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是不是很幼稚呢?

 小贤心理 2021-08-28
你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实力还是运气?
相信多数人会归因为实力,当然还有许些羡慕。
同样也有少部分人会有羡慕嫉妒恨。
运气是能带来好运和不幸的一种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者固然自称是承蒙好运的降临。
但好运是什么?
好运是在适当的时间或场合下碰到的好机遇。机遇是在某一时间才有的有利条件。
关于运气,有两种错误观念很普遍。
人们往往认为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失败是运气不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叫“自利归因偏差”。
简单来说,当我们加工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归因,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失败的结果为自己开脱,这是人的本能。
很多人以为,成功离普通人很远,其实是误解了成功的定义。
成功,即你想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最后如愿获得预期结果。
衡量成功不在于目标伟大还是渺小,而是在于是否如你所愿。
到底什么才算是成功?
在有些人眼里,成功就是等于金钱、荣誉、权力等等,只有拥有了这些才算是成功。
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就是走上了名利双收的人生巅峰。
其实,这些并非只是成功的唯一标准,成功可以理解为做一件事,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结果。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评判标准不靠公式和指数,也不靠亲朋好友或权威组织,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人生符合自己的认知和预期就是成功。
承认运气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努力和才华。
既无才华又不努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获胜。
然后,要承认,最终的赢家往往也得到了运气的加持。
运气和实力带来的优势,就可以不断叠加,造成巨大的影响。
所谓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种最开始的优势,有极大的可能,是因为运气好带来的。
心理学家有另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人们认为在一个方面表现很好的人或组织,在其他方面也会表现很好。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多数情况是嫉妒心理!
嫉妒情感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中孕育,其根源在于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
在面对“人好我差,人有我无”这样的现象时,心里更不是滋味,潜意识中希望占有属于别人的东西。
当无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时,便去破坏别人的东西,力图把别人拉回到和自己一样的起跑线上。
嫉妒的人常有挫折感和忿忿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容易互相感染,所以,他们很容易抱团去对付那些优秀的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原因。
由嫉妒而产生掣肘、造谣中伤、孤立他人等种种行为,都属于消极行为,对人有害,于己无益。
嫉妒别人往往把精力用于对抗而不是自我发展,最终自己也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害人害己。
习惯性地把别人的成果归因于外界因素或不由自主地鄙视别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通过使用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自己会走向弱者和失败者的境地,而且容易形成一种我很强大的感觉,正是为了追求这种强大,会让一个人不停的沿用这种思维模式。
嫉妒不仅怀疑别人,也怀疑自己。
怀疑自己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对自己的价值丧失信心。
我们的内心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摇摆。
我们渴望拥有力量和美好的东西,可是又羞耻自己的品质和缺陷。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中,把嫉妒看成一种投射性认同,我们把基于自身缺陷的耻辱感压抑和分离,把这种耻辱的感觉投射到别人身上,这会让我们感觉摆脱了自己的耻辱感。
嫉妒别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嫉妒会导致情绪上的低落,约翰·德赖登称之为“灵魂的黄疸”。
真正自信自爱的人,并不会嫉妒,更不会允许嫉妒让自己心烦意乱。
嫉妒产生于一种畸形的竞争心态。
东野圭吾在《恶意》一书中也这样写道:
“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 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自信越低的人,就越是喜欢诋毁嫉妒,相互拆台,因为自己不好,也不让你好。
他们见不得你过得幸福,一定要踩上一脚,以满足他们脆弱的虚荣心。
有时候,在听到同事说自己的投资如何成功时,或许我们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和对方的内心。
那种嫉妒之心是不是会涌起?
同时内心还有一个小声音:为什么不是我?
嫉妒在心理层面和自我骄傲很有关系,但它是更加底层的自恋性感受,往往以一种无法觉察的方式破坏人际关系。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随意评价别人,背后议论别人,把别人的事情当做八卦的乐趣和谈资。
自以为看透世事,便可指点一二。
关注我,不迷路!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