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甄嬛传》甄嬛如何笼络人心20:借甄嬛的经历添加反思,就是成长

 谢汶青396 2021-08-31

原创内容 抄袭必究

文:谢汶青

一个人犯错了,应该得到惩罚吗?

理论上是应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为什么呢?

因为有人有后台,有强大的背景,惩罚他的人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时候,就会停止惩罚,触动犯错人强大的背景会涉及到他的利益。

谁会为了别人犯的没有牵扯到自己利益的事而愿意让自己立于危害之中呢?

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失望,就会觉得社会好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公平过。

这句话是对有权定夺罪人的权力者说的。可是,受害人呢?难道受到迫害就没有办法了吗?现实点的说法就是没有办法。

如果不想失望,不想被人迫害,被人迫害了还没有办法讨要公平,那就努力再努力,争取做那个权力者。

皇帝谁都疑心,甄嬛不是个例外。

甄嬛带刘畚去见皇帝:皇上面前还不抬头吗?

站在甄嬛的角度来想,抓到刘畚真相大白天下以后,眉庄被冤枉一案就找到了背后的凶手,皇帝在证据面前不可能不处分背后的始作俑者。

这种思维是很多刚上班人的理想想法,因为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可是,真实的现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一个人想要成熟,这是必经的一步。

刘畚抬起头来:微臣刘畚给皇上请安。

皇帝:怎么是你?

甄嬛:臣妾始终不相信,沈答应会为了争宠而假孕,所以暗中命人追查刘畚。终于不负辛苦,在永州边境找到了他。茯苓已被杖杀,刘畚为沈答应安胎多时,内中究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皇帝:朕不会对你严刑逼供,只是今日你若要说半句虚言,朕会让你比死还难受。

刘畚说出真相:皇上,眉庄小主确无身孕哪。其实眉庄小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的没有身孕,臣为小主安胎之时,已明确无月事。而那些头昏呕吐等症状,乃是药物所为,并非喜脉,但臣在为眉庄小主把脉之前,已奉命不管是何脉象,均报喜脉。

皇帝:奉命?奉谁的命?

刘畚忌惮不敢说,甄嬛:她既要杀你,你还要替她隐瞒吗?

刘畚:华妃,是华妃!

甄嬛:皇上息怒。

皇帝:刘畚的话会不会有不尽不实的地方?

皇帝的这句话看着是在怀疑刘畚,其实是在怀疑甄嬛和刘畚串通。皇帝真的好多疑。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不想处置华妃。

不想处置也不能处置。一个吃软饭的男人,怎么可能为了另外一个女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呢?况且还是皇帝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皇帝在任何时候,脑子都是非常清晰的,女人再好,都不如自己手中的权利好。

再说,华妃虽然比较跋扈,可是,她有多爱皇帝,皇帝也是知道的。再加上华妃的不孕是他造成的,他多少内心是愧疚的。

即便就是最后,华妃数罪齐发,他依然不愿意赐死她。

人还是有情的,只不过理智的人情意的成分比较少而已。再说华妃犯得很多错和罪,还都是因为爱他,争宠,嫉妒。

站在皇帝的角度,华妃做的这些是对自己魅力的一种证实,又没有触碰到自己的利益,他为什么要处置呢?

甄嬛此时还没有明白:她是皇帝的挚爱,华妃难道不是吗?或者说曾经不是吗?

惩处华妃只是一件对甄嬛和眉庄有利的事情,对皇帝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有可能会得罪功臣年羹尧,对自己的江山还会造成威胁。

即便所有的证据摆在面前,就是华妃做的,皇帝也是绝对不会处置华妃的。甄嬛此时还没有搞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还在努力地摆事实。

证据一:其实沈答应当日之事疑点颇多,只是苦无证据罢了。如今细细想来,如果沈答应真是几日前来红,那么那染血的衣裤,什么时候不能扔,非要在皇上在的时候扔?

证据二:还有沈答应曾经提起,江太医给了她一张有助怀孕的方子,偏偏要的时候就没有了。若是真没有那张方子,沈答应无端提起岂非愚蠢?皇上恐怕不信,其实臣妾是见过那张方子的,当时看时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皇帝:华妃,很好。

皇帝自责:那张可以证明沈答应清白的方子,大抵是被偷了。那个叫茯苓的宫女只怕也脱不了干系,朕当日一时气愤杖毙了茯苓,若是当日细细审问,今日也不至于此。

这样的话术假如在机关单位待过的人应该都很熟悉吧!

皇帝之所以杖毙茯苓,是因为茯苓揭发眉庄假孕是往皇帝脸上狠狠扇了一个耳光。眉庄假孕作为丈夫的皇帝竟然不知道。

而茯苓你即便知道了,你也应该悄悄的告诉我,而不是当着后宫一群嫔妃,太监,宫女的面揭发出来,你让我这老脸往哪里放?

皇帝说出来只是安慰安慰甄嬛而已,假如再给皇帝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先杖毙茯苓再说。

甄嬛:这也不能怪皇上,茯苓既然敢冤枉沈答应,自然是咬死了不会反口。这也不是你的错,不是你蠢,是敌人太狡猾。

眉庄假孕事件是皇帝亲自做的处置,甄嬛今日想推翻皇帝的处置,那就是挑战皇权。在当时的时代,谁都可以错,唯独皇帝永远都是对的。

即便皇帝真错了,也没有人出来说。甄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在安慰皇帝。

不过她还是不依不饶,想要个公平的结果:只是眼下皇上预备怎么办?

皇帝:朕冤枉了眉儿,放她出来,复她的位分。

华妃是始作俑者,这件事首先应该提到如何惩罚华妃,可是,皇帝就是一句都不提。

甄嬛:只怕一时出不来...

皇帝:难道她?

甄嬛:不,眉姐姐并没有寻短见,只是忧思过度,不幸染上了时疫。

皇帝:朕只是吩咐她禁足,她也未免太想不开了。

在皇帝的眼中,他对眉庄的处罚是很轻的,眉庄“忧思过度”,想不开就是矫情,就是玻璃心。

他永远都理解不了心高气傲的眉庄从高处摔落下来,被众人践踏时的屈辱和不甘心。

这个世界上只有冷暖自知,没有感同身受。权力大的人永远不知道他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批复,是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的命运的。

甄嬛:皇上禁足降罪于眉姐姐,并不是极大的惩罚。只是宫里的人,哪个不是看着皇上的脸色行事,于是奴才们更是一味地作践。

皇帝:华妃如此愚弄朕,实不可忍。去太医院传旨,江诚江慎赐死。华妃褫夺封号,降为贵人——慢着,褫夺封号,降为嫔。

说着叫来苏培盛,苏培盛一听:皇上,褫夺封号是极大的羞辱,远甚于降位的处分哪!

苏培盛就是个人精,他跟皇帝很多年了,简直就是皇帝内脏的一个虫子,皇帝如何想,在准备发出信号的时候,他都是最先知道的。

他通过皇帝“降为贵人——慢着,褫夺封号,降为嫔”犹豫的那一小会,就感知到皇帝并不想处置华妃,只是做给甄嬛看的。

皇帝:先去咸福宫,说朕复了沈贵人的位分。封号也如旧,好好给她治病要紧。

苏培盛:是,只是华妃娘娘降位的事,如今夜已深了,若要让内务府再传旨,只怕阖宫都会惊动。

这句话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去了,还为皇帝刚才说出的处罚华妃找到了一个台阶下。一个合格的秘书就是苏培盛这样的。

皇帝:那就明日传旨,先不要走漏了风声闹起来。

“先不要走漏了风声”,此地无银三百两,此话的意思就是说赶快去给华妃传话去。

肚子的蠕虫一下子就get到了皇帝的本意。皇帝想让华妃知道这个处罚,赶快自己想办法自救,皇帝也就可以将功抵罪,把华妃在眉庄假孕事上的罪责给免去了。

苏培盛赶去咸福宫传旨。

苏培盛走后,皇帝:嬛嬛,刘畚的事不会是你有意安排的吧?

甄嬛因为震惊,眼睛都睁大了:皇上以为是臣妾指使刘畚,诬陷华妃,皇上眼中臣妾是这样的人吗?臣妾不敢,也不屑至此。臣妾若真想指使刘畚,诬陷华妃,营救惠贵人,大可早早行此举,实在不必等到今日,惠贵人性命垂危的时候了!

甄嬛知道皇帝是个多疑的人,但是,没有想到皇帝如此多疑,而且这多疑还直接是在质疑自己的人品。

因为眉庄假孕事件最初,皇帝也怀疑过甄嬛知道此事,可那次,是宫里其他嫔妃怀疑的多,而这次是皇帝自己直接怀疑的。

甄嬛有些不淡定了,眼神里满是失望的说道:皇上若真不信臣妾,想必苏公公还未走远,皇上大可收回旨意!

这句话说出来,是很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心里变化的。甄嬛已经早早从皇帝对华妃一变再变得犹豫中,觉察到了皇帝根本就不想惩罚华妃。

她此时也明了她是皇帝的枕边人,华妃也是。

皇帝:是朕多疑,朕若不信你,也不会惩处华妃了。

甄嬛声调也高了:皇上若真信臣妾,刚才就不会有此一问了。

皇帝:嬛嬛!

甄嬛缓声道:臣妾失言。

皇帝:知道就好,起来吧。

甄嬛垂着眼神:谢皇上。

皇帝在此事上面的多疑假如站在皇帝的角度一分析,你会觉得也是很合理的。因为皇帝从小生活的环境处处都是尔虞我诈。

他最后能成为一个胜利者,真说不定他也曾经使用过此招。对于一个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是个傻白甜,直接相信此事,不多疑吗?

对于一个经常使用权谋,计谋,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人,最大的惩罚不在于别人不再相信他,而在于,从此以后,他很难相信任何人。

皇帝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谁都不信,即便就是纯元在世,遇到这样的事,他也很难做到不疑心。

当然皇帝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用多疑来掩盖吃软饭。

皇帝平时的多疑,一般都会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可是,今天他却说了出来,其最大的目的应该是宁可让甄嬛认为是他多疑,也不想让甄嬛觉得他不惩罚华妃,

是因为自己的江山仰仗着华妃的哥哥年羹尧。吃软件的耻辱没有那个男人愿意公开承认的。

多疑和吃软饭做对比,当然是吃软饭耻辱性更大,尤其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的皇帝大人。

皇帝对跪在地上的甄嬛伸出手。

而甄嬛没有接住,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皇帝只能无奈地收回手。

皇帝:华妃服侍朕已久,体贴细微,素日里虽有些跋扈。可是今日之事,朕实在是失望。

这句话就是在告诉甄嬛,他是不会惩罚华妃的。

甄嬛失望至极:臣妾明白。

甄嬛从最初抓到刘畚的满心欢喜,到最后的失望之极,只是一小会的功夫,这种心理的落差增加了甄嬛的经历。

从甄嬛的聪明之术方面来说,这段不值得我去写,也不会教会大家什么,可是,我犹豫再三,还是写了,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基础。

甄嬛这次的失败经历是她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是,一个人要真的成长,反思,总结才是根本,是核心。

甄嬛的这段经历写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去反思,我只是解析后展示出来,反思还需要大家去做。

甄嬛这次的失败不在于她做错了什么,而在于她预估错了皇帝对待情感和江山的侧重点。

甄嬛对这句话还没有搞懂。不过这个经历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是必经之路。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喜欢研究婚恋,两性关系,痛恨道德说教,喜欢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问题,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