和硕大的讲堂;在拉萨郊区一村长家里,我们了解到,西藏人民非常感激共产党,把他们从农奴解放出来又让他们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村长说,他家里有牦牛100多头,价值100多万元。他说这个不重要,关键西藏发展不平衡,像阿里等地方还很穷,他建议游客回家后尽己所能捐款捐学习用品。在金碧辉煌大昭寺,我们瞻仰了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的十二岁等身像,知道了多少虔诚的信徒匍匐前行两三年,只为来到这里触摸一下佛的指尖。在极具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的八角街,我们自由漫步在手工制品市场,感受藏文化的源泉,逛老街小巷,在繁闹的夜市中品味拉萨的藏域风情;还有那不期而遇虔心叩拜的人,她的那份专注足以让我尊敬。这种专注触动我问自己:信仰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姑且不探讨那些敏感而高深的话题,至少我觉得信仰最根本的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她会让人坚定而满足,她会因为群体的共识和认同而达到和谐和统一……  
畅游西藏,我们收获友谊.这次西藏同行的50位群友,都是我100乘以38年修得的有缘人,是合拍的旅友。在海拔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刚刚退休的陈市生医生,义务为几个反应大一点的旅友诊断治疗,使之很快康复,后来一路顺畅,最后到珠峰大本营都没有高反啦。每天一次集中装箱的,做清洁的,联系住房的,管理账务的,都是义务奉献,不收一分钱。最关键是群主吴光荣,大家亲切的称他“老大”。这个人是一本厚厚的有着丰富内涵的书,他退休后经过几年摸索体验,把“黄荆山上是我家”打造成黄石的品牌名片,有计划地一次次义务组织带领群员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次就是他的大胆运筹,精心策划,严密组织,使我们得以美梦成真!大家一路上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使这次旅程由辛苦变得快乐,由艰险变得刺激。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群有点情趣、有点闲情、有点雅趣的人!虽然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我们对健康和美的追求相同。这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是一群有追求、有情调的人,是一群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心中的梦想而持之以恒、知难而进、不言后悔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收获了一份更珍贵的友谊:根据有关规定,大巴进藏后,必须主动联系当地公安机关派人跟车随行。我们一到芒康就取得西藏自治区昌都芒康警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先后指派优秀民警罗追它青、卓嘎拉姆、洛松次仁为我们保驾护航,与我们同行同住,排忧解难,于6月18日至7月3日历时16天,从芒康至安多,历经早出晚归、风餐简宿、险路飞石、长途跋涉,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三位警官的全程陪伴折射出西藏警民对全国各地来客的接纳、欢迎和支持,传递着藏汉民族兄弟姐妹的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在离别之际,他们向我们五十四位(其中4位司机)旅友每人敬献洁白的哈达,在安多宾馆二楼那长长的走廊里,经我提议:我们轻唱《卓玛》,高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大家热泪盈眶,难舍难分。  
畅游西藏,我们收获健康。这次西藏行的圆满完成,全面检验了我的身体,又反过来锻炼了我的身体,在逐渐适应高海拔、战胜高原反应的过程中,全身的健康细胞被加倍激活。让我进一步明确:平时坚持锻炼,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合适的时间、遇合拍的旅友、选合意的线路,说走就走。到不同的远方感受不同的风情,听不一样的故事,体验不同的生活。让生命活出宽度、厚度、高度,而不是“好好活、慢慢拖、一年也有几万多”的消极苟延,无奈残喘。一路走过,一路欢歌。心情如天空般蔚蓝、安静。路上的不同美景和经历给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一万多公里的行程中,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多样性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雪山、云海、高山湖泊、原始森林、草原、冰川、甚至沙漠;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美景应接不暇!似乎正是高原才给了我们真正的呼吸,从未如此舒适,声息仰望,看见的是牦牛,看不见的是白云深处的苍鹰!  
一路颠簸,一路震撼。留下了满满的回忆!西藏行安全圆满回来后,有慰问我辛苦的,有祝贺我好梦成真的,有为我们接风洗尘的,这些都让我感动,而我最珍惜的是,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这一段经历,人们问我旅行的意义或者说有什么正能量,我会真诚地告诉他:“去那些别人受不了的辛苦,冒不了的风险的地方,才能看到那些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再回首,畅游西藏的好梦不是想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实最难决策的心里过程就已经过去了。当我们真正的决定出发,就发现那些曾以为天塌地陷的危险也不过如此!这是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旅程?这是一次追逐梦想的旅程,也是一次窥探神秘天堂的旅程,更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旅程,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追梦的艰辛与快乐,并对挑战自我的含义有了更深的感悟,人生不就如同这样的旅行吗。  
                          2018、8、1  

张幼军点评】  

“西藏,我来了!”  
行走在雪域高原、站在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声喊,这是怎样的豪气、豪情!这是多么的豪迈啊!  
我羡慕西藏之行!我佩服西藏之行!  
我羡慕《西藏行》!我佩服《西藏行》!  
2018年的冯金凤已经是63岁的老年人了。曾患过绝症的她听说组团去西藏,立马“入伙”,毅然前行。这是怎样的胆量!多少善意的提醒、告诫、劝阻,她都当成了耳旁风置之不理,可谓吾意已决,无可不动摇。她果真行走在了雪域高原上,登上了世界的屋脊的喜马拉雅。在我看来,冯金凤在自己的人生中创造了又一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她与癌症对决,她大获全胜。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人能不让人羡慕和佩服吗?  
让多少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去就去了呗,回来以后还余兴未尽,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记录了这次人生不平凡的旅行。《西藏行》写得那么生动有趣,让还没有去的人读之,如临其境、心向往之。“从业拉山垭口到怒江大峡谷中的怒江江面有近3000米的高差”万丈深渊的下面是汹涌的怒江,“要命的是有一段这样的路竟然没有护栏,感觉一不小心,路旁悬崖下汹涌的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呢”。看着这段记述,都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沿岸山体颜色十分丰富,真实版不用添加一笔的水墨国画长卷,壮丽得让人震撼”,她是被震撼了,与心惊肉跳的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就想了,我就是去了也不敢看。真佩服真羡慕冯金凤的胆量,没有胆量完成不了这次行程。  
大美西藏,好景目不暇接。冯金凤用38天走了一万一千多公里游遍西藏,有苦有累,更是有志者莫大的享受。  
冯金凤的《西藏行》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这次西藏之行。有了这个记录,更是快活快乐快慰终生享之不尽。这,叫人怎么能不羡慕不佩服呢!  

冯金凤,女,1955.7月出生,金湖街办佘家畈村人。高级检察官,先后在黄石市下陆区、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黄石市人民检察院任检察员、批捕处副处长、机关党委书记(副县级),先后被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省、市检察机关授予三等功、优秀检察官等荣誉称号。2010年8月退休。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