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集 -第四十四期-(厦门大学陈能汪)

 昵称37581541 2021-08-31

  失败集

第四十四期

2021/8/31

分享人介绍

图片

      陈能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博导,环境科学系主任,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流域-近海环境科学与管理研究,主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干扰下海陆界面(河流、水库、河口、海湾、滨海湿地)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组织实施长期观测计划和共享航次,运行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MMIS),建设海洋云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复杂环境智能监测、精细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为陆海统筹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图片

      首先要特别感谢陈磊老师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写点什么呢,我想了很多很多天,发现比写一篇论文还难,特别是当我领略过诸位大咖的精彩文笔与深厚积淀,我更加诚惶诚恐,“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没有成功,如何分享失败。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努力地回忆过去,却仍然无法准确总结有普适意义的“失败”经验。权当与大家随意交流我的个人科研工作经历和一些想法,不敢奢望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启发,恳请读者海涵。

图片

2021年建校一百周年的厦门大学(图为思明校区)

图片

      我一直以为,我的学习生涯是顺利的,十分感恩几位导师给予我的指引与帮助。1998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当年跨专业考研失败,在本科论文指导老师的热心推荐下到南京市栖霞镇政府参加工作。三年后,也就是2001年9月,我考取最美校园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师从张珞平教授。很幸运,我一入学就参加了洪华生教授(后来提前攻博成为我的博士生导师)主持的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开展氮循环的观测研究。2006年博士毕业,我很幸运来到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课题组做博士后,期间主要与王莉红老师合作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研究。2009年1月我回到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工作,得以继续从事感兴趣的研究。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后悔自己没有出国读博或者做博士后,因为当我回到厦门大学求职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与“海龟“在论文成果方面的差距。我曾经骄傲的是当年博士毕业时发表了SCI论文(当时同专业的国内研究生还很少发表英文文章)。后来意识到肤浅了,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在求职时显得那么重要。尽管当前强调一定要解决教育领域的”五唯“问题(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论文不是万能的,没有论文是万万不能的”。在课题组内部,我坚决要求每位博士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发表3篇以上与论文工作直接相关的英文文章。我认为,通过论文研究与写作训练,不单为求职,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术自信,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1月入职厦大,成为科研“青椒”,我觉得应该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当年积极申报青年基金,9月2日收到基金委的邮件通知时,伤心了好几天。第二年,直接申报面上项目,足够幸运,获得资助。反观第一次申请的失败,大概是对研究题目一知半解,有专家认为科学问题不明确,创新性不强,研究方案欠周全。第二次的成功,得益于在研究区有了一些自己的观测数据(研究基础),从现场观察到环境现象并提出科学假设,在写作方面也得到了诸多同事的指点(感恩)。至今我有四个面上基金的申请经验,如果这算是小小的“成功“,我想分享的是,好的基金应该强调创新性(前瞻性),要么研究方法新,要么科学问题新,最好两者都新。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训练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回看过去,其实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可以有意识地练习,主动参与到导师的项目申请过程,这样可积累写作经验(注:导师也应尽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在我主持的研究生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与进展》,要求学生每周阅读授课老师精选的文章并进行精读和总结,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领域方向,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立项依据“要求,撰写一篇完整的文献研究报告(通过查重),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认真学习过这个课程的同学,就会比较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为毕业后独立申请项目奠定基础。此外,项目申请书的文字、排版、图表、标点符号等都十分重要,当评审专家打开一份本子,看到构思巧妙、层次清晰、文笔流畅、图文精美,心情一定变好。心情好了,给你A的概率就高了。

图片

九龙江口-厦门湾共享航次调查合影

图片

     既然是交流,总要介绍一下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我从事的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流域-近海复杂环境系统。课题组取名“环境过程实验室”(EPL),自贴标签“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基础研究。聚焦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海陆界面(河流、水库、河口、海湾、湿地),重点研究营养盐与碳氧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我认为这一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持之以恒,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测积累科学数据。在重点实验室支持下,2014年起组织实施九龙江河口-厦门湾长期观测计划和共享航次。很幸运遇到志向相投的同事们,还有一群踏实肯干可爱的童鞋们,才可以持续地对这一典型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观测和机理实验,通过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推进系统水平的研究。同时,感谢导师对我的信任,让我负责运行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MMIS),这是厦门大学和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共建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依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陆界面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研平台,整合海洋、环境、生态、信息等一流学科资源,服务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致力于为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陆海统筹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流科技服务。我与同事们在响应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者“顶天立地”的要求,但是这个目标远大,道路险阻,离不开大家的指点提携与鼎力支持。

图片

海陆界面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

     最近从帖子上学到一个词Research retreat,意思是科研静修。帖子上说,很多人怀疑过自己的科研有何意义,研究到底成就了什么,归根结底又是为了什么。看到这个,感同身受,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已投身科研10年以上却还没有成功的人,体验过“深陷危机”的焦虑。我们常说,需要停一停,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学术生涯的得与失。为了满足各种考核或达成所谓的学术“功绩”,我们积极写基金,拿项目,设法将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而不愿光顾那些适合交流但分区不高的期刊。过去的几年,我发现一直在忙碌,还要参与一些行政、学科和平台建设事务,出差次数多了,开组会的次数少了,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了,野外工作少了,专门思考科学的机会也少了。我们大概都有共同的困境,如何兼顾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我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做些无关紧要的项目,写些无关紧要的论文,非常重要的论文反倒一再拖延。什么时候可以根据兴趣开展科研,享受探寻科学之奥妙,不再琐事缠身,就算成功了。

图片

2021年8月21日作者摄于福建省德化县唐寨山

图片

     莎士比亚说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你所经历的,所积淀的,都将成为你的人生财富,成为打开未来的钥匙。我们既要满足当下需求(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社会服务、职业发展),又要做出战略性的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相信,在科研道路上,不盲从,不追逐热点,确定长期目标,努力加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多一些时间总结研究中的点点滴滴,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与励志的人开展合作,多一些试错的机会,多经历一些失败,或许离成功就会近一些吧。

陈能汪 | 供稿

颜小曼 | 编辑

陈磊 | 审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