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明之源:为什么都说“中”

 渐华 2021-08-30

“中”的表述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1987年在河南濮阳考古发掘出6400多年前的墓葬中就发现了古人测“中”的证据,在这座墓葬遗骸周围,用蚌壳摆着虎和龙的造型,象征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天文星座,下面同时摆放着一个图案,象征着北斗、周髀,北斗是天的中心,周髀是古人使用的祖槷、槷表,用以“测中”,后称圭表,也正因如此,有人据此推断墓主人应该是古代的一位“酋长”,或天文学家。

华夏文明之源:为什么都说“中”

自古以来,“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季节之中”即冬春、夏秋交接之际,有“方向之中”即四方、四象的中央之位,有“五行之中”即中土黄之位,有政治统治的“帝王之中”即中央黄帝、舜帝执中之位,有古代中国版图概念中的“九州之中”即中(豫)州之位,“中”可谓是“天地人和合”之“中”,是天地人上下对应、互通之“中”。

唐兰先生在《殷墟文字记》的记载,“中”最初的意思是指氏族社会中的徽帜,一个氏族在商议大事的时候,酋长或贵族将徽帜置于旷地,群众看到后都聚拢过来,徽帜所树立的地方,就是中央,后来其含义扩展为一切之中。

甲骨文中已有“中”字,与之相应也出现了东、南、西、北的“四方”、“四土”概念,而四方之中就是今天的中原地区,嵩山周围。

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因营建洛邑选址而寻找“地中”。周公测定地中的方法史有记载。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注释中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同影,下同),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

周公经过几年的时间探索,发现地中很可能在距离洛阳不远的阳城附近,于是他在登封古阳城之地修筑了土制的测景台,又称土圭。周公土圭测景的科学原理非常明了,就是利用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照射土圭投在地上影子的长短来找出季节的变化和地中的位置。

据说他测地中的具体方法是立一个八尺高的“日表”,以一个一尺五寸长的“圭”来度量日影,在夏至日的中午,表的日影正好等于圭长,即如果日影正好是一尺五寸,则立表处即为“地中”,这种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叫做“土圭测景”。《周礼》载郑玄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

华夏文明之源:为什么都说“中”

《宋书》载:“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矣。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

天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则日春秋冬夏,昏明昼夜,去阳城皆等,无盈缩矣。故知从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周公通过土圭这个简单却有效的科学工具,据地表、测土深、正日影,把一年中每天测量的天地之中太阳照射土圭而落在地上的影长数据都一一记录下来,依此求出了“地中”的位置,即土圭所在地——阳城,今天的郑州登封告成县。

华夏文明之源:为什么都说“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