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简史」为什么是英国人率先使用了煤炭?

 大胖十月 2021-08-28

煤炭事大。以《大分流》闻名于世的美国学者彭慕兰就认为中国与欧洲尤其与英国历史发展轨迹出现分流一是因为没有海外殖民地,二就是因为没有使用煤炭错过了能源革命。

不过反驳者认为彭慕兰倒果为因,正像机会不会青睐那些没有准备的人,能源革命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后发地区之所以没有经历能源革命,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缺煤,而是没有能够打造能对煤形成需求的经济。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英国佬就那么幸运,成为煤炭界第一个吃螃蟹者呢?以往的解释倾向于认为是英国的林木资源逐渐匮乏,导致能源消耗被迫转向以煤炭为主。但英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就不认同这种说法,在其《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一书中,他通过列举种种数据给出了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说法:是伦敦人的取暖需求催生了煤炭革命。

换言之,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首先激发了煤炭革命。在 16 到 18 世纪,英国国际贸易日益兴旺,伦敦城的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不断扩大,居民享受的工资水平也一路走高,随之引发煤炭消耗量保持同步增长。据资料显示,1700 年仅住宅供热用煤这一项就消耗了英国全部煤炭净产量的一半以上。

不过,从使用木材燃料转变为使用煤炭绝非如人们想象的“只不过换一种燃料放在火堆上燃烧”那样简单。改换燃料的种类涉及颇为复杂的改变房屋设计结构的问题,比如烟囱的形状,壁炉的位置,烟道的走向等等,否则燃烧煤炭将带来呛人甚至致命的后果。

伦敦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资水平的上涨既激发了对煤炭的需求,也是煤炭最终能够取代木材充当基本燃料的重要原因,其具体演变机制如下:第一步,木材的价格不断上涨,促使消费者产生了采用其他类廉价燃料的动机;第二步,伦敦城出现了兴建各类房屋的热潮,这样一种环境氛围对于建筑行业开展“集体性发明”活动极为有利,并最终攻克了种种难题,推动了新式结构的房屋登上历史舞台。

开展“集体性发明”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建筑新房屋的开价要足够高,这样才能补偿在摸索新设计结构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另一个是要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聚集众多建筑工程项目,这样有利于各类施工人员就近观摩其他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相互交流信息,取长补短。而在英国西部地区,人口的分布相对较分散,也没有多少人开工盖新房,这样就不能满足维系“集体性发明”持续进行的基本条件。

在 16-17 世纪,由于伦敦城的扩张势头异常迅猛,导致大量新建房屋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拔地而起。建筑业在这一时期收获了大量工程订单,这就为该行业利用在建工程项目从事各类相关的结构设计试验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何况这些工程项目多为大型商业性楼宇,能够承受高昂的造价,自然也就可以为上述试验成本买单。此外,这些房屋在空间方位上相距不远,便于不同建筑的设计者和施工者相互走访,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新式设计方案,共同推动新式房屋的设计结构趋于完善。

而作为反例的英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尽管拥有大量廉价的煤炭资源,不过由于当地没有出现兴建新式房屋的热潮,因此伦敦城随处可见的试验新式设计结构的场景在这里的小城镇里却难觅踪迹。

整个不列颠诸岛此时都在翘首观望伦敦的建设进程,伦敦也就充当了新式房屋结构的试验场。伦敦城在这一时期的强势崛起推动了供热燃料由木材转变为煤炭,并且为各种各样的新式设计方案提供了试验的舞台和所需的经费,这些新式设计方案经不断完善之后,最终解决了妨碍在室内燃煤的种种技术性难题,促使新式结构的房屋闪亮登场。随着能够满足在室内烧煤生火要求的新式结构的房屋在伦敦精彩亮相,全英国的民众都陆续改而采用煤炭作为给房屋供热的燃料了。

至此,罗伯特·艾伦的逻辑链得以闭合:正是由于英国充当了世界贸易的领头羊,伦敦城才率先出现了高工资经济,而且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导致英国南部地区对燃料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而煤炭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不过要想使这一系列转变顺利完成,居民住宅的结构必须重新设计,以便满足在室内燃烧煤炭的特殊要求。由于在伦敦城建房居住的成本极高,相比之下改变设计结构所需的额外花销已经小的不值一提,这就为按照符合室内烧煤要求的条件重新设计房屋结构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可以满足室内烧煤要求的新式住宅在伦敦亮相之后,英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居民争相加以仿建,因为在这些地区燃料(煤炭)的售价一直非常便宜,只是过去没有摸索出在室内烧煤的方法而已。由此可见,促使英国产煤区煤炭产量稳步增长的关键因素,乃是新式住宅的批量建设导致对煤炭消耗量的大幅增长,而非林木资源耗尽引发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英国还发展出独有的“核心-边缘”式双轨制燃料价格体系,这也是推动英国走向成功的奥秘所在:伦敦处于“核心”位置,借助繁荣的国际贸易而不断扩张。这种扩张导致对燃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于是位于英国北部和西部边陲地区的煤炭工业趁势发展起来,增加产量来满足伦敦市场的需求。这样一来,煤炭的价格在这些地处边缘地带的产煤区极为便宜,由此导致利用(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提供动力的加工业,以及诸如冶金业这样的高耗能产业就在这些煤炭价格低廉的地区发展起来。

而在改进煤炭开采和运输技术的过程中,诸如蒸汽机和铁路运输车辆等新发明相继登场,此后煤炭的用途变得愈加广泛,功能也愈发重要。冶金工业技术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于是便和煤炭工业一起共同构成了支撑机械工业茁壮成长的基础,机械工业的发展则又推动了各类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能大增,海量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最终促使世界经济在19世纪实现了一体化。

但人们接下来会问:为何同样经历了贸易勃兴和蓬勃的城市化进程的荷兰没有开启煤炭革命?既然自诩以“全球”视角来揭秘英国工业革命,罗伯特·艾伦自然不会回避这个问题。

罗伯特·艾伦指出,荷兰城市的发展同样也是受益于国际经贸活动的繁盛,并且也确实出现了对更大量燃料的需求。可是随后发生的情况就和英国不同了,荷兰丰富而又廉价的泥炭资源将阻止“英国式奇迹”在欧洲大陆上演:城市对燃料的庞大需求很大程度上被荷兰本国出产的泥炭满足了,而泥炭在荷兰没有像煤炭在英国那样出现一种双轨制的价格体系,因为不同地区的泥炭价格相差不大。而原本有望发展成为荷兰城市所需燃料供应地的(位于德意志境内的)鲁尔煤矿,此时尚被阻隔于荷兰燃料市场之外。

结论至此已不言自明:18 世纪的英国之所以会涌现出众多新技术、新发明,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产煤区附近市场上充斥着价格便宜的煤炭,继而立足于以煤炭作为动力燃料或加热燃料,能工巧匠们搞出了一系列发明创造,最终成就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而在荷兰,泥炭的价格在不同地区没有拉开较大的差距,全社会也就缺乏利用泥炭作为燃料开展各类发明创造活动的紧迫感,结果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成果可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