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安经网融媒快报 2021-08-30


——安徽省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通讯员 祝海洋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范为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灵魂,是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7月14日,安徽省文联印发《关于举办第十届安徽曲艺展演的通知》,确定9月26日至29日在濉溪县举办第十届安徽曲艺展演活动。第十届安徽曲艺展演花落濉溪,这是对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届时,全省各市将带来代表本地区近两年曲艺创作较高水平的节目参演,给濉溪呈上一次曲艺盛宴的同时,对推动濉溪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创“中国曲艺之乡”提供有利条件。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涣茶饮习俗。

濉溪县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基础厚实,现有淮北大鼓、坠子、琴书等曲艺工作者上千人,曲艺创作和表演水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在濉溪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濉溪县文化旅游体育部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推动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普查申报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濉溪非遗在临涣镇民俗一条街展演。朱黎明 摄影

让非遗后继有人

非遗保护和传承首先要后继有人。濉溪县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镇村开展普查,对非遗的主要类别、蕴藏情况、生存状况等进行登记造册。“斗鹌鹑”等一些被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发掘,“剪纸”“泥塑”等传统民间技艺得到恢复。在深入普查基础上,积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对申报成功的项目,进行归类建档,设立资料库。通过整理资料、收录相关作品、采访民间艺人等方式,对非遗影像进行抢救性保护。此外,通过召开座谈会、制作展牌标语、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浓郁氛围。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派面塑。

濉溪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2006年成立了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2011年8月,淮北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濉溪县民间泥塑传承基地挂牌。2018年1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为濉溪县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通过组建淮北大鼓演唱团,召开创作研讨会,非遗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拜师学艺等,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李红艳是淮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曹廷虎的“开门弟子”,也是第一个得益于非遗人才培养的传承人。通过传承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具韵味的淮北大鼓女派唱腔,被公布为淮北首批非遗项目淮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在第六、第七、第八届安徽曲艺节上,她创作和表演的淮北大鼓《老来难》《十二生肖没有猫》《女书记钓鱼》,分别获创作三等奖和两个表演二等奖;在全省第二届鼓书曲艺大赛中,她表演的淮北大鼓《贾宝玉探病》获一等奖。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李氏膏药传承人——濉溪县书法家、主治医师李厚宽。

目前,作为皖北地区唯一一个“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濉溪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项,代表性传承人32人。其中,省级非遗名录9项、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非遗名录15项、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非遗名录41项。全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项,代表性传承人32人。其中,省级非遗名录9项、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非遗名录15项、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非遗名录41项。

让非遗深入人心

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该县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展示活动,突出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濉溪县五沟镇罗派唢呐罗大山一家。摄影 范胜明

濉溪县每年利用春节、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庆日,通过各种形式的非遗展演,让非遗深入群众,走上舞台,唱响生活,不断提高影响力,延续生命力。濉溪县编排公演的大型古装泗州戏《柳江口》,社会反响积极热烈。举办三届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让社会群众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该县临涣镇举办的“踩街”迎新春活动,非遗展演精彩纷呈,多次被央视报道。2015至2016年,濉溪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鼓书曲艺大赛、全省首届唢呐大赛等省内外影响较大的活动。在全省鼓书大赛中,淮北大鼓《游西湖》等作品获一等奖,县文化馆被授予“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创作培训基地”。2021年,在全市非遗节目展演上,淮北大鼓、唢呐等7项省市级非遗“绝活”纷纷亮相。活动直播期间,安徽文化云、抖音等五大平台观看总人数达50万。加强对外信息宣传展示,在中国手工艺网、省政府网等平台,发表和转载非遗保护传承等信息100余篇,充分展示了濉溪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让非遗传承不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濉溪县一直秉着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的工作原则,加强艺术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淮北泥塑。

流传在濉溪的非遗类别繁多,每种艺术形式都有不少代表作品,一些作品在全国、全省展演展示活动中频频获奖。泗州戏《拾棉花》在全省首届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目展演中被评为十大特色节目;淮北大鼓《包公拒礼》《悔恨》分别在全省第二、第三届曲艺节中获二等奖;淮北大鼓《众志成城战疫情》被省文联微信公众号选用,获得市优秀抗疫作品;淮北花鼓戏微电影《村里村外》获全省工会微电影优秀作品奖。现代泗州戏《新王婆骂鸡》获2020年安徽省剧本孵化小戏类项目、安徽省群星奖等殊荣。今年6月,淮北大鼓《回家》被安徽省曲艺家协会推荐,参加第十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并获优秀节目奖。濉溪县东风梆子剧团荣获全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团”“百佳院团”,该团创作演出的淮北梆子戏《沃土藏金》荣获“十大名剧”;四铺镇青年花鼓剧团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文艺院团先进集体”殊荣。中国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贺馥女士创作的刻绫画《心连心》获全国工艺美术大赛特别金奖、《隋炀帝巡幸柳孜12米长卷》获安徽省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

让濉溪非遗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勃勃生机

千年古茶镇 民俗新临涣。 王同同 摄影

濉溪县是皖北地区的唢呐大县,临涣唢呐、夏派唢呐均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有唢呐艺术团体200多个,民间唢呐艺人4000余人。多年来,濉溪县在继承和弘扬唢呐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积极打造传统文化品牌,为唢呐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先后举办全县及周边地区唢呐大赛10余次,唢呐系列活动500余场次。每年春节期间,全县举办大型唢呐一条街活动达10余场,每次参加人员近500人。在全省首届唢呐大赛上,濉溪县获得唢呐独奏、唢呐合奏的2个金奖,县民乐团获“安徽唢呐十大名班”。2014年以来,唢呐已成为濉溪县每年民生工程“送戏进万村”的必演节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今,全县唢呐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活跃在农村大地上,形成了“人人爱听唢呐”的社会风尚,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得到拓宽,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保护成效日益凸显,保护能力得到提升,其显著成果前所未有。2017年,濉溪县被授予“安徽曲艺之乡”殊荣。2018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濉溪县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被省政府通报表扬。2019年,临涣茶饮习俗、淮北大鼓等3项省级非遗项目参加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其中,“临涣茶饮习俗”榜上有名。

濉溪县文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中峰表示,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濉溪为了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所做的大量具有创新与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工作,让非遗在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渐动起来、活起来,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