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玩古董的都吃过药!包括乾隆?

 喜欢博物馆 2021-08-29

收藏古董者把买到假货称作“吃药”,多数玩古董的朋友刚开始都吃过点药,药量大小不同,关键是吃药后是否提高眼力,增强免疫力,避免下次再吃药。

清早期 白玉双婴 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这只杯子系和田白玉雕成,玉质温润细腻。杯两侧以婴童为耳,童子身穿米字纹小花袄,面带微笑,双手攀在玉杯口沿,脚踏祥云。

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兴趣广泛的人,收藏是他爱好之一,而玉器可能是他最喜欢的门类。看他给儿子们起的名字就知道:

永璜(第一子) 、永琏(第二子) 、永璋(第三子) 、永琪(第五子) 永琮(第七子)、永璇(第八子)、永瑆(第十一子) 、永璂(第十二子)、颙琰(第十五子)

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带着玉。

虽贵为皇帝,可他的收藏之路也非一帆风顺,打眼吃药的事也不少见,比如上边这个玉杯,就曾经让乾隆皇帝上过当。

话说某日乾隆得到这只玉杯,看工艺古朴精致,玉杯正面一块琥珀色的色斑很显眼,很像古玉入土受沁的沁色。根据自己经验,他认为这是汉代的古玉杯。可是仔细观察后又发现疑点—这块琥珀色斑不够深入玉质机理,反而显得浮在浅表,这和常见的古玉沁色不太一样。这下他纠结了......



真正沁色如上图右侧部分,深入玉的机理。是古玉在土里埋藏的千百年间,墓土或殓葬品内的金属元素等从玉质相对疏松的部分渗透进入玉质内部所致。仔细观察沁色,都有一定的走向规律可循。

好在宫内高手玉工很多,他不耻下问,决定咨询自己信得过的玉工姚宗仁。姚宗仁是清代苏州琢玉的高手,乾隆早期宫廷造办处玉匠代表人物。既能鉴定,又能设计,还能雕刻。

姚宗仁看了之后,如实告知乾隆,这件器物是他祖父所做的仿古玉,用了家传的琥珀染色秘法做旧。具体做法是,用金刚钻在玉质相对疏松的部分点上无数小孔,之后用烧热的琥珀在密孔区域反复涂擦,琥珀色逐渐附着于玉上,据说“经年乃成”!

这仿古已经相当花功夫了,花了经年的时间,可相比于真正历经千年的古玉沁色,还是浅薄了些。

他祖父是康熙年间的苏州玉工,所以此杯的历史也就几十年,在当时可算不上古董!乾隆大为称奇,丝毫不为自己错看而懊恼,反而赞叹此杯制作精到,写下《玉杯记》一文,记录这件轶事,制成册页,与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盒一起传之后世。


上图从左往右依次为:

黑漆描金盒、内盒、玉杯、《玉杯记》册页
故宫博物院藏


从乾隆的吃药经历我们其实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他虽为九五之尊,眼界开阔,学识渊博,可鉴定古物的眼力也和普通人一样,是逐渐提高的,有个过程。

他不刚愎自用,不懂装懂,碰到自己吃不透的东西,也找人咨询,不怕没面子。很多初涉收藏的同学看过几件东西就觉得自己是全能神,世上已没有不认识的东西,这类同学简直就是药理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专为吃药而生啊......

他在选择咨询人时有自己的标准,选了既能鉴定,又会设计,还能雕刻的高手玉工姚宗仁。这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意见显然更加靠谱。

最后,他吃药后并没有让往事随风,而是严谨的记下吃药笔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药没有白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