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书评这种事儿以前也干过,多是在豆瓣或者论坛上,乘着挑灯夜读后的快感,热血沸腾,拉拉杂杂撒下点感性文字,用语之尖刻,构思之迷乱,事后读来甚觉惭愧。唯独,这一次,替“网红”写书评,头一遭,竟有点不知从何入手。这个“网红”,就是本书作者谭伯牛先生。 中国人情世故的至高哲学。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便是“李泰国舰队事件”: 为助剿太平军,恭亲王奕䜣奏请通过海关总税务司,以六十五万白银的价格购买七艘英国军舰,组建海军,并委托英国人李泰国全权负责此事。 不料,双方在购买款项、海军人事布局等诸多方面相继产生龌龊,加之彼时,天京之战已进入最后阶段,大功将成,洋人带着军舰驶入长江,直接触动了湘军诸将的利益。 这分明是典型的上峰决策失误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事件,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接到上峰“妥善咨商”的通报后,“沉稳中年”曾国藩顺势而为,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口吻,谴责英夷的蓄意毁约, 表示船既然已经买了,不就是几个钱吗?想我泱泱大国, “视之直轻如秋毫,了不介意”。 而“热血中年”曾国荃,则直接上书海关总署,一通牢骚后,又替Boss越俎代庖,建议让这堆破铜烂铁(军舰)开到东海去追剿海盗。 好嘛,明摆着这是挖坟贴,生生把总署诸公的决策失误又一次揭开曝光,让上峰尴尬不说,还把自家抢功心切的“小九九”给暴露了出来。 久历官场曾国藩,为此写信痛斥老兄弟, “凡心中本为此事,而疏中故托言彼事以耸听者,此道光末年督抚之陋习,欺蒙宣宗。逮文宗朝已不可能欺,今则更不宜欺亦。” 总而言之一句话, 对于有些领导,说话要有技巧,击中他的七寸,虚与委蛇; 对于另一些领导,则最好有话直说。可谓吃透了人的本性。 谭伯牛先生在详细拆解了此一段公案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初心后,将笔墨着重落在二曾的书信沟通上, 一面是作为长兄的恨铁不成钢与循循善诱,一面是小弟的冥顽不化与呆板可笑,一招一式,一来一回,整个儿一出“曾老九升职记”。 谭先生形容曾国藩为“老干部”,可谓一针见血。 非阅人无数的老干部、老司机,不能仅凭字里行间便参透他人的内心世界,其间心思的精巧、待人的厚黑,可堪登峰造极。 之所以花费笔墨来拆解,其意在于管中窥豹,让各位对《战天京》一书的风格有个认识。 此书名虽“战天京”,却没有大场面的“生死对决”,更多的是在“人心”这么一块方寸地“亦战亦磨”。 全书的基础构架在于,依托征剿太平天国这一段史实,还原出晚清政治风云的真实面目。 那么如何“依托”呢? 仅仅凭后人所著《清史稿》这样的丹青正史,显然是不够的。 谭伯牛先生另辟蹊径,深入文山牍海,抓取出天京之战前后,湘军群英的书信、奏折、笔记甚至日记簿子等一手史料,通过比对、分析、推论,梳理出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这便有了书封处一行小字:晚清军政传信录。 说来也奇,名虽“传信录”,也没有如老学究一般的字字见真章, 谭先生秉持了其言谈说话的风格,立意见智见独,落笔有趣有料,偶尔插科打诨,习惯见缝插针。 诸多干货,不胜枚举。这里仅举两例: 曾国荃素以“曾九呆子”在同僚中落下笑柄,何为“呆”? 谭先生解释为“犟”,并非不明事理,实因欲望太盛,无法自抑,故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说得直接点,就是“混不吝”。 作战以“呆兵”(一招一式,按部就班);交流以“呆话”(左宗棠曾与其总结前半生功业,九爷以'浑金如土、杀人如麻’ 八字以概,实则豪迈有余,气度堪忧); 发个贴写个报告,更是“呆文连篇”。 作为长兄兼上级的曾国藩且气且乐,不得不四处为弟打圆场。 譬如曾国荃补授巡抚后,按规则可以“单衔奏事”,他兴致起处,撸起袖子,刷刷点点,事无巨细,呈上千字文。 这在“老司机”曾国藩眼里,纯属情商不够的典型,忙替兄弟准备了一堂“奏折公文写作入门课”: “应奏之事暂不必忙。左季帅(左宗棠)奉专衔奏事之旨,阙后三个月始行拜疏。雪琴(彭玉麟)得巡抚及侍郎后,除疏辞、复奏二次后,至今未另奏事。” 如果说九爷本人是反面典型,那么左、彭二位就是曾国藩眼中的圭臬, 诸如部队调防、剿灭残余、赈济民众此类名目繁多的琐事,属于地方事务的,就不要劳烦圣听了。 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点到即可,古今公文写作一理也。 “弟非有要紧事件,不必专衔另奏,寻常报仗,仍由余办可也。” 在曾国藩看来,兄弟的官场历练还大大的不够,以后还是都交给我这个做大哥的来消化吧。 后攻克金陵,曾国藩唯恐兄弟又犯毛病,第一时间发Email,扔给他一个公文模板, “金陵如果克复,当会同彭、杨(杨岳斌)二人前衔”,“其详细情形仍由官文、曾国藩会奏”, 为什么?这是官场规则,彭玉麟、杨岳斌是水军统帅,曾国荃是陆军负责人,报功的时候,总得照顾照顾同僚的感受吧? 另,官文是满人,由他领衔上奏,可以在无形中把朝廷对汉人掌握兵权的担忧瓦解到冰点以下。 最后又说: “洪秀全之下落、钱银之多寡,不可不说大概,此外介宜略”。 这几乎是“曾氏公文写作课”的精髓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多说,哪些少说,哪些干脆不说,条条款款,一目了然。由此可见曾老师的良苦用心。 通过“公文写作”这么一件寻常事,带出为官、做人之道,谭伯牛先生可谓说文解字之极致也!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曾国藩的相关书籍充斥在各大书店的显眼位置,甚至在机场电视屏里播放的也是某位先生大谈“曾文正公的人生成功学”。 在全社会都渴望功成名就的欲望驱使下,曾国藩成了无往而不利的“男神”。 显然,我怀疑自己见到了一个假的曾国藩。 那真的曾国藩又在何处? 谭伯牛先生或许能给我们指出一条道路。 他就像一个虔诚的普罗米修斯,为求火种,不惜回溯到故纸堆里,精挑细选,充分考证,截取各个片段瞬间,将晚清大变局下的各种嘴脸,剖析得鞭辟入里。 曾国藩,终于从神坛回到人间,成为湘军弟兄里鲜活的一个角色, 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因素,离不开其他人的陪衬, 譬如左宗棠、譬如李鸿章、譬如曾国荃、譬如郭嵩焘…… 在谭先生笔下,每个角色都摆脱了历史给予的规定动作,换了多种姿势,以期将最完整的肖像展示出来。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 忠于职守却浑噩猛愣的曾九爷, 才具过人却心胸狭隘的左宗棠, 远见卓识却贪图名望的李鸿章, 就连被正史所鄙视的“失败者”肃顺,也有其正直清廉而识大体的一面。 而这些,正是时下喧闹的历史玄幻宫斗戏说中,见不到的感动。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