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相:我因恐慌而读书

 饮冰听雨 2021-08-28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人提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

下面的回答洋洋洒洒,逾千余条。诸多答案归纳起来,人们读书的原因无外乎四点:社会现实的需要,积淀自身的需要,心灵享受的需要以及寻求同类的需要。简而言之,人读书就是一种需要——为现实也好,为精神也罢;为自身也好,为他人也罢,这种需要不一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未必源于狭隘的功利性目的。

在朋友看来,我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理由固然超不出上面概括出的几点。但对我个人而言,永远有一个更直接、更紧迫乃至于更现实的说法:因为恐慌。

我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我内心时常恐慌,读书是消解恐慌的一种方法。

我恐慌的是年华的虚度。在大学时,我曾与朋友一同在酒吧狂饮,也曾与兄弟在KTV引吭高歌,以为自己有着大把时光可以纵情挥洒,读书不过是随手而为的事情,唯有在考试之前匆匆读上几页。及至而立之年,却忽然发现自己在最应该认真读书、仔细揣摩的大学日子里,读书只占有了很小的一部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学校的岁月已然一去不复返,再供学习提升的时间也越发紧迫。读书,就是为了不想自己在剩余的几十年生活里,再次留下虚度的遗憾。我曾把读书时间让位于聚会、饮酒、唱歌、游戏,而今亦出于恐慌,将它们重新让位于读书。

我恐慌的是现状的禁锢。当我寒窗苦读廿载,最终由校园而步入社会工作时,实现了人生的一种可能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就像现代的年轻人也会陷入一种恐慌:一眼就能预见自己今后40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或说一眼望穿了自己下半生的轨迹。然而我还希冀自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读书是暂时跳出这种现状的禁锢,随心所欲畅想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在书籍中,我可以接触到其他学科,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乐趣;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与别人对话,聆听或者倾诉不限于本职工作的想法,从而依然保持对未来的向往。

我恐慌的是求知欲的消磨。从儿时起,我们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切。正如日剧《女王的教室》里,女教师对学生所说,人们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遇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作为一个人自然地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连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都不想了解,还能做什么呢?”我还记得认识第一种花,见到第一种小动物时的兴奋与感动。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自诩为变得成熟稳重、见多识广,不再去承认自己的无知,也缺乏了解未知事物的热情,对很多东西都一笑而过,不再在意。读书,是依然能接触未知的世界,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对新奇的事物乃至于对生活还能保持热情。

总而言之,我因恐慌而读书。读书回馈于我的,不只是恐慌的缓解,还有时间、未来与生活中的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