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梦想童年594 2021-08-28

引子:

衔笔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曹植“铁粉”。

在老师语(强)重(力)心(压)长(制)的普及下,衔笔曾经愁眉苦脸地背诵了不少曹植的作品。

原因无他——实在是太难背啦!

因此,走出高中校门后,当时背过的曹植,与毕业纪念册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找不到了。

但有一首诗,给衔笔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在曹植的笔下,一个剽悍矫健、为国征战的“游侠儿”形象跃然纸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构成了衔笔心中“侠客”的标准形象。

然而,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许许多多的“游侠儿”,由于不同的原因,走上了迥然相异的道路。最终,这些曾经以“任侠”而自豪的年轻人,在乱世的洗礼中,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

一、“游侠”的起源与本相

对于70、80后生人来说,“侠客”这个概念,来源于金庸、古龙、温瑞安......,更来源于五彩斑斓的武侠电影电视剧之中。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港片中的侠客 填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于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那些“白衣如雪、来去如风、挥金如土、快意恩仇”的武林高手,才担得起“侠客”的称号。若再加上一点为国为民的情怀,就算得上“侠之大者”了。

但追溯真实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中的“游侠”与大众心目中的“武侠”全然不是一回事。

在现存的史料中,最早为“侠”下定义的,是《韩非子》——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第一,先秦时期的“侠”,所指的是那些手下有“必死之士”的人,与武功高低没有半毛钱关系。

他们既有能够藏匿“犯禁者”,而不受约束的势力,也有豢养这些人的充足财力,换言之,这些“初代侠士”,都是各诸侯国的贵族。

按照这一标准,当时能称得上“侠”的,至少也得是“战国四公子”这一级别的人物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专诸、聂政、荆轲......这些白刃相见、血溅五步的角色,压根够不到“侠”的门槛,这也就是司马迁把他们列入《刺客列传》的原因。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汉代画像石中的荆轲刺秦王

第二,这些“侠”之所以网罗大批死士,主要目的是“以彰其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服务的。

韩非的这一论断,虽然有“一竿子打翻一群人”之嫌,但若细究这些“侠”的事迹,倒也算不上全都冤枉——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孟尝君路过赵国时,许多听说过孟尝君贤名的赵国人闻讯,纷纷赶来围观,场面相当壮观。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孟尝君画像

但是看到孟尝君的样貌时,这些“粉丝”相当不满:“还以为薛公(孟尝君封邑在薛地)是个伟丈夫,现在一看,竟然是个小矮子!”一时间,现场“弹幕”横飞,简直要把孟尝君淹死在口水里。

听到这些评论的孟尝君相当生气,而他身边的门客一见主子受辱,便撸起袖子,亲自下场“手撕粉丝”——“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不过是被讽刺了两句就大开杀戒,孟尝君和他手下门客的做法,别说侠义,就是称作“反人类分子”也算不上过分。

待到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许多原本依附在各国贵族之下的“带剑之士”流离到市井当中,构成了秦汉交际时期“游侠”的主体。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这些“游侠”除了好勇斗狠之外,并无其他的一技之长,因此,他们要么投靠在宗亲诸侯或民间豪强之下,要么就成群结伙,将“攻剽椎埋,劫人作奸”等旁门左道作为生计来源。

这些人中,虽然也有如朱家、剧孟、郭解等具备“私义廉洁退让”等品质的优秀代表,但绝大多数的“游侠”们,都是靠着“并兼役使,侵渔小民”而生存,是横行在市井中的“百姓豺狼”(《汉书.王尊传》)

所以,即使是对“游侠”大加赞扬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游侠”的所作所为,是“不轨于正义”的。(《史记.游侠列传》)

二、“游侠”的衰落与复兴

正如前文所述,“游侠”群体对于统治者而言,已成为了典型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随之而来的,便是“雷霆手段”了。

根据史料记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汉历朝皇帝对于“游侠”们都抱着“宁错杀,不放过”的高压态度。在皇帝们的支持下,各地官员也纷纷将“游侠”当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一时间,“游侠”就成为了“高危职业”: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除了大力打击之外,西汉时期还采取了征发游侠少年从军、强行迁徙各地豪杰等政策,“游侠”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由此动摇。特别是随着“推恩令”、“盐铁官营”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各地诸侯的政治、经济实力越来越小,再也无力豢养大量宾客,从根本上压缩了“游侠”的生存空间。

到了东汉时期,虽然开国皇帝刘秀本人,在年轻时期常常“臧亡匿死”(《后汉书.酷吏列传》),以游侠自居,他所倚重的开国功臣里,如吴汉、窦融、李桐、王常等,年轻时也都是“游侠出身”,但自从东汉立国之后,依然对“游侠”们重点加以抑制,颇有些“翻脸不认人”的意思。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影视剧中刘秀形象

然而,即使在高压政策之下,“游侠”们依然未完全消失。他们摇身一变,或成为高官剪除异己的刺客,或成为豪门地主的“私兵”,在社会的夹缝当中,等待着再次复兴的时机。

过了一百余年,这个时机终于到来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对于地方豪族来说,几乎已形同虚设,毫无控制力可言。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地豪门地主、割据势力纷纷公开扩充其私人武装,意图称霸天下。

既然是私人武装,那些具备勇力胆略的“游侠”们,自然成为这些豪强所重视和招揽的对象。根据《三国志.许褚传》中的记载,在黄巾起义期间,许褚就曾经招揽了大量门客,来防御流寇的侵扰,而当他归入曹操麾下时,他手下的这些门客也顺理成章地转为曹操的护卫禁军,并得到曹操的格外重用,“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皆剑客也”。

同时,许多怀抱野心的豪杰们,也多以“游侠”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名声,以求获取更大的影响力。于是,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任侠”二字,成为了最为常见的人物标签: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数的少年“游侠儿”乘势而起,在乱世舞台上大展拳脚,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

三、“游侠”的层次与嬗变

在电影《无间道》里,刘建明有一句经典台词:“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无间道》中的经典对视

同样,以往生存在社会阴影中的“游侠”们,当他们走上前台,才发现天地宽阔,能做的选择着实很多。

但正如这一时期的著名学者荀悦所言:“游侠之本......以正行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汉纪》),当游侠们作出不同的选择时,他们也自然有了高下之别,分出了三六九等。

按照荀悦的说法,最低层次的“游侠”,就是那些混迹于绿林、盗贼之中,为祸一方的人物。例如在“三国粉”中人气颇高的甘宁,在其年轻时期便曾在绿林中打滚,纠集一群剽健少年,呼啸乡里,干的尽是些没本钱的买卖。

之后,甘宁虽然转入军伍,投在黄祖手下,却三年不得重用,恐怕与他之前的履历不大光彩脱不了干系。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游戏中的甘宁

而像韩暹、杨奉之流,则更是聚集大量流民,四处攻伐抢掠,虽然短时间内能够称雄一方,但终究无法长久,不得善终。

与他们相比,更多的“游侠”选择了侍奉明主、建立功业的道路。三国一代名臣鲁肃,在投奔孙吴之前,是一个“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四处走马射猎,被家乡父老当做败家子的人物。

但当中原战乱四起之时,鲁肃敏锐地发现了江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带领族人集体南迁,并向孙权献上了争霸天下的战略计划——“榻上策”。准确的形势判断、长远的战略眼光,使鲁肃成为了“游侠”中的佼佼者。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影视剧中的鲁肃

然而,若从“游侠”本身的角度来看,以鲁肃等为代表的“游侠”们,并未脱离依附豪强以求发展的传统道路,而其原本带有“侠气”的独立人格、豪放作风,也在向统治阶层的转化中逐渐消逝无踪了。

那么,什么样的“游侠”能算作上乘呢?

在衔笔看来,有两类“游侠”,可以作为真正的“侠客”被后人铭记——

第一类,是市井小吏中的“布衣侠客”。

《三国志.贾逵传》中,就曾出现过一位“布衣侠客”。据记载,贾逵任郡吏时,曾被袁尚部将郭援俘虏,被关在壶关的一个土窖中,窖口上压了车轮,随时可能有杀身之祸。

死到临头,贾逵虽然骨头硬,但也不免惴惴不安,感叹道:“这里难道就没有好汉吗?竟然眼睁睁看着义士死在这里!”

贾逵的话,被一位名叫祝公道的小吏听见了。当天晚上,这位小吏便偷偷地将贾逵救了出来,却没有告知自己的姓名,直到郭援被钟繇击破后,贾逵才知道自己救命恩人的身份。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像祝公道这种“布衣侠客”,在汉末三国时期并非独此一例。在魏国史官鱼豢所著的《魏略》当中,还记载了敢于对抗宦官,藏匿忠臣之后的北海平民孙宾硕;喜好替人解怨的酒泉人杨阿若;事母至孝,从盗贼中解救平民的京兆人鲍出等等。

这些平民中的“游侠”,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扶危解困、舍己为人,才当真称得上一个“侠”字。

第二类人,则是将“侠骨”与“儒学”融为一体的名士们。

前文曾经提到,东汉立国之后,经学大行其道,成为东汉的正统学问。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游侠”身上“急公好义”等品质与儒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相融合,最终造就了一大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名士群体。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孟子的理论 成为了汉末名士的人生信条

在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中,颍川名士陈寔,在众人纷纷逃跑避难的紧要关头,却主动投案入狱,使宦官投鼠忌器,以自身名望保护了大批被株连入狱的士人;被称为“荀氏八龙”之首的荀爽,受董卓重用,入仕仅九十五天便登上“三公”的高位,但看到董卓的暴政后,依然秘密筹谋,以除去董卓为己任;京兆名士习元升,常常劝诫孔融要注意言行,而当孔融被曹操诛戮,众人避之唯恐不及时,习元升却独自前往吊唁,丝毫不惧怕触怒曹操......

这些名士的行为,虽然并不一定都是有利于时代进步的,但他们从“游侠”群体中所继承“舍生取义”的英雄气质,构成了儒家士大夫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华文化与风骨经历千年而不断绝,其中着实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三国札记(三):走向不同道路的“游侠儿”,撑起了一部三国史

后记:

游侠兴起于先秦,沉寂于两汉,后来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行其道。历史上的这一群体,虽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他们遗留下的精神与品质,在千年之后,依然历久弥新,令人向往不已。

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时期的游侠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韩非子》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汉纪》

《魏略》

《论养士》

《读通鉴论》

《日知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