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节身心状态才是治疗的关键 ——《迷走神经的自我检测与治疗》│ 书海遨游 No.19057

 每日糊图 2021-08-30

书海遨游No.19057

调节身心状态才是治疗的关键

——《迷走神经的自我检测与治疗》

推荐程度:***

(如果对这个领域不太了解,强烈建议可以看看拓展下视野)

原书阅读:351分钟

本文字数:2,573

本文阅读:8分钟

这本书蛮有意思的。最核心的内容是作者在推广自创的两套动作,“基本动作”和“火蜥蜴运动”。如果只是列一个操作框架的话,其实2页就结束了。动作本身并不复杂,但架不住有效,于是用了20页去介绍。其实我觉得也不错。

而有意思的在于,更是花了200页的篇幅去佐证其理论基础,市面上有很多书都是在这么充水,不是论证,更不是研究的过程思路,而是找一些相关理论去“佐证”,从结果找证据。可是恰恰是这本的200页,却又是有很多干货,可以拓展不少知识面。

如果你对迷走神经还不太了解,或者有兴趣的话,也许这本书的前200页是一个不错的启蒙。当然还有最后的20页附送了两个很有用的工具。这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打开方式。

还是回到书的内容本身,之所以觉得可以拓展不少知识面,是因为作者的身份决定的。他既是一位鲁尔夫治疗师,又是一位颅荐骨治疗师,又在2001年开始受了多重迷走神经理论很大的启发和影响,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将自己对于这三者的理解以及对身体治疗的经验汇总了形成这本书,所以你可以同时在这三个方面去拓展思路和视野。

往往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这三个知识系统都是陌生的或者是冷门的,却不知在全世界都有成千上万的治疗师在用这些方法治愈了无数患者的身体病症。在这里根据作者的介绍及一些百科的知识稍微介绍下这三个知识系统:

鲁尔夫治疗

(Rolfing):

艾达·鲁尔夫(Ida Rolf,1896.5.19~1979.3.19)发明的一套深层组织的按摩治疗法,又叫结构整合法(Structural Integration)。是以内在意图为出发点,另外和费登奎斯工作法一样,也非常注重地心引力的场域。她和费登奎斯也是好朋友,更是同一时代的两位大师,所以两个的疗法有共通之处也是正常,甚至可以看成这才是关键的核心理念。

颅荐骨治疗

(CST, Craniosacral Therapy)

威廉·萨瑟兰(William Sutherland,1873~1954)发明,其基本假设是颅骨之所以可以移动是为了让脑脊髓液流通,于是开始征集各种颅骨移动的技巧。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三种方式进行治疗的手法(也是现在的三个分支):

1、伸展头骨及脊椎中的软组织膜,释放薄膜中的压力

2、调整两块相邻颅骨在颅缝(两三块颅骨连接处)中的位置,改善个别颅骨之间移动受限

3、极为轻巧的手法触摸患者头部,并专注留意患者颅骨的细微移动,增加脑脊髓液的流动

多重迷走神经理论

(The Poly-Vagal Theory)

史蒂芬·波及斯(Stephan Porges,1945~)于1995年发明,其重心是自律神经系统、情绪、行为三者之间的关联,乃至于提出神经觉(Neuroception),用来描述神经回路辨别所处环境是安全、有威胁或危险的方式。我们通常的第六感就是神经觉的作用。

而迷走神经则是,“第十对颅神经游走全身,从脑干进入胸部和腹部,控制许多内脏器官。它支配喉部的肌肉(包括咽头与喉头),也支配呼吸器官(肺脏)、循环器官(心脏)、消化器官(胃部、肝脏、胰脏、十二指肠、小肠、升结肠、横结肠)、排泄器官(肾脏)。因为这对神经极长,又有许多分支,因此被命名为’迷走神经’。”历史要追溯到公元162年~165年由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首先提出。

很喜欢作者引用的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你能观察到什么,取决于你所使用的理论。该理论决定你将会观察到什么。”所以作者就是基于这些理论去探讨他心中的各种身心问题。

甚至还定义了一个“九头蛇症状”(见附录),貌似所有现在人会碰到的一些日常身心小问题都被囊括在内,甚至一些比较严重的病症也有。关键是在于作者发明的这两套动作都可以治愈或者至少缓解这些症状。也举了不少例子。

而针对这些症状,作者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多重迷走神经理论,特别是腹侧。“只有哺乳类动物有迷走神经腹侧分支。只有感觉到周遭环境安全,监测身体肌肉运动知觉神经的回馈也显示安全,才会启动腹侧迷走神经。”

甚至作者还下了一个判断,“所谓心理问题几乎全都与自律神经系统缺乏韧性与弹性有关。”也以此特别强调了自律神经系统的三条回路,特别是由腹侧迷走神经参与的另两个混合状态:

1、迷走神经腹侧分支(放松和社会性参与的正面状态)

2、脊髓交感神经链(战或逃反应)

3、迷走神经背侧分支(运作减缓、停止和抑郁行为)

4、'无恐惧的动员’的混合状态,即支援良性竞争或体育竞赛。(腹侧迷走+脊髓交感)

5、'无恐惧的瘫痪’的混合状态,即支援亲密的情感与行为。(腹侧迷走+背侧迷走)

然后腹侧迷走神经启动状态冠上了一个名称,“社会性参与”。“使用那些技法改善神经功能,就能改善沟通能力,他们因此可以展现更全面的社交行为。”

其实我的态度是不会因为看了作者这些说辞就盲信,毕竟这些都不是严谨的论证,当然也不会马上下判断拒绝。动作本身并不复杂,做做看就是了。切身的体验是不会骗人的。

我的体会是的确有些效果,或者在状态上的确有所改变,值得去探索尝试下。或许可以用在将来的教学和咨询过程中。

而且有一个关键观点是和作者达成高度一致的,即治疗创伤后压力应该将中心放在事后患者身心状态上的停滞,而非创伤本身。调节身心状态才是治疗的关键。

2019-11-5 

斯坦利·罗森博格

stanley rosenberg

附录一:颅神经排列

第一对:嗅神经

第二对:视神经

第三对:动眼神经

第四对:滑车神经

第五对:三叉神经

第六对:外展神经

第七对:颜面神经

第八对:位听神经

第九对:舌咽神经

第十对:新/老迷走神经

第十一对:脊髓副神经

第十二队:舌下神经 

附录二:九头蛇症状

  • 慢性生理压力

    • 肌肉紧绷僵硬

    • 肩颈肌肉酸痛

    • 偏头痛

    • 背痛

    • 紧咬牙关

    • 夜晚磨牙

    • 眼睛或颜面肌肉紧绷

    • 手脚冰冷

    • 无来由的冒冷汗

    • 身体出力后出现紧绷感

    • 关节炎

    • 神经紧张

    • 头晕目眩

    • 喉部有异物感

  • 情绪问题

    • 暴躁易怒

    • 情绪低落

    • 感到绝望

    • 无精打采

    • 容易哭泣

    • 一般性焦虑

    • 郁闷感

    • 长期忧郁

    • 无端恐惧

    • 做噩梦

    • 心神不宁

    • 难以入眠

    • 过于烦恼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健忘

    • 感到挫折

    • 过度幻想及做白日梦

  • 心脏和肺脏问题

    • 胸痛

    • 气喘

    • 换气过度

    • 呼吸困难

    • 心律不整

    • 高血压

  • 内脏器官功能失调

    • 消化不良

    • 便秘

    • 肠燥症

    • 腹泻

    • 胃部问题

    • 胃酸过多、胃溃疡、胃灼热

    • 没有食欲

    • 暴饮暴食

  • 免疫系统问题

    • 经常罹患流感

    • 轻度感染

    • 过敏

  • 行为问题

    • 经常发生意外或受伤

    • 喝酒或抽烟频率增加

    • 过度使用处方药或成药

    • 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亚斯伯格症候群

  • 人际关系

    • 过于多疑、不合理的猜忌

    • 很难与他人取得共识

    • 对性行为兴趣缺乏

  • 心理问题

    • 过度烦恼

    • 很难集中注意力

    • 很难记住事情

    • 很难做决定

  • 其他问题

    • 生理期时剧烈疼痛

    • 皮肤问题 

附录三:书中涉及的技术

1、测试咽喉分支功能

2、横膈膜裂孔疝气的治疗

3、横膈膜的呼吸

4、斜方肌挤压测试

5、神经筋膜放松技法

6、偏头痛的按摩

7、解决僵硬头部的胸锁乳突肌运动

8、斜方肌的扭转运动

9、自然拉皮的运动

10、基本动作

11、火蜥蜴运动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