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和深圳大学何传新课题组--受葱启发的石墨烯支架使高倍率锂金属电池成为可能

 石墨烯研究 2021-08-31

基于石墨烯的一维宏观组件(GBOMAs)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致力于取得巨大进展。然而,它们的应用仍仅限于功能较少的电子产品,而且其优越的潜力仍然稀缺。在此,受天然葱结构的启发,引入了一种新颖的策略,通过石墨烯的中尺度葱状包裹来有效提高电池性能。获得的RGO/Ag-Li负极在碳酸盐电解质中1 mA cm-2下表现出约11.3 mV的超低过电势,持续1800小时,这优于大多数以前的报道。此外,该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各种正极纳米材料的高质量负载,由此产生的RGO/LiFePO4正极表现出显着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所带来的优势,这项工作为探索和拓宽GBOMAs作为支架在制造全锂电池方面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Figure 1. GBOMAs的葱状结构示意图。(a) 两段葱茎的光学照片。(b) 基于GBOMAs的锂电池支架中电荷转移的示意图。

Figure 2. 观察锂浸润前后RGO基纤维的形态变化。(aRGO纤维中熔融锂渗透实验的示意图。(b-d) 瞬态熔融锂吸收后所得复合纤维的SEM图像。(e)锂渗透前后RGO基纤维的表面形貌。(f) 所得RGO-Li复合纤维表面的放大SEM图像。

Figure 3. (a) 基于RGOMRs锂填充过程的示意图。(b-d) RGO-1000RGO/Li MRsSEM图像。

Figure 4. (a) 0.5 mA cm-2下初始锂沉积期间的电压分布。(b,c) 在锂渗透之前和之后获得的RGO/AgRGO/Ag-Li MRsSEM图像和XRD图案。(d) 分别具有纯锂箔和RGO/Ag-Li电极的对称电池的恒电流放电-充电循环。(e) 纯锂箔和RGO/Ag-Li电极在5 mA cm-2 1 mAh cm-2下经过50次电镀/剥离循环后的表面形貌。

Figure 5. RGO/LiFePO4 MRs 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u-Hong Yu和深圳大学Chuanxin He课题组,发表在Nano Lett.https://dx./10.1021/acs.nanolett.0c04033)上。原文:Scallion-Inspired Graphene Scaffold Enabled High Rate Lithium Metal Battery

俞书宏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安徽
邮编230026
电话:86-551-63603040
传真:86-551-63603040
电邮:
shyu@ustc.edu.cn

俞书宏,安徽合肥庐江县人,1967年8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长江特聘教授(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中央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201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学术带头人(2016-)、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5-)。
 

      1988年7月获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5月获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98年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获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任洪堡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责任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ISHA)国际理事会秘书长和理事会执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和第十四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第三十届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实验装置用户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纳米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担任国际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4-),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Matter (2019-), Nano Letters (2020-), Trends in Chemistry (2019-),  Chemical Science (2010-2018), Materials Horizons (2013-),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9-),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19-), Nano Research (2010-),  Scientific Report (2015-), ChemNanoMat (2014-), CrystEngComm (2010-), Part. Part. Syst. Charact. (2013-), Nano Convergence (2016-),ChemPlusChem (2015-), Crystals (2015-), Nano-Structures & Nano-Objects (2014-), Science Bulletin (2014-, Associate Editor)、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4-)、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3-)、C-Journal of Carbon Research (2016-)等国际顾问编委、执行编委或编委,担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无机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化学通报》等期刊编委等,担任国际期刊Langmuir资深编辑 (2017-),Science China Materials副编辑 (2018-),EnergyChem副编辑 (2019-),CrystEngComm副主编 (2011-2013),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副编辑 (2010-),曾担任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ChemCatChem, CrystEngComm, J. Mater. Chem. C. 等专刊的客座编辑。
     

     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和维度及取向生长的调控规律、仿生多尺度复杂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在面向应用的重要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的制备与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设计及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2010年、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Science Adv., Nature Commun., Chem. Rev.,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上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430余篇,影响因子IF>10的SCI论文150篇, 其中 Science 1篇, 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Nature Commun. 3篇、Chem. Rev. 1篇、Acc. Chem. Res. 4篇、Chem. Soc. Rev. 5篇、Angew. Chem. Int. Ed. 31篇、J. Am. Chem. Soc. 17篇、Adv. Mater. 26篇, Adv. Funct. Mater. 26篇, ACS Nano 19篇, Chem. Mater. 19篇, Small 33篇, Chem. Commun. 16篇等。受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dv. Mater., Nat. Sci. Rev., Nano Today, Mater. Today, Energy Enviro. Sci., Adv. Funct. Mater., Small, Top. Curr. Chem., J. Mater. Chem., MRS. Bu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综述论文、特征论文和研究消息报道等三十五篇; 受邀在美国Marcel Dekker, Inc.、John Wiley & Sons、CRC Press、Kluwer/Plenum、美国科学出版社等十 八部英文专著中各撰写一章。被SCI论文引用53319次,H因子129,2014-2017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原汤森路透, 现为Clarivate Analytic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4-2017)。有关研究工作曾被《自然》、《科学》、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自然-中国》、ChemistryWorld、PhyOrg、NPG Asia Mater.、MaterialsView、ChemistryView等选为研究亮点或报道50余次。近十年间有四十篇论文被评为ESI Highly Cited Papers, 有50篇论文被Chem. Rev., Chem. Soc. Rev., JACS, Angew. Chem. Int.-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选为封面论文、插页画论文或热点论文等。


     培养了67名博士生、29名硕士生和10名博士后。其中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8人获得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得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5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0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13名获得香港求是基金会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人获得环贸通优秀博士生奖学金,13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GE基金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获得三星奖学金,8人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7人获得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5人获得安徽省优秀硕士论文,2人荣获首届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人获得安徽省“挑战杯”特等奖等。
 

    获得奖励和荣誉包括: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获奖人)、2014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一获奖人)、2006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 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2014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6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7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2014年度汤森路透首届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2010年国际水热-溶剂热联合会Roy-Somiya奖章、2010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新科学家奖、2008年第四届中国化学会-德国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07年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终期评估特优奖、2007年首届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成就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终期考评优秀奖、2003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ISI 1981-1998 年引文经典奖等。曾获得2010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2011年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度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1-2013年度和2016-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0-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1-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4年度“第九届杨亚基金-教育奖、2012年度安徽省“优秀专家”等。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及其他委托项目等。

何传新

职务:副院长  

职称:教授  

分工:分管研究生、博士后及国际交流工作  

办公电话:0755-26534173   

Email:hecx@szu.edu.cn; hechuanxin2002@163.com   

一、简历  

何传新,男,198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副院长。201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201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奖,2016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功能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高性能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催化中的应用研究(锌空电池、水分解和二氧化碳转化);锂离子电池粘结剂的开发。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73篇, 其中多篇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no Energy, Small, Chemsuschem,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arb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等影响因子大于6.0的杂志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授权8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授权1项;实现专利转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近20项课题。

二、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聚合物热化学性质构建壳层具有纳米金属/碳或金属/碳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应用研究,2016.01-2019.12,项目主持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物相容性聚合物/金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2014.01-2017.12,项目主持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新型聚合物/蛋白质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2011.1-2013.12,项目主持人

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型复合纳米粒子构建信号增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2016.01-2018.12,项目主持人                                                    

5.  广东省清洁能源技术示范应用,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编号:2017A040405066,2017.01-2018.12.31,项目主持人

6.  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异质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经费:200万元,2018.01-2020.12,项目主持人

7.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新型复合纳米粒子构建肿瘤早期诊断传感器的研究,2015.01-2016.12,项目主持人                    

8.  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国家基金配套项目),新型聚合物/蛋白质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2011.1-2012.12,项目主持人                    

9.  物活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酶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2.06-2013.06,项目主持人                    

10. 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葡萄糖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深圳大学校基金,2011.02-2012.12,项目主持人                    

11. 石墨烯/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工程实验室,深圳市发改委,2012.01-2014.12,项目主要参与人                    

12. ***主要化学反应研究,国防973项目,2011.1-2013.12,项目主要参与人  

三、获奖情况

1. 2013年入选深圳大学“荔园优秀青年教师”    

2. 201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3. 2014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4. 2015年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奖    

5. 2016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