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蛰伏在山体中的“孽龙”

 旷达致远 2021-08-30

□陈锦

莆仙地区属丘陵地带,群山绵延,涧谷纵横,水量充沛,夏秋时节从东南吹来的海洋季风由于受阻于戴云山脉,频繁地在这里形成暴雨或雷阵雨降下。如果某个时段的雨量过大,就可能导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水患。同时,由于先民大多傍水而居,因而家园被毁、“人或为鱼鳖”的惨象屡见不鲜。地方志上就记载有多起惨重的洪水灾害。

所以,水患一直是本地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莆仙先民,尤其是居住在平原区低洼地带的先民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民间传统认为,所有水患都是由一种叫做“孽龙”的神物引发的。这种“孽龙”平时蛰伏在山体中,成了气候以后,会招致暴雨,然后龙借水势,从山体中窜出,因而导致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所以,民间谓山体滑坡曰“龙崩”,谓伴有山体滑坡的山洪暴发曰“出孽龙”,或简称“出孽”。“出孽龙”一般发生在春末至秋初的炎热时段,多由雷阵雨或大暴雨引发。

在汉族先民的传统观念中,一般认为会引发洪水的怪物是“蛟”,而不是“龙”。“蛟”有时也泛称为“蛟龙”,虽与龙属同类,但二者毕竟有差异。《说文》: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即蛟去;《韵会》:蛟,龙属。无角曰“蛟”。

传统认为,“蛟”生于较大较深的水域中,所以《荀子·劝学》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说法。未成气候的“蛟”似乎比较接近于掠食性的大型爬行动物(如巨鳄),不会发大水,但也会给人畜生命造成威胁。传说修炼千年之后就会“走蛟”,即从原来的栖息地沿江河入海化龙。这个时候“蛟”会裹挟着巨大的水势,奔腾咆哮着朝大海挺进,所经之处则沦为泽国……总之,“蛟”被大多数地区的民间默认为引发洪水的罪魁祸首。

从引发洪水的特性来看,本地民间所说的“孽龙”应该就是“蛟”。但是,民间不以“蛟”称之。并且,从双方的传说分析,似乎也不是同一种神物。“蛟”在“走蛟”之前,都栖息在江河湖泊,而在本地民间绝无关于蛟的目击传说,这说明本地无“蛟”,也似乎说明在本地引发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的是蛰伏在山体中的“龙”,而不是“蛟”……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孽龙”与“蛟”则并无二致。“孽龙”一名应是早期方言的偶然选择,叫法形成后就一直沿用,再没有改口过。在这期间,其他地区(主要是中原和吴、楚各地)已约定俗成地以“蛟”作为引发洪水的“孽龙”,在叫法上也以“蛟”特指。而方言可能由于语言的隔阂,没有与之接轨同步,依然以“孽龙”称之。这就像方言古称“古贝”(棉花)一样,从唐代用起,一直沿用到现代,而“棉”或“棉花”的叫法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为其他地区所运用。

至于二者栖息地不同的问题,则是由于本地没有深大的水域可供“蛟”生成和潜藏,另外,本地山洪暴发时往往伴有山体滑坡,于是民间就让这种会引发水害的神物蛰伏在山体中,而不是让它栖息在水域中……

方言“孽龙”亦可表达作“业龙”。“孽”与“业”为方言同音字,并均指恶,恶因,或恶事。所以,“孽龙”就是“恶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