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田·六截·石轹——前人精耕细作掠影

 旷达致远 2021-08-30

□陈锦

闽中地区群山叠嶂,所有较大的平坦基本上都集中在中部的木兰溪流域(如上游仙游的东西乡及下游莆田的南北洋等)。山地多而平地少,耕地资源必然相对欠缺,由于受到资源的制约,尽管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温湿,但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终究有限。莆仙先民都仰赖土地生存,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因而形成惜地如金注重田间管理的耕作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平原区,在耕作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有的农活几乎演变成专业技艺。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农活就有“布田”。

“布田”就是把水稻的秧苗定植到耘好的水田中去,汉语谓“插秧”或“插田”。传统民间对“五谷”珍惜到敬畏的程度,稻是“五谷”之首,而水稻又在本地一枝独秀,同时,插秧的质量将关乎一季的收成,因而,“布田”这一在其他地区看似寻常的农活,在本地却变得慎重其事。尤其是人多地少的平原区。在实际操作上,不但要求插下的秧苗要容易成活,长得好,而且还要求插得好看,即要做到横竖整齐,株距均匀。在实际行为中,除了狭窄弯曲的小田块,通常都要牵绳子求直,根据“样棰”(读如“办棰”。用于核定株距和一人一次插秧宽度的细棍子)定行距,并由手艺好、手工快的高手起头行,其他人则在两边跟行……在许多平原区,布田演变成一门专业技术,并孕育出了专职的“布田师傅”。

民谚云:“布田的彆,看迹的会”。意思是说不会插秧的人也懂看秧行是否笔直整齐,所表达的道理有点像古画师说得“画鸡狗最难”;民间诙谐语:布田无从师,单插脚迹窝。——新手总是会把秧插到自己踩出的脚窝里去。

“布田”是精致活,而供“布田”的水田也需要精耕细作。犁翻耕作层后,要经过多轮打耙以弄碎土块,打匀泥浆,最后一道工序还要动用本地特有农具——“六截”。

“六截”之“截”读同方言“杂”,其方言字义近同于汉语“剁”。“六截”选用坚重木料制作,主件是一根较粗的棱角尖锐的六棱柱,外套木框,木框上钉有铁环与耕索相连。利用畜力拉拽,通过六棱柱的滚动来达到平整泥层、压碎泥团的作用。

打过“六截”后的水田才可以“布田”。

本地与“六截”一样能体现精耕细作的农具则是“石轹”。轹:汉语音“lì”;方言文读“læ(入一)”,指圆筒形或圆柱形重物的滚动碾轧。

方言“石轹”的字面含义为“用来碾轧的石器”,从字面含义上也可以表达为“石碾”。其实物同北方人所谓的“碌碡”(亦作“磟碡”或“碌轴”),所不同的是,“碌碡”是用来碾谷物或碾场地的,而本地“石轹”纯属农具,只用于旱田的耕作。

本地旱田耕作的程序大致为:犁翻耕作层,多轮打耙以弄碎土块,弄松土层。耙得差不多了,才以畜力拉拽石轹辗轧。其作用是轧实土层,并进一步压碎土块。通常要“轹”、“耙”结合,多轮耕作才可以制作耕作畦或种植垄……

另外,“石轹”没有木框,而是直接在两端凿出方孔,打入延长的木轴,使用时把耕索上的铁环搭挂在木轴上即可拉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