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诗苑】唐明‖如何建立中国诗歌风尚与拯救中国诗歌的命运

 文武入道 2021-08-28

诗歌,在现实中算不上流行文学。因此,让其流行,几乎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痴人说梦了!……假如诗歌能像流行感冒那样过于流行,则这个世界一定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的,让人高估了。当然在某些文学时尚的年代,如中国唐宋元明清文人时期士大夫阶层,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文学艺术沙龙里,诗歌确乎流行过。甚而,人们以诗歌崇拜与文学谈资为高雅艺术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有过一段近似辉煌的日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以诗歌文学为崇尚,在精神领域和人文基础上加以追捧,使当时的诗人被视之文化宠儿。
但在今天金钱物欲横流的社会,高雅的诗歌文化已经被埋没于仍然追求精神艺术的层面,而不可能再为世人们所关注与欣赏之。……低俗的商业文化与大众快餐式聚焦及追星的毒药般的热捧,也使诗歌再也没有土壤与生存环境能够如屹立于中国媚俗的文化肌体中。因此,毫不留情地说,高雅的诗歌生存已经濒临死亡边缘,怎么可能让诗歌恢复以前的繁荣与繁花似锦的状态,而能将奢望强加于其热衷而非关注之平台,令大众趋之若鹜欣赏之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们需要保存这方净土,在高雅文化的象牙塔内,只要内心仍能具有诗性与诗心,对诗歌的传统保留敬仰,为诗歌尊贵享受心灵的缅想,……就已经足够。何必要唤醒大众,而非小众,来期待一些人去欣赏之呢?
但愿这诗性的田野,还能有花开!但愿诗心能够不灭!词语的田垄,具有我们这些硕果仅存的精神贵族们,能经此洗礼,尚且怀有诗歌良心与文化陶冶的历练及理念,即可。不要妄想诗歌能够再次辉煌和符合大众审美取向,也不要妄谈与期望诗歌能够复兴,仅此维护我们对诗歌的光荣,唯此唯大,关怀诗歌小众的那份高贵的园地,对诗歌热忱不改,而具有诗艺的典范与孤独的坚守及内心的朝圣和永恒热爱的净土。
记住,天堂的圣火不会熄灭,诗歌永存骄傲之魂,词语不能篡改诗性的歌声,诗人在血红的诗学中,应保持绝此一生的信仰!……但愿诗魂不泯!布道者能够在诗国的天堂的美感与铁屋下的沉闷的呼吸,在僵死之前恢弘存在,右手写诗,右手抚心,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去实现自己的诗望。
写诗要用计谋,用技巧,比如语言、想象、实力、意境、新奇、夸张。好的诗,讲究词句的把握,用超脱的澄清在鲜活在梦幻中跳跃、迈进,让节奏的风度指引你的灵魂,主宰你的圆规。它包括和谐的深省、清洁的营造力、耐心的劝导、高尚的情操、对物质元素的依恋、烂漫的华丽的建筑美、哲学的虚构、流年碎影的凝聚力、辉煌的英雄主义、悲壮的使命感、平静的温存、轮回的缅想、延伸的痛楚、爱恨交加的默许、自然的法度、歌唱的勇气、行吟诗人的经历与守望,以及甘愿付出新奇的忍耐、观察非凡的视觉、独到的见解、寂寞的呵护、体贴入微的包容。你必须阅读、思考、审视、聆听、炫耀,付出一分责任,加进一分热情,注入你的关切、你的诗学的忧虑与合唱,尖锐敏感在禁闭后的窗前铺开它的画布,你要用色彩涂抹,并把美声的旗帜作为你前进的风标,引领你走向纯粹的圣殿,月光的营地……
辉煌的诗意在路上成为失败的标尺、风向器、革命的盛典!为人类的诗歌找回灵感,它的宿命正说明它的价值,它的魅力。诗歌的废话,为人类提供着以诗为语言的婴儿自母体脱离自然的本能的修辞学,天生的童话创造力,想象的权利,回归的可能,犯规的借口,冲破压迫的鲜活的养素,一个可让诗写起来变得容易的睡枕,阅读的粮仓,任何人都可成为说废话的精神设计师,诗歌元素的实践者。
只要继续坚持,同时保持优雅的风度,应有的热情,饱满的愿望,加上一分忍耐力,以及尖锐的信念,蓬勃的激情,要么在坚守中赢得美名,要么在沉沦中空耗一生,碌碌无为。当我们无畏地面对商品年代,摒弃铜臭,用高贵的信仰为诗歌戴上钻石的桂冠,成为叶芝,成为里尔克,成为西川,成为北岛,成为聂鲁达,成为米沃什……。包括诗歌中的肖邦,诗歌中的黑格尔,都是你的参照。圣经在祈祷你成为诗中的皇帝。梦幻中的属于天堂里的仙客,柏拉图的朋友,如同禅学中的五祖。你要有当后世继写者的榜样,成为他们的样板!他们的诗歌中的鲁迅、马克思、雨果、斯汤达!(右面是我敬畏的荷马)
人类的宿命啊,轮回的企望,感叹的悲哀,幸运的接力棒!诗歌不会死去,正如天堂会下降,地狱会上升!时间的织布机在你的面前,织出锦绣!岁月的脚踏车,一分不离的跟在你的身后!辉煌的滑翔机在云端,向你发出邀请!智慧的写经人,会把你载入历史!贫穷的创伤与痛苦,会伴随在你的左右,作一个大师必须学会:沉默、守望、思考、观察和坚守。方向盘在你手中,向左向右右你选择。左面是悬崖绝壁,芝麻开门!右边是美人世俗,汪洋孽海!悬崖绝壁乃登天之路,美人世俗内陆狱之门。心灵的功课,在心灵史的拯救中挥发,远方的唱诗班为你引路!
黑暗中有一枚针,扎进手指会回血,缝补夜色会受伤。读诗的人,比诗歌本身还要脆弱,微妙的神经能够引导我们,成为诗坛法庭的审判官。目前在中国写诗的,已经不多了,区区二十年,好多以前写诗的人,早已离开了文坛,希望你能坚持。我身边许多写诗的好手,都在失望中倒下了。比如高立学,他与西川、开愚、陈东东、森子、海因是朋友。他的诗写得很棒!比我写的好。但他亦已不写,收笔了。
诗歌的环境空前严峻,靠精英们的拯救是无能为力的,它必须走向民间,融入大地,成为行吟者的播种机,巡视者的传声筒。在法国、北欧,连女子“内衣”、男式“烟斗和剃须刀”上,都印上现代派诗歌,德国的啤酒、美国的快餐、英国的彭斯诗歌节上,摇滚乐队争着为大师们的诗歌谱曲、呐喊、呼号,要知道他们是经过拍卖竞得的。这种荣誉中国还没有。知道金斯堡吧?他的《嚎叫》,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整整影响了三代美国人,嬉皮士先驱、“愤青”、“反叛的一代”、“垮掉派”由此诞生,在中国还没有这种力量。所以,中国诗歌大有可为。希望代替着愿望,诗歌要普及,让大众回归诗歌,让他们理解,文化的魅力在兹!文学的风尚在兹!诗歌唤回的是正义的吼声,但必须有阅读的基础,开发诗群的智能,引导大众的审美情绪,放纵感情的束缚,加深真个民族的素养,保证阅读的快感,挖掘他们的信仰、精神和凝聚力,整合群体的使命感、自信与优雅的五千年风范的贵族气质,在全民共建的前提下,提高诗歌的地位,宣扬诗歌的传统。
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度是不幸的,要建立后备的诗歌基础,必须具备经济物质因素,必须这样,才能普及诗歌,普及大众,普及诗歌文化,普及民族基本诗歌阅读素质。老毛子俄罗斯,城市是以诗人来命名的,街道的以诗人来命名的,建筑、宫殿、广场、社区等,均有以诗人、作家、音乐家、画家来命名。甚至钞票印有自己民族伟大诗人的头像,公共建筑附近有他们的雕塑、画像、壁画,诗碑。人们以将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子女为荣耀,风景地也有他们的旧居、故园、府第、墓地、垂钓处,从而形成了诗歌朝圣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搞,这样建设,才有全民共建的风气、风尚。我建议以诗人为圆心,展开全国民意调查!以诗人海子为契机,拍一部电影。在他的北大故地,他的诞生地建设风景游览区。把中国最杰出的诗人,旧居、故园、曾住地、墓地,建设成全民对诗歌朝圣的心灵缅想的胜地。命名以诗人名字拥有的城市、街道、建筑、宫殿、广场、社区等,将钞票印上他们的肖像,将中国人造卫星以中国诗人来命名,为诗歌诗人增添光彩。偶愿意捐献一年的工资,号召富豪们捐献他们一顿豪华圣餐,建立比诺贝尔文学奖还多的中国诗歌奖,献给万国名诗人授一轮,宣传一下,造造声势,再颁发给自己的诗人。肯定火,肯定举世瞩目。中国有十二亿人,每人捐一块钱,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诗歌奖。
夜里读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切微妙的悲伤,都更容易入侵我们的神经。……伟大的国度,没有诗歌,正如国旗没有那颗星,疆域没有国境线,歌唱家失去了嗓喉,人类没有寄托和理想,男人失去了女人,长眠的冬季失却了花蕾,道德失去了准绳,文学没有了砝码,信念的航标失去了那盏灯……

作者简介

唐明,著名作家、学者、诗人、画家、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河南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闻香识玉:中国古代女子闺房脂粉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版)、《香国纪:中国历代闺阁演变》(人民日报出版社版)等书,长篇小说《淘米水》《鼠群》《中午》等,长短诗三千余首,另有《中国兵器史》《中国佛典钩沉》《中西方艺术史鉴》等作品。

5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