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们村‖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张晓彦

 乡愁文学 2021-08-30

 她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记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妇联副主席兰玉娟

文/张晓彦

兰玉娟,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党员,八郎镇妇联副主席;参加“2018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第七期村级文化组织员培训班”;2018年荣获“第七届吉林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前郭县“最美家庭”;前郭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有小说、散文、诗歌等百余篇作品发表于各类书报刊。

兰玉娟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党员、志愿者;她的加工厂也是普通的、小型的;她的事迹也是一件件平凡小事堆积而成。可她有一颗乐于助人而不计回报的金子般的心灵,不愧是百姓的贴心人,党的好女儿!

朴实开朗的兰玉娟说话时总是春风满面,把眼睛笑成一条缝,她介绍了两年前开大米加工厂的想法:“秋收时,都着急卖新米,就排队加工大米、粘大米,经常是排到半夜……排号儿来不及的,就去离我们更远的村子,将近20里地,开四轮车,冬天更冷,我想也开个加工厂吧,能方便群众,自己也有经济效益。”

“村民们听说我家买回机器,就天天有人来问啥时候开业。那时不懂技术,操作困难,就请技术员到家里来教授……开业初期,加工厂的生意就很红火。”

大米加工厂除正月外其余时间都开业,有淡季和旺季。旺季是秋天,场景就是文章开头描述的;夏季属于淡季,家家户户卖完稻子,留2000斤左右大米,吃完,再加工冬天留的稻子,一直吃到新米下来。所以,淡季的加工厂也经常有顾客。

立秋后,加工大米的人逐渐增多。到秋收时,早上4点到晚上10点左右,甚至忙到深夜12点都没吃饭。比如说,加工大米的人联系到的客户说我要3000斤大米,那就一次加工3000斤,当天必须运回,第二天起早就卖,这就是大家排队的原因。她很理解客户的心情,因此,经常做好热乎乎的饭菜,微笑着留远道的吃过再走。

其实,家中收入主要依靠承包的五垧水稻,加工厂只能挣出零花钱,可她还是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因为加工大米又脏又累,噪音特别大,很少有人愿意干,周边的加工厂很少;再则,外村顾客多,十里八村的慕名而来,现在这台机器的功率小,想换功率大的,可以减少村民排队时间,不再半夜排号。预计明年扩大厂房、填充设备,需要三个月时间。

大米加工好后,往袋子里装稻糠更是脏到极至。眼睫毛上、头发里都挂糠。甚至眼睛被稻糠弥得直淌眼泪,经常用手擦,竟磨破眼皮,又红又肿,可她依旧帮着撑袋子。“稻糠拿回家可以喂鸡、鸭、鹅、猪,不管谁来,我都帮着撑袋子,客户用铁锨往袋子里收稻糠。如果没人帮忙撑袋子,是挺费劲的。”一天下来,经常是顾不上洗头洗脸,倒头就睡。而且,春耕秋收时,她又经常奋战在田间地头。兰玉娟说没时间收拾家务,两个儿子很早就会刷碗扫地,自己温习功课。懂事的老大在沈阳东软集团公司上班,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第一个月工资就寄回500元钱。

兰玉娟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外村来了一对60多岁的老两口。一次就加工3000多斤大米,也就是100斤装1袋,一共30多袋,他俩排队到天黑。加工完这些大米,装车是件难事。“这位大爷瘦得好像一阵风就能刮跑,用绳子给米袋子扎嘴儿时,手就在不停地抖”。他身旁的老伴说,大爷患的是严重的肝硬化腹水。去年过年是在医院渡过的,出院之后还得忙种地。因为只有一个离婚的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两口只能依靠种水稻为生。可兰玉娟的爱人当时正在地里干农活,眼看着大爷那双颤抖的手,她咬咬牙,和大娘一起把大米抬上车。足足30多袋,中间没有间断,而她那干活累伤过的手腕开始丝丝拉拉地疼。

大米抬完,装稻糠,近30袋,又帮着装车,而她的手腕一直疼了很多天。“如果不帮忙,老两口把那些大米一股气儿抬上车,回家后,大爷的肝硬化腹水就会犯病,下一步就是……”

这是去年的事,今年这位大娘自己开电动车来了,说大爷已经病得卧床不起。大娘每次来加工大米,她都默默地帮着抬。前半个月,她上午打完疫苗,下午就来一位大爷加工大米,他的肺部刚做完手术不久,脸色苍白,喘气费力。她明知道刚打完疫苗,医生嘱咐不要干重活,可又帮着抬,结果打疫苗的胳膊抻得隐隐作痛。

在当地有很多留守的六七十岁老人,儿女们外出打工,家里的活指望不上。每当这些老年人来加工大米,兰玉娟一定都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忙前忙后。

谁说真善美已从当今社会渐渐消失,人们的内心充满自私、狭隘与贪婪?从兰玉娟身上就能发现许多闪光的可敬的精神。下面再讲几段小故事……

她在散文《一只靴子》中描述:在一场帮助别人家抢收稻子的奋战中,她和同村的一位老人的靴子都漏了。时值深秋,老人患有脑血栓,怕着凉。可她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几个月,同样非常怕凉。在这种情况下,兰玉娟宁可自己落下严重的腿疼病根,而把备用的靴子借给那位至今不知内情的老人。她的腿第二年春天疼了三、四个月,走路拖拖拉拉的。只要天气变凉,就会腿疼,有时候加工大米都是强忍着疼痛工作的。

2020年疫情期间,兰玉娟用最快的速度创作了三句半《战胜病毒》和快板《战疫情、必胜利》,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她以这种曲艺形式做抗疫宣传,让百姓能听懂、易接受。她白天值班站岗,入户排查,晚上创作抗疫作品,经常通宵达旦。

另外,兰玉娟有一位生活上细心爱护、工作上默默支持的好丈夫。他的党龄26年、既是民兵又是村干部,经常鼓励热爱文艺的她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公益活动。每次到偏远乡村演出,他都用摩托车带她去,而回去独自承担工作和家务双重任务。

……

“如果我们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存在许多比金钱高尚很多,也珍贵很多的东西。”

“谁爱心常在,笑口常开,谁就无疑是幸福的。”可谓辛勤劳作乐在其中,灿烂微笑温暖他人,祝愿她幸福快乐,她的加工厂蓬勃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