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精英家庭”的教育:爱而不溺,独而不孤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8-28

    《荀子》曰:“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我们常常会看到歌颂母亲的诗歌,却很少提及父亲对子女的重要。

    事实上,父亲的存在,对子女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注重细节;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则在整体。

    一如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的梁启超,在他的影响下,九个儿女皆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的确,梁启超的教育观放在当下,也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通过“情育”、“知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如此,方能让孩子成为顶天立地之人!

    充足的爱,让人拥有安全感

    作家冰心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所以,长久以来,父爱也是极其容易被忽略的爱。

    很多孩子常常会因为父亲的不表达,而误会父亲对自己的爱,让亲子关系冲突不断,气氛紧张。

    然而,梁启超却从不掩饰自己对孩子的爱。因为他认为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老实说,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梁启超也是如此做的,他会给每个孩子取上一个亲切的昵称,如“大宝贝”、“老白鼻”、“六六”等;他还会在信中,忍不住真情流露: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如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的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这样的表达,且不说在梁启超那个时代,就是放在当下,那也是众多父亲的“榜样”。

    很多人认为“大爱无言”、“爱要放心底”。但事实上,爱是需要勇敢表达出来的,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爱的方法,还能因为对爱的渴望得到满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底气。

    如梁启超给孩子的爱,热烈的表达,让孩子们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成为孕育孩子安全感的基液。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也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和同事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把一只刚刚出生的猴子抱离它的母亲,放在隔离的笼子里,用两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只用铁丝做成,但有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一只用绒布做成的,但没有奶水。

    在实验中,一开始,小猴在铁丝做成的“母猴”身边,后来,除了饥饿时,小猴都趴在绒布做的“母猴”身边。

    如果小猴感知到一定危险,还会紧紧抱住绒布做的“母猴”。

    温暖的触觉,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这是对爱的渴求。

    难怪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所以,从今天起,做一个“情感外露”的家长吧!就如梁启超一样,看到月亮,对孩子们“撒个娇”:

    “宝贝,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放开的手,让孩子拥有自信力

    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说:“教育首先要引导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懂得放手,明白远离,才不会让溺爱横生,让依赖过度。

    如此爱孩子的梁启超,从未企图“控制”孩子:不从距离上牵绊孩子,不在情感上限制孩子。

    所以,九个孩子中,他把七个送出了国外,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技术,见更广阔的世界。

    就连梁启超认为“没出息、胆子小”的梁思忠,在要求出国留学时,他也大力支持。

    在专业的选择上,梁启超也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当年,梁思庄考上麦吉尔大学,梁启超希望她可以选择比较空缺的现代生物学,好为祖国出一份力。但梁思庄却在学习这门专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梁启超知道后,没有用“不用心”去批判自己的女儿,而是选择了放手,让女儿“不必泥定”自己的话: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适,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于是,梁思庄按照自己的心愿,改学了图书馆学,因为比同学晚读一年,成绩并不理想,梁启超也没有因此否定孩子,依然充满爱的鼓励梁思庄:

    “我的小庄庄,你已经很棒了。”

    最终,梁思庄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图书馆专家,并被人们称为“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最有意义的教育,就是在足够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成人之美。如果他是鸟,就让他高飞,如果他是鱼,就让他下水。”

    这样的孩子,独自自主,充满自信。来自父母,融入骨血的信任,足以让他独立面对人生的险阻,为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负责。

    然而,这恰恰是大多数父母所缺失的。

    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有的父母会把孩子想象得很差劲,大包大揽,一再否认孩子;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认为的“成功者”,有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忘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能如父母所愿,还会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局,甚至,孩子的人生失去快乐。

    就如《积极心理学期刊》中曾刊登的一项研究:

    家长过强的控制欲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堪比失去至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因为不曾被父母适度放手的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拥有自信力,这样的孩子,终其一生,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指引的路,让孩子拥有生长力

    爱而不溺,放手却不放任。

    这便是梁启超在教育中的“度”,如他所言: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

    是的,梁启超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但也会给予孩子引导,或者说是建议.

    他会建议长子梁思成,所学不要太专,“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者人文科学”;

    他会在孩子回国时,为回国的行程提一些意见,去瑞士看“天然之美”,去意大利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

    他还会在困难来临时,告诉孩子“处忧患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在这样的指引下,孩子们享受爱与自由的同时,也免去了很多浅层次的“撞南墙”,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正确的事情。

    包括孩子们的婚姻,梁启超的做法放在现在,也颇为流行。

    在那个新旧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包办婚姻”势必让人排斥,往往会惨淡收场,如徐志摩和张幼仪;然而自由恋爱也未必能获得完美结局,如张爱玲和胡兰成。

    为了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梁启超想出了一个办法:

    “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美满婚姻,便是在梁启超安排的“相亲”中成就的。

    当然,梁启超为孩子提出的意见可以得到重视,离不开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在教堂听牧师的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十分钟,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终于,牧师讲完了,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块钱,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

    这一幕像极了因父母过度唠叨而产生叛逆感的孩子。

    我们在给予孩子建议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避免因为行为过度,或者语言过激,而引起孩子内心的不耐烦,甚至激发出反抗。

    如梁启超,在限度内引导,才能让自己的建议拥有真正的作用。

    其实,教育孩子,所有的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如梁启超赋予孩子的这三点:

    用爱赋予孩子安全感,孩子才能有健康的独立性,而健康的独立,从不是孤立。

    能听从建议、适度依赖,人生才能更完善。

    当然,梁启超还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不要觉得孩子小,便忽略对孩子的培养,你对孩子的每一次用心,都会化成孩子面对人生的底气。

    作者:问心浅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