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安居知乐万事足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8-30




安居知乐万事足




文/应可军


宁海俗谚道:“有吃呒吃,三间朝南屋”,本地风俗,对砌屋是十分注重的,一般家庭重大投资以建屋为优先考虑。过去相亲,往往先了解男方有没有房屋,嫁人也嫁长子为好,“有囡难许第三郎,有屋没有房”,所以不管债台高筑,也要砌屋,说句潇洒的话:“笠帽总要一顶”。
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避免风霜雨雪的侵袭,防止水患兽害,保护火种御寒保暖,因而需要有住所,人类最早的住房是自然界的山洞,树洞以及灌木丛等天然隐蔽处。经过多次变迁,才有今天的安居。
宁海旧时土瘠民贫,经济凋蔽,民宅向为简陋,仅以遮避风雨而已。山区不少民宅都是就近取材,用石块垒墙,如茶院许家山、王爱山岗、伍山后阳、一市前方头诸村;沿海贫苦农民和渔民,大多住茅厂或泥土矮屋,茅厂用材简陋,以木竹结架,稻草盖顶,用优质黄泥夹板夯土成墙,进门先要低头。平原和富实之家也用青砖,有的自己垒土窑烧自己用,可以节省资金。瓦片盖顶,木头作柱、梁、桁、椽,墙面粉以蜊灰,涂成白色、青色或黑色。经过一千年的繁衍,加上历史上二次北方经济向南方迁移,宁海经济发展很快,南宋时,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已接近中原水平。明《崇祯昙志·居养》载:“衣服俗尚不常,布素居多,饮食较昔丰月叟  ,村落尚有古风。室宁民居颇侈楼房。”可见到明末时,民宅由平房开始向楼房过渡,但一般民宅仍以平屋为主。现存明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一些特点:建材以砖木石为主,选用粗大和耐腐木料。结构上使用榫卯结合,梁柱是抬梁式和穿斗式合用,有很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能经受起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表明宁海在明末住宅建造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清初,民宅建筑基本沿袭明代,但有所发展,现存有元戎第和司马第均属此时民宅和明代无多大区别。清中后期,民宅建筑则有较大发展,无论在总体布局、各辅助房的配套上,还是在构件的结合装饰上均向前迈进一步。黄坛四堂就是清中后期的典型代表。表明了我县古代民宅建筑达到一个高峰期。至于广大贫困百姓的民宅,仍以简陋茅厂为主。多三合院或四合院,集族而居。沿海又多自然灾害,加上宁海古代战争频仍,兵灾连连,再严重的是清早期的迁海令,故留存至今的古民宅大多以清中后期为主。
宁海传统民宅格局有:
一般朝南或东南,利用采光通风,但绝对禁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有,住宅宜朝向微偏,多为三合院,接偎式,即院落形式“凹”字形,也有四合院,房屋总体是木结构的“三檐齐”或“四檐齐”,楼屋三合院一般是共计十三间,有较宽敞的中堂、左右正房、厢房、偎下、小堂前,四合院即加倒座或台门屋,并合理安排门窗、弄堂、楼梯,对各项设施考虑得十分精细,俗谚曰:“黄坛屋、大湖谷”,即以黄坛的民居为代表,雕梁画栋,石阶回廊,柱头镶升斗,瑞兽饰的环,造型美观、牢固安全、台门多重檐牌科式,上有灰雕、砖雕、石雕装饰,集各色工艺于一体,箬岙的紫来堂、黄坛厚治堂和白龙潭下新屋三大台门遐迩闻名。道地往往铺方正的石板,有的采用大小均匀的鹅卵石,排成有规则的图案,并用彩石镶嵌梅花鹿、麒麟之类吉祥物,使整个院落更充满生气。宁海的民居还讲究掩藏,贵曲折、重奥秘,多处台门外或内有照壁,内侧写一个大“福”字。有的还有外套屋,或前后串堂,就是相邻的几个院落互相串联,有的是利用大堂前(或小堂前)作为过路间,但更多的是利用走廊通道来连结,也有极少数是用游廊来连结。总之,从屋到屋之间往来走动不落天下,号称“三进头”“三台九明堂”,如麻山陈家、龙宫三进头等皆是,沥洋上份头更厉害,七个三合院相连结,前置一甬道,两端有雕楼,垂檐出桷,脊饰龙类。牙高翘,旧时楼后不开窗,如要开窗,多装漏光石花窗,造型各异,精雕细缕,除了通风采光外,更具有防盗阻燃作用,雕刻的图案更增添了它的文化价值。




宁海民宅文化味相当浓,不少民宅都有堂名,门上还嵌有石刻对联,如桥头胡屠家就有十余对,诸如: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堪伴读。
春来无别事,一犁烟雨只催耕。
门额常刻有“居仁由义”之类吉语,山墙的窗上方也有灰雕文字,诸如“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秀挹南山”“紫气东来”之类文字。台门侧或后园,常有石板围成的花坛,石柱上也刻有对联,诸如:
明月清风聊适意
花香鸟语倍关情
由上略见一斑,宁海住宅的文化味是比较浓烈的。
凡有条件的人家,营造住宅,多有长远规划,宁海民居规模虽小,但多数前庭后园,环以围墙,一则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例如叶梦鼎的上宅、下宅,都有花园,作为菜园也是需要的,二则后园到几代以后,人丁增加了,又可以建造新屋,故当时大户人家造屋先留园,也是基本原则。
房屋是头等大事,“家生”(居家器物,即家具及日常用品)更不可小觑。宁海民间家生主要是“眠床”,认为“日靠三餐,夜靠一宿”,所以宁海人对眠床的制作都比较考究的,其中朱金千工床,其豪华和精微,连明清帝王家享用的龙床也恐怕难以与之媲美。一般分前后两个部份,前部份称为“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踏板离地约20厘米,深约80厘米,宽约2米多,踏步前有的为八字式挂面,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棚顶,右手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等。左手放马桶柜一只。后半部才是卧床本体,除了再一道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床内还设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达1.5~2米,床三面围有折装式的雕刻或彩绘屏风,更考究的床外围还有走道,称为“巡更弄”式雕床,这种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可说为屋中之屋。花眠床还有勃鸽橱、三七弯之分,还有高低床、馄饨担、竹床、眠柜(即当床,又藏谷物等)也有长凳搁板为床的,只是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条件而定,但花眠床一般是结婚时必备的。铺床的通常有长条木板或长竹条,上铺草荐草席,甚至稻草,少有棕棚。
旧时,家具以木制为主,竹制次之,橱有大橱、红橱、纱橱、小橱、幢箱橱、床头橱、书橱……箱有开门箱、红板箱、描金箱、书箱。桌有八仙桌、画桌、床前桌、方桌、柜桌、帐桌、吃饭小桌……凳椅有方凳、春凳、矮凳、条凳、卷凳、鼓凳、橱前凳、太师椅、红脚椅、扶手椅、圆椅……还有桶盘类,花色更多,宁海把各式圆形木器皿一概称为“桶”,饮食起居往往离不开桶,一般提桶便于携带,以盛饭菜、点心等有汤水的为主,甚至吊水。果桶以作贮藏容器为主,不外于干果干货、干粮、干点、糖果等,如炒粉桶、麦饼桶等等。洗面的有洗面桶,洗脚的有高脚桶、小脚桶等等,正如越剧《九斤姑娘》就生动地唱出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只桶:洗面桶、饭桶、洗脚桶、马桶、锅盖、豆腐桶、蒸桶、水桶、养蜂桶、吊水桶等。
这些床柜桌椅、桶盘类家具,家境富裕的还加上镶嵌(象牙、兽骨等)描金、雕花、堆灰等,油漆以朱红为主,亦有金黄造成红木色,图案均含有吉祥寓意,象“梅兰竹菊”茧自缚、“喜上梅梢”“福禄寿”等,平民之家的器皿大多造型优雅而质朴,以实用从简为主。
其它用具多铜、镴器和竹制品,有铜锅、铜壶、铜面盆、铜火笼、铜暖锅、镴酒壶、镴茶壶、镴瓶、镴台、镴香炉及女红用具等。饮食器皿,如碗、盆、罇、缸、甏等,多系粗陶和磁器;舂米磨粉用有石臼、石磨、石碾、水磨等,取火用火刀,后用火柴;照明有青油灯盏、煤油灯、美孚灯及汽油灯;夜行用灯笼,桅灯、火把或火燎照明;雨天用纸伞或黄布伞,但更多人用笠帽、蓑衣,基本与其他地区同。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