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定伦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平补脾肾法对肿瘤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Foxp3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8-29

目的:整理、总结导师曾定伦主任医师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曾定伦老师“平补脾肾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功能状态(KPS)评分,外周血Treg细胞和Foxp3表达的影响,从而评价该方法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为其临床经验提供科学证据,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回顾指导老师求学经历、专业成长历程、学术思想形成过程来探求老师学术渊源。重点总结、整理曾定伦老师治疗内科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出自己跟师学习以来的感悟和对指导老师经验的探讨和体会,并通过典型医案进行讨论、分析和验证。进行曾定伦老师“平补脾肾法”对晚期肿瘤患者KPS评分,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共纳入80例明确病理诊断的稳定期Ⅳ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肺癌40例,肠癌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肺癌20例,肠癌20例),两组均根据临床症状采用西医支持治疗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平补脾肾法基础方中药口服。对照组采用胸腺五肽肌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及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Foxp3转录因子mRNA表达。


结果:通过对曾定伦老师学术渊源的探索,探寻名老中医药专家成才之路,为学生遵循老师足迹,继续于岐黄道路中艰苦跋涉指明了方向。曾定伦老师以《内经》原文为依据提出“中风病内风病机起源于《黄帝内经》”,驳正了“内虚积损”致中风观点始于唐宋以后的提法,对于中医中风学术史有所修正。根据中医内科杂病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病程长,发病缓的特点,老师主张“杂病需杂治”,提出以攻补兼施,表里兼顾,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气血同治的和法为治疗杂病的基本大法。对于疑难病,曾定伦老师主张执简驭繁,以中医恒动观为指导,重视气机升降出入,通过恢复脾升胃降生理功能来达到调理枢机,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曾定伦老师在中医四诊中重视问诊,提倡四诊合参,主张对舌、脉和患者证候的理解要知其常,达其变。对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他主张辨证论治,首重明理,理明则法立,法立则方药出。他认为抓住基本病机是辨治疾病最关键的环节,并主张重视辨识患者的体质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于咳嗽的治疗曾老师主张当辨别咳嗽部位的深浅,病位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分别;对于“阳微阴弦”的胸痹中医病机,曾老师提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立足化痰浊,通血瘀辨治胸痹。

对脑中风的治疗曾老师主张分期论治,急性期以肝风、痰热、血瘀为主,可适当通腑逐邪;他主张活血化瘀,通络治疗应该贯穿缺血性脑中风整个治疗始终;在临床用药方面重视咸辛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主张灵动清补,慎用滋腻、温燥壅补、涩补。治疗脾胃疾病,曾老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以“辛开苦降”作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治法,运用“半夏泻心汤”为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口腔黏膜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曾老师根据巴渝地区气化环境和人民饮食习惯特点,确立“阴虚湿热”病机,治以“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妙在“养阴润燥,酸甘化阴,酸收敛肌”,取类比象,以取皮类药物以治“皮”病为治疗特色。曾老师主张恶性肿瘤早期也亦补,晚期亦可攻,攻与补主要通过临床详细的辨证,明确患者身体内邪正关系后决定。他提出“脾肾虚损为本,痰阻、血瘀、热毒内蕴为标”为恶性肿瘤中医病机, “以补为主,间断祛邪”治疗原则,在补法的运用上他主张不偏寒热,平补脾肾,并将该方法贯穿肿瘤治疗的整个阶段。临床研究部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共计65例最终完成治疗疗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状态(KPS)评分,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和外周血Foxp3转录因子mRNA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KKP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细胞百分比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Foxp3转录因子mRNA表达量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曾定伦老师勤求古训,熟读经典,师古不泥于古,对古代医家的临床思想、理论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批判性理解,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对疑难内科杂病的治疗形成自己特色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整理、总结、传承、发扬。“平补脾肾法”能明显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功能状态(KPS)评分,能显著降低Treg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并证实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Foxp3转录因子mRNA表达来达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