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293):戍守边陲——释“戍”

 秋琰 2021-08-31

朱英贵

一、“戍”字小引

这一篇“戍守边陲”的“戍”字跟上一篇“南征北伐”的“伐”字都是由“戈”与“人”两个部件构成的字,但“戍”字的字义与“伐”字迥然有别。“戍”是“人持戈”的意思,而不是像“伐”那样表示“以戈杀人”的意思。这使我们联想到,“戒”字也是“人持戈”(双手持戈)的意思,与“戍”的字义相近,不错,“戍”与“戒”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兵士持戈警备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在于:“戒”重在警戒,可用于对任何人的警戒;而“戍”重在防备,多用于驻守边防,防备外敌入侵。下面我们来讨论“戍”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二、“戍”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片

 “戍”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戍”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人”从“戈”,“人”位于左下部,“戈”位于右上部,象人扛着长枪执戈守卫之状。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只是“戈”的形体逐渐朝着现代字形演化。说文小篆在金文形体基础上进一步线条化与规范化,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即为现代隶书与楷书的“戍”字。

“戍”字的造字本义是指武装守卫,防守,保卫。《说文解字》卷十二戈部:“戍,守邊也。从人持戈。”由于“戍”字的小篆形体没有发生讹变,跟甲骨文、金文差别不大,故许慎的解义(守边也)与解形(从人持戈)完全正确。

图片

三、“戍”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戍”的本义为动词义守边,防守。例如:“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毛传:“戍,守也。”再如:“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又如:“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又如:“底事征西将,年年戍洛阳。”(前蜀·韦庄《重围中逢萧校书》诗)

“戍”字由守边、防守的动词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相关的名词性引申义:

其一指守边之事。例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小雅·采薇》)朱熹集传:“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再如:“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其二指守边的士兵。例如:“魏舒合诸侯之大夫城,城三旬而毕,乃归诸侯之戍。”(《左传·定公元年》)再如:“据城部署,遣人招东西诸戍,翕然皆应之。”(《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五年》)

其三指边防驻军的城堡、营垒。例如:“其谢尚、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晋书·庾翼传》)再如:“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宋·苏轼《雪后至临平》诗)又如:“筑长城……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明·陆深《春雨堂随笔》)

其四用为唐代军事区划名。例如:“凡天下军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镇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宋·王溥《唐会要·州县分望道》)

根据上述对“戍”字字义演变的分析,“戍”字的字义引申情形大致为:

图片

四、含有“戍”字文化含义的相关词语

“戍”字一直保持其防守、守卫的意义,然而汉语中没有含有“戍”字的成语,它在相关词语中的含义大致有两类:

其一是表示防守保卫之义,例如:戍守,戍边,戍卒,戍角,戍鼓,驻戍,谪戍,卫戍,戍士……

其二是指称防守保卫者,例如:戍屋(戍卒屋舍);戍妇(戍卒的妻子);戍歌(戍卒唱的歌)……

而“戍”字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古代的戍边诗文之中,诸如: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唐·李白《古风·六》)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唐·李白《古风·十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唐·杜牧《阿房宫赋》)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唐·白居易《杂曲歌辞·闺怨词》)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唐·张九龄《折杨柳》)

“戍楼人已冷,目断望征衣。”(宋·范仲淹《和李光化秋咏四首·晚》)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宋·陆游《关山月》)

“暮色渐起,戍角悲鸣。”(宋·姜夔《扬州慢》序)

“漠漠愁云海戍迷,十年何事望京师。”(宋·文天祥《题苏武忠节图·其三》)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291):戒备森严——释“戒”

      汉字探微(292):南征北伐——释“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