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婚礼

 新用户8249cTO6 2021-09-01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631

婚礼

原创/闫孟秋


婚礼,人生五礼之一,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1.崇敬
 
老爷子从福建来陕西参加外孙女的婚礼。耄耋老人在台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老革命,从福建说到陕西,从古田会议对我党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说到延安对全国抗战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陕西的核心就是革命圣地延安,福建的核心就是古田会议。孙女从福建嫁到陕西,不只是两个孩子个体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个有历史代表意义的地方的结合。老爷子说得很激动,主持人多次想打断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在儿子的婉劝下停止了讲话。   

我以崇敬的心情认真听完了老人的讲话。他让我看到了婚礼的另一种格局和意义,那就是,婚礼也可以是一场党史教育。同时,一个人一定要有“大我”的情怀。
 
2.着急
 
司仪诙谐地宣布:请男方家长,本次婚礼的投资方致答谢词!  

这是一个从长相都能看出来是实实在在的老实男人。皮肤黝黑,脸上皱纹沟壑一样深深浅浅,手上蚯蚓状的青筋一条一条暴突。崭新的衣服,崭新的皮鞋,但是你还是能感觉衣服穿在他身上,鞋穿在他脚上哪里有点不对劲。对,是别扭,是站在镁光灯下的别扭,是不适应司仪热情洋溢主持的别扭。他一直别扭地微笑着,表情僵硬的很,时不时轻轻挪动一下脚,我感觉他是在尽量寻找平衡感。他的脸被镁光灯照得通红,脸上有微微的汗,但他坚持着没有擦。  

也许是真的紧张,主持人连说了两次他都没有反应。站在他旁边的女人用胳膊轻轻碰了一下他,小声说,轮你发言了。主持人幽默地说,看来男方母亲是家里一把手,母亲不发话,父亲是不能开口的。嘉宾热闹地鼓掌大笑。   

他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再次挪动了几下双脚。离台子近,我能看见他手明显地哆嗦着,插了几次口袋手才取出来讲话稿。   
他紧张地看着手里的稿子,半天张不开口。司仪带动嘉宾贺客再一次鼓掌。他吭吭吃吃地开了头,再继续吭吭吃吃地念着。不知道谁给写的稿子,真长。他额头上的汗明显多了,我真的替他着急。   

孩子一定要选一个让父母能从容参加的婚礼。这是他们能做的事,也是他们应该应该做的事。
   
3.尴尬
 
台子搭在巷道。大幅婚纱照做背景墙,粉纱气球装饰四周钢管架子,大红气拱门贴了红彤彤的对联,红地毯从门口铺到台子跟前,再铺满整个台子。   

这是一场农村的婚礼。新郎新娘学成毕业在大城市工作。   

主持人穿着精致得体的礼服,口吐莲花般说着重复了无数遍的主持词。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喝交杯酒,说着掏心窝子的话。双方家长喝两个孩子敬的茶,高兴地给他们发红包,双方家长发表热情洋溢的答谢词。   
尴尬的是,台下只有四个观众。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两个十几岁的孩子。   

院子,十几桌酒席上堆满了碟盘,客人划拳行令,推杯换盏,一派热热闹闹的气氛。
 
4.理解
 
父亲紧紧执女儿的手。   

父女两个看着新郎从台子中间沿着T台向他们走来。   

新郎向父亲鞠躬,父亲将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中。   

新郎单膝跪地,向新娘献花。   

突然,新娘父亲掩面匆匆走下T台,又匆匆走向旁边的休息室。   

所有人惊诧。   

后来,新娘父亲说,想起女儿从此就进了人家的门,他崩溃了。   

后来,他女子说,我爸平时感情粗糙很,对我姊妹几个总是大呼小叫的,从来没好好说过一句话。 

起初,我为这个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觉得一个父亲应该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婚礼。可是发现,我忽略了更深刻的东西。   

母亲是过来人,经过了跟亲人别离的过程,明白嫁人是女人的必经阶段。而父亲从来没有经历过,直到女儿二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心理上比母亲更难以接受。   

不要无缘无故地指责别人。可能,他一定有他的理由。
  
5.孝顺
 
老两口从贵州一个小山村到西安参加儿子的婚礼。  

儿子专程回家用车接了老两口。尽管确实忙,他还是带父母逛了公园,进了商场,在大宾馆吃了饭。父母没有走出过大山,却用善良教育了一个上进又孝顺的儿子。   

走到哪里,他都和父母说着家乡话,媳妇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听着。   
婚礼上,儿子执意让父母坐到台子上。儿媳给父母端了茶,父母给了儿媳红包。仪式结束,他忙着给客人敬酒,他让老乡朋友专门陪着父母。   
客人轮流给父母敬酒,父母始终都是笑着摆摆手,再微微鞠躬双手合十表示感谢。老乡朋友替他帮父母和人沟通,从头到尾,父母都抿着嘴微笑着看着每个人。   

结婚第三天,儿子和媳妇把父母送回了老家。  

父母不识字,也听不懂普通话。
   
6.平静
   
大红门打开,挽着女子缓缓走向T台,她很平静。  

在T台,她和他们轻轻地拥抱在一起。  

在台上,她平静地说着祝福的话,感谢的话,嘱托的话。  

婚礼上,她送孩子两句话: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希望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人,多读书提高修为,上好班过好日子。另一句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相伴对方到天涯海角,相爱对方到天荒地老。   

她说,那些没有被暴风雨打倒的,终会破茧成蝶,获得新生。

本文编辑:杨荔佳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百家院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立秋记事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我在德令哈和海子对话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沙窝里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春天的窗外话
【大荔文学·书评·闫孟秋】荐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从古城墙边路过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站在断流的河岸
【大荔文学·散文诗·闫孟秋】月亮是黑夜的心脏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访耀州林徽因故居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龙首渠: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只不死鸟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尧头窑,有大哥味道的地方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一年里所有的心事都会在除夕打结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父亲写春联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和苍穹握手  和流年言和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撷英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冬天的呢喃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渭河随想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从左宗棠送曾国藩的挽联说起
【大荔文学·随笔·闫孟秋】日子就像竹子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冬日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诗觅《红楼梦》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来的路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我家附近有鸡叫声
【大荔文学·诗词·闫孟秋  王凌琴】今日小雪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初冬碎语
【大荔文学·书评·闫孟秋】一草一叶总关“情” ——荐读谭文德老师散文集《草叶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一条河,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更遥远的地方去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河边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朗然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十月一烧寒衣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迎着生命里的那束光好好活着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想起我的图画王老师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食摞”门户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渭水秋涨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劝慰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苍穹之下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知了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借得酒家一壶酒,年年清明年年殇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立秋·吃面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立秋(同题1)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在山里:听雨,赏竹,吃面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那时候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回家
【大荔文学·散文·闫梦秋】“贼”不走干路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下)
【大荔文学·散文·孟秋】二十四节气杂写(上)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又到清明,父母总是在某一瞬间跃入脑海,挥之不去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漠北行
【大荔文学·游记·闫孟秋】东北之旅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走进西藏
【大荔文学·诗歌·闫孟秋】诗歌八首记《红楼梦》人物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做饭和写文章
【大荔文学·散文·闫孟秋】上会走

作者简介

闫孟秋, 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魏艳玲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