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小分享|节拍器哪来的?它到底能干嘛?

 靠谱Ukulele 2021-08-30

本文大概

4174

预计阅读需

11

分钟


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拿到一个谱,歌曲自己很熟,但是对着谱一个一个音弹出来的时候发现,每个音之间的关系好像很陌生当然,可能有人会通过哼唱配合找到每个音音长,很多新手刚开始是直接抓起琴就弹,他们忽视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的东西,节奏/节拍
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很多自学的朋友都会忽视节奏/节拍没有它们,就会直接影响到曲子呈现出来的效果,没有强弱,没有缓急,就是一堆没有情绪的音符,无法感受它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就算你可以通过哼唱辅助,但仍有节奏不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个工具——节拍器!
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下节拍器是怎么来的。

复习

节奏与节拍器


首先,复习一下节奏和节拍是什么?
节奏跟节拍是并存的,在之前分享的干货分享 | 指弹谱中那些符号你看懂了多少?节拍是以一种轨迹的方式去直观展示。不同拍号里,对强拍跟弱拍都做了标注,运用到曲谱中,可以直观的通过拍号跟小节线去理解。
节奏相对节拍来说就没有那么直接,它包含了很多东西,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就是音长、强弱(是不是感觉又绕回节拍?),在管弦乐队中最直接的就是鼓点(鼓的敲击声),通过不同的力度、速度呈现,就可以让听众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是低落、紧张、还是高亢……

小故事

节拍器的由来


节拍器灵感来自哪里?它是怎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琴谱上会有一些英文标注(如果没有,随便搜一个经典曲子的五线谱看看),像是Allegro、Andante、Moderato之类的,这些词都是速度的形容词。
早期作曲家,应该都是通过直接跟演奏者沟通,不然怎么让曲子达到理想效果?当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为了更快了解如何弹奏,就有了这些形容速度的词。但,每个人的理解肯定有偏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它们更具体?更能准确?
拍器的产生最初的灵感据说来源是Galileo Galilei(伽利略,没错就是提出日心说的那位)的钟摆实验,据说是Galileo Galilei(伽利略)无意间观察到风吹吊灯时,不管晃动的多厉害,吊灯都是在一个稳定的运动状态下,就跑去研究出来了我们现知道的钟摆这个东西!



在这之后直到17世纪末,可调节的钟摆节拍器诞生了,其实中间过程很多人都在尝试却不成功,第一位成功的是来自法国的音乐家Étienne Loulié。虽然他成功的做出了节拍器的雏形,但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还是很多,(如图)就像一把尺子+可调节长度的摆件(确实稍微简陋了些),“视觉系”节拍器的感觉,很费眼睛。
也蛮好奇只用过这个节拍器的演奏者要怎么一边看谱一边看这个节拍器工作……真的太难了……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调个音,打节拍真的方便太多。大众最熟悉、随处可见的机械节拍器是有一个叫Johann Nepomuk Maelzel,,抢先申请下专利并销售生产。为什么说是他抢先申请专利,因为他的节拍器是在荷兰发明家温克尔(D.N.Winkel)的基础上完成的,两人为此打了官司,虽然温克尔最后胜诉,却无法停止已经推广的Maelzel Metronome(梅尔策尔节拍器)。至于这个节拍器随后的进化过程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Maelzel

Maelzel Metronome



“metronome”(节拍器)这个词也是梅尔策尔创造出来的,这个词结合了古希腊语的“度量”(metron)和“规则”(nome)。机械节拍器的特点是内置发条,摆杆上游码可调、摆杆刻度与面板上的刻度可对照,用于调整速度,可知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Maelzel Metronome梅尔策尔节拍器最早的使用者就是贝多芬。

J·N·Maelzel & L·V·Beethoven

1817年,贝多芬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道:“我老早就想要把这些像是'快板’、'行板’、'慢板’、'急板’之类无意义的字眼丟掉了,如今梅尔策尔的节拍器终于让我们能这样做。我决定在往后的作品中,不再标示这样的速度形容词了。”(资料自网络)
这也是现在不少网站一些近代曲目没有标注的一个原因,这类形容词不是不存在,只是越来越少人使用标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直观的拍数(Beat Per Minute,简称bpm,例如:=120、=60……(另外,其实电子节拍器中还是能找到不同拍数对应的形容词的)。

辅助功能

正确对待节拍器


大致对节拍器的发明及推广了解后,该来说说它都能帮到什么忙了。
除了弥补乐谱形容词沟通的不准确,标准化学习乐器很有用外,在其他地方也是可以帮到我们的。

01

速度感,稳定节奏




是的,你没有看错,速度感,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对速度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拿日常生活的一个例子来说,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有一些人唱歌不跑调,清唱好像没什大问题,却总是跟不到奏,她们自己听不出来是抢拍了还是慢了,只是知道哪里怪怪的,这就是她们没有速度感。
再比如:开车在正常的市内行驶时(通畅的情况下),速度大部分可达时速60左右,这就很像=60(60bpm),速度适中;但是上了高速就需要提高车速,维持在时速不超过110,就像=110(110bpm)速度就比较快,不管是快是慢,在行驶过程中非必要情况都是保持稳定的状态。
这两个例子看起来差十万八千里,毫不下干,但都跟速度有关,前者虽然看不到数值,但能感受到变化;后者则有标准且直观。其实仪表盘(时速)与节拍器()的作用很相似,都有标准值,数值越大速度越快,这也是节拍器最基本的功能。
所以,其实唱歌也好,学乐器也罢,速度的控制很重要。

如何稳定、改善节奏?
拿出节拍器先设定一个不是很快的数值,通过节拍器发出的声音,“哒|哒|哒|哒|……”跟着去打拍子,去默数。当适应了一定速度之后再提速,过程中配合爬格子练习会更好,反复循环不出错,可以持续很久时,速度感慢慢就会越来越稳定。再之后的器乐练习或者唱歌练习就可以更好的避免:易快,难慢;越弹越快、越弹越乱等情况。






02

提升练习质量




节拍器让练习质量更高,是有前提的:刚接触节拍器,眼睛会不自觉的盯着看,虽然注意力都在节拍器上,但过度使用眼睛会疲劳,一定要注意节拍器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听!
这部分针对小朋友要另外说,节拍器发出的声音对他们来说不是很舒服(大人也会觉得是噪音),甚至有一部分小朋友可能会因为烦躁更坐不住。所以,如果年纪很小的小朋友,就建议找一些他们喜欢的节奏有关的游戏一起(节拍器辅助),这样他们既不容易对节拍器产生依赖,也能很好的在游戏过程中找到乐趣(简单的游戏类似拍手、敲鼓之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手脑、身体的协调性)。

如何提升练习质量?
当长时间练习同一首曲子,不使用节拍器的情况下,可能会弹着弹着就乱了,时快时慢,没有办法靠自己更好的调整状态。这时候适当的配合节拍器去使用,就是必要的。节拍器发出的声音,能让我们更准确的抓住每个音需要弹奏的位置,把每个音弹奏的时间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既便不使用节拍器辅助弹奏,也都可以流畅准确的去完成。

03

基础练习,最佳搭档




节拍器并不是一直伴随使用的,通常比较建议作为基础练习辅助工具,又或者在刚练习新曲子对节奏把握不准的情况下拿出来做一个参考。很多人在一开始使用节拍器的时候会陷入一个糟糕的状态,跟不上、手忙脚乱、还影响识谱,觉得节拍器使其分心没有办法专注弹奏,等等……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刚开始使用节拍器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不过整体节奏相对比较准,跟不上的地方通常就是一些不熟的段落(是当时老师讲的哦)。不喜欢节拍器,自我感觉良好,但其实弹奏出的曲子并不好听,只有我们自己弹的时候不自知(初阶时),无法自查,需要通过别人提醒才会发现问题。

试着不要对节拍器有排斥心理。
不要太担心这些不适,都是一个必经的磨合阶段,有的人很快适应,可能是天生感官要更灵敏,有些人适应期磕磕绊绊,只是还没有用对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要先调整好心态,不要着急、尽量避免焦躁。从基础旋律、四分音符、速度设置=60(60bpm)左右开始,一个音一拍跟着节拍器一点一点来,试着接受它,跟它交朋友。
当自身各方面都达到稳定状态,其实节拍器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作用了,在不断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已经把一些东西记在骨子里。节拍器帮助我们在初期“机械且标准“的完成练习,但熟练之后我们如何去弹奏就看个人发挥了。你看过哪个演奏者是在表演的时候还带着节拍器的

04

总结




对节拍器的使用其实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很支持,有人认为节拍器会影响弹奏发挥,不应该死板的跟着节拍器。现实告诉我们的是,节拍器之所以能存在几百年没有被取代说明它确实有存在的必要。
它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构成音乐的必要条件。同样一首歌,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它呈现出来的理想效果,文字的描述在一定范围内都可用,存在个体理解差异,不够明确的问题。拍数(bpm)可以替代那些形容词,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同一把尺子,让彼此的沟通更有效率。


样样都说要从小抓,训练耳朵培养良好的听觉是关键,辅助工具不能小看。针对儿童凡事要积极引导,成人其实也一样,好的练琴习惯,敏感度提升是不分年龄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