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应某平台编辑之邀,笔者与众多自媒体朋友踏上了前往观复博物馆的参观之路。 因常看节目《观复嘟嘟》的缘故,此次参观就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之旅,就像宝玉初会林妹妹时候的感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想起贾母反问宝玉的话:“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的回答也是很妙:“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观复博物馆中的点点滴滴,此前虽未亲面,却早已耳熟能详,心里就像是旧相识,此番竟作故地重游,亦未为不可。 才刚进得门来,好心的警察蜀黍就告诉我,门票室在这边,吓得我赶紧闪到了另一边。 “观复”其名,源于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翻译出来就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世事无常,万物生长,而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造成什么样。 今天,笔者也来“观复”一下。 因为比一般人早到的缘故,所以笔者只能先在院子里等待。 院子里并不单调,还有萌猫作伴。 邂逅几只小可爱: 这个性的黑白萌猫,静静地望着远方 哥们你是在洗脸吗? 肥嘟嘟的身子,你真是养尊处优啊主子! 幸而这里大约没有鱼,不过你也挺乐的 这是本喵的地盘啊!愚蠢的人类 这里的猫生都很快乐,吃喝不愁,住行无忧: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自媒体朋友们陆陆续续都到场了。于是大家愉快地在馆长小姐姐的带领下出发了。 才一进门,笔者就被馆里的各种奇珍异宝惊呆了,眼前一亮:这个博物馆不一样! 不要说里面的家具材质多么贵重,镂刻多么精美,用色如何讲究,也不要说门窗的格局如何精巧,设计如何独具匠心。最重要的是,当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之后,你能深深地感受到沉甸甸的两个字——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不是说在嘴上虚张声势的,而是一个民族刻在心里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年深日久,怎样了解我们的文化? 除了看书,参观博物馆,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将书上的描写落到实处并且反思书中内容的过程。 “于无疑处生疑”,进而质疑,解疑,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个对于《红楼梦》有着强烈兴趣的作者,笔者参观的角度可能有点不一样。 以下附《红楼梦》原文以及笔者注解感悟。 1 王夫人正室
A大紫檀雕螭案 紫檀木为深紫色,历来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珍爱,价格居各木之首,被称为“王者之木”。贾府的桌案采用紫檀木,可见主人身份之尊贵。而此案雕刻图案是螭,螭是一种传说中无角的龙,唐代以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刻螭首碑,亦可想见大紫檀雕螭案的拥有者之地位。诚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观复博物馆中就有不少类似的宝贝。 据说以下这张清代康熙年间的紫檀螭龙画桌是著名导演李翰祥的心头最爱,临终前他将这件稀世珍宝托付给了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这种画桌比普通的书桌要高一些,画桌材料是小叶紫檀的,体积大,在小叶紫檀原料稀缺的今天,更显弥足珍贵。此画桌宽度可达96厘米,是已知紫檀画桌中最宽的。 B楠木交椅
交椅就是起源于古代的马扎(凳子),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来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再后来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水浒传》中的坐第几把交椅,大概就有这个意思。 楠木交椅能排两溜,贾府之气派可知了。可以想见当初荣国公在世的时候贾府高朋满座的风光。 观复博物馆也有这样的交椅,只不过是黄花梨的。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明清时期考究的木器家具的首选,其纹理或隐或现,色泽不静不喧,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文人宠爱。 2 王夫人的耳房
A文王鼎匙箸香盒 这个是所谓的“瓶炉三事”,是焚香用具: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小瓶(或称箸瓶、铲瓶)。瓶中插香箸、香铲。显然这个鼎是焚香用的炉,香盒用来放燃的香料,匙箸用来拨灰。这说明了王夫人平时的喜好,因为信佛,所以常常焚香。 不知道王夫人屋子里的鼎是不是这样? 还是这样? 抑或这样? 总而言之,观复博物馆的香炉,每个都很个性,有木有?还真让人忍不住要想象一下袅袅香烟升起时那种静谧的感觉了。 另外,《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回中,小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结果被黛玉用来借机讽刺了宝玉。不知道给黛玉送来的是不是这样的小手炉。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诗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想来也是蛮有情趣的。 B汝窑美人觚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据说目前世界上只有67件真正汝窑。 以下是大英博物馆的汝窑: 据说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自己也收藏有一只汝窑洗,不过笔者没在博物馆看到。以下是他在节目中的展示。 左边这个是真的,右边这个是仿的。 以小编不专业的眼光严重怀疑,王夫人耳房的汝窑是仿品。因为《红楼梦》中后面很多地方也出现了汝窑制品,可见这个东西在贾府使用频率非常之高。 觚的形状大概是以下这样的,但是汝窑的还带美人图案的现在就不一定存世了吧? 3 王熙凤的炕屏
炕屏是一种炕上陈设的作装饰用的屏风。清《西清笔记·纪庶品》:“造炕屏最难,入窑百十,才得一二成者。”可见其珍贵。而王熙凤在借给贾蓉炕屏的时候也说:“若碰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可见玻璃炕屏的贵重。 这贾珍也不知道要会见什么“贵客”,竟然值得费这么大力气跑去借一个炕屏来充门面。这“贵客”之非常,可见一斑。或许,贾府的覆灭就有这“贵客”的功劳。 观复博物馆中,就展出了这么一件珍宝炕屏,但屏心不是玻璃而是澄泥石,清乾隆时期的,也是非常难得了。 此外,观复博物馆还有插屏、挂屏、折屏等等。一架比一架精美,一架比一架稀有,都是稀世之宝。 4 探春的屋子
探春的屋子很好地体现了探春性格的“素喜阔朗”,而且屋内的陈设也是典型的文人做派。 观复博物馆里,也有这么一种专门文人化的布置。 文人的雅趣,从其房屋的布置就可以看得出来。 5 妙玉的茶具
成窑是明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一种瓷器。以小件和五彩的最为名贵。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年间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青花”二字。 大概是这个样子: 周汝昌先生认为,正是因为妙玉送给刘姥姥这件成窑五彩小盖钟“在账上显露了,引起了朝野的轰动!”所以引起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为贾家和妙玉都招来了灭顶之灾。 总而言之,成窑五彩小盖钟是一件价值不菲的东西,够得上庄户人家的刘姥姥吃好几年。但能否名贵到为贾府引来“灭顶之灾”,这是笔者严重怀疑的。 我们来看看观复博物馆收藏的粉彩麻姑献寿盘: 妙玉送给大家喝茶的茶具是官窑脱胎的填白盖碗。“填白”亦称“甜白”,是一种白瓷。因其釉面恬静莹润,白若凝脂,称为“甜白”,强调其带给人安逸甜美的内心感受。 我们看看观复收藏的与之同出而异型的明永乐白釉僧帽壶。 6 怡红院的装饰
注:此处“消息”指的是机关,即发动机械装置的枢机。 笔者一直好奇这个墙壁上的东西是怎么贴上去的。网上搜索到的大观园(大约是北京大观园)里面的是这样子。 心尤未足,想着不应如此。琴剑瓶炉没有倒也罢了,贴墙的方式能再简单点儿吗?再说这也好像不是贴墙而是摆上去的呀! 还有这个地下踩的砖,不说碧绿凿花吧,能不能更现代一点儿? 种种吐槽,不一而足。 及至看到了博物馆里面的门窗馆,笔者才找到了那么一点儿感觉。 碧绿凿花的地板,是不是应该是这幅样子? 贴着墙壁的琴剑瓶炉,是不是至少类似这样子? 这个虽是《三国演义》的图案,但仍然可以看出其“匠心独运”之处。 如果作为宝玉卧室的地方没有一点儿富贵气象,怎么当得了“富贵闲人”(宝钗曾经以此取笑宝玉)的雅号? 7 刘姥姥的口福
贫穷或许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即使这里贾府用来摆饭的捧盒,也是我们平常人眼里的珍宝。下面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乾隆年间的剔红捧盒。 而贫困人家,用来送饭的盒子是这样的。即白居易《观刈麦》中所谓“妇姑荷箪食”之“箪”。 对于刘姥姥而言,入贾府就是入“宝山”一样的经历了吧? 幸喜被称为“母蝗虫”的她不曾空手而回。 8《红楼梦》中的珐琅 在《红楼梦》中,珐琅器也是极为常见的。如贾母宴客的时候用的“十锦珐琅杯”, 祭祀用的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宝玉给晴雯用的珐琅鼻烟盒等等。我们虽然不能亲见,却可以想象这家人的气派。 因为珐琅器皿一般都是皇家御用,而贾府身为皇亲国戚,有这个也不足为奇。 虽然观复博物馆没有同款物品,但是看看这些同样材质的东西,就足够想象的了,这个是明晚期的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双螭三足盘。 此外,观复博物馆还有各种各样的瓶子,尤为让笔者好奇的是,同样是瓶子,为什么有的叫梅瓶,有的叫春瓶呢? 据观复博物馆的小姐姐介绍,梅瓶最初是在讲经的时候盛酒用的,也叫“经瓶”,但是在逐渐的发展中大家发现它也很适合插花,于是就渐渐演变成现在的纯欣赏作用,也就成了“梅瓶”。以下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梅瓶。 春瓶也是用来盛酒的,大抵这个名字与古人的诗句“玉壶买春”或者“玉壶先春”有关系,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后来也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器具。以下是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春瓶。 个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梅瓶的口径较小而直,而春瓶的瓶腹较大,在观感上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这让笔者联想到了《金瓶梅》里面的李瓶儿,据说她的得名就是因为出生之日贺喜的人送了一对鱼形瓶儿来,所以她就以此为名。而在李瓶儿死后,告诉西门庆她的归宿“出此大街迤东,造釜巷中间便是”。而这“造釜巷”不就是用来打造锅具的地方吗?这说明,李瓶儿已经消失了。怪不得《金瓶梅》夹批有云:蛟龙未尽,犹得折黄金。今为造釜者所用,则瓶已消蚀久矣。 可把《金瓶梅》三字中后两字倒过来的话,不就是“梅瓶”二字吗?生为女子而以酒色娱人,生之为瓶,死亦为釜,不亦悲乎?《金瓶梅》之取名,或有此因。 博物馆一行,感慨良多。文化之美之精之大,盛矣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