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 教学反思汇总

 zyhzypzyb 2021-08-30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观察物体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  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光盘、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拼搭、观察、交流、想象、反思的探索过程,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动手实践,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让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者

在学生的拼搭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要让所有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不能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与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思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爱心箱”,并请你告诉我,在你的位置看到的是它的哪一面或哪几个面?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观察后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我们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三个面。同学们知道,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状不同,要想看清物体的形状,必须从各个角度观察。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环节一:看一看

(1)课件出示:下面是兰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的形状。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环节二:摆一摆 (2)读题,理解题意。? (3)学生试做后组内交流。现在头脑中想一想摆完后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动手摆一摆。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拼摆,然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4)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拼摆的?(5).指名上台演示摆法。师:还有其他的摆法吗?师:为什么例1有很多种摆法,而例2却只有一种摆法呢?鼓励学生总结:从上面的操作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再同一个角度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两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三、巩固深化

  课件出示相关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研究了观察物体,希望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ab=c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采取灵活运用,熟练支配,融入交谈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师:老师把用1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摆了3排,每排4个。一共有多少个?那位同学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A、每排4个,摆了3排      4×3=12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4×3=12  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个乘法算式中,两个数存在因数与倍数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法?每排的个数要相同。(同学摆,后解说,并列出算式)

B、每排6个,摆了两排 6×2=12C、每排12个,摆了1排12×1=12

(非常好,大家动脑筋思考了)。

师:根据刚才那种说法,你能说说6×2=12 和 12×1=12吗?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a×b=c谁能给老师说一下这三个字母间的关系。a是c的因数,b也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c也是b的倍数。

错,提示: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能是小数、分数,不包括零。齐读p12的注意。

(设计意图: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2、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将“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比较单一,教师就需及时“介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比较交流,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找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想办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有困难的也可以小组里先商量一下。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名板演。
 (可能是用乘法想的,有的找的不全,而有的找的很有序;也可能是利用除法来思考的,同样有可能出现无序和有序。)
2、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情况,引导:对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3、比较“乘法找”和“除法找”的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利用学生对乘、除法运算及其相互关系的已有认识,学会灵活的思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
4、回顾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要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最大的诀窍是什么?(按一定的顺序一对一对地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
5、能找出36、30、24的因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交流: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说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双数。)
6、观察上面三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尝试做题巩固方法。而在观察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所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1  ),而最大的一定是( 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巩固应用

对本节课的内容系统的做一个检测,巩固所学。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材料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和抽象概括以及动手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及时地进行比较与联想,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动画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粉笔盒、药品盒、墨水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演示动画图像,让学生再次观察实物。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概括长方体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五、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

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六、说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重视对新知识的铺垫和自然导入,通过多种方式的呈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像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同时,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