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最常见?非它莫属!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xiejj 2021-09-01
首先,还是一同回顾一下这两份病例!
 
【病例1】
 
患者,女性,53岁,主因左乳肿物就诊,近期增大。
 
超声所见:左乳外上象限1点方向距皮约0.6cm、距乳头约2cm腺体层内可见大小约1.8×1.0cm偏低回声,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内见血流信号,可探及动脉频谱,PSV:9.5cm/s,RI:0.71;其旁可见散在1-2个小偏低回声,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血流不丰富。
 
超声提示:左乳实性占位性病变(伴卫星灶可能),BI-RADS:4c类
 
图片
图片
图1-2:左乳外上象限的偏低回声占位,外形呈分叶状,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内未见明显液性区或强回声钙化灶。
 
图片
图片
图3-4:CDFI显示滋养血管自该占位边缘穿入其内部,走行不规则。
 
图片
图5:频谱多普勒显示该占位内血流阻力高,RI:0.71。
 
图片
图6:该占位周边可见数枚小实性占位,超声表现相似。
 
随后,腺体外科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回报:
 
(左乳)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评分3 3 1=7分,组织学Ⅱ级,富于淋巴细胞。
免疫组化:ER(-)、PR(-)、Her-2(3 )...
 
【病例2】
 
患者,女性,52岁,主因右乳肿物就诊,近期增大。
 
超声所见:右乳头外侧距乳头约2cm、距皮约0.6cm腺体层内可见大小约1.7×1.4cm低回声,外形呈分叶状,边缘模糊,可见毛刺征,后伴声衰减,其内可见散在数个砂砾样强回声,内可见血流信号,仅探及动脉频谱,PSV:7.6cm/s,RI:0.79;其周边见1-2个低回声,外形欠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血流不丰富。
 
超声提示:右乳实性占位性病变(伴砂砾样钙化灶及伴卫星灶可能),BI-RADS:5类
 
图片
图7:右乳的低回声占位,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模糊,可见毛刺征,后伴声衰减,其内可见散在的砂砾样钙化灶,大小不等。
 
图片
图8:该占位旁还可见类似小实性占位。
 
图片
图9:CDFI显示该占位内粗大的滋养血管,走行不规则。
 
图片
图10:频谱多普勒显示阻力指数增高,RI:0.79。
 
随后,腺体外科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回报:
 
(右乳)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评分3 2 1=6分,组织学Ⅱ级;肿瘤大小约2.0×1.5×1.3cm;伴导管原位癌(筛状型及粉刺型,中核级);可见脉管内癌栓,各切缘未见癌;周围乳腺组织可见腺病、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及大汗腺化生。
免疫组化: ER(95% )、PR(95% )、 Her-2(0)...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相关知识!
 
首先,聊一聊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本身。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是浸润性乳腺癌分类中最大的一组异型肿瘤,由于缺乏丰富的特征表现,难以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将其分成一种特殊组织学类型。
 
此类肿瘤曾有许多命名,包括硬癌、单纯癌和球形细胞癌等。浸润性导管癌最早由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类所采用。这一名称延续了传统的观念,认为浸润性导管癌来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可以此与来源于乳腺小叶的小叶癌相区分(认为小叶癌来源于乳腺小叶尚无证据)。另外研究表明大多数乳腺癌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元(TDLU)。一些分类方法保留了“导管”一词,但增加了“非特殊性(NOS)”,而其它分类则倾向于采用”非特殊型(NST)”,以强调与特殊型肿瘤区分。后者的观点在国际上日益被接受。由于“导管”一词被广泛采用,因此“浸润性导管癌,导管NOS或NST”是较好的命名选择。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癌中占绝大多数,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病例中占40-75%,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和所有乳腺癌一样在40岁以下女性中少见,但年轻女性与老年女性的肿瘤分类比例是相同的。与已知的风险因素如地理、文化/生活方式、生育情况等相关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各型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体病理:肉眼观察无明显特征,大小各不相同,范围从10mm到100mm以上。肿瘤外形不规则,呈星状或结节状,边缘尚清楚或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界限。触之感觉质实或硬,切之有砂砾感。切面通常呈灰白带有黄色条纹。
 
组织病理:肿瘤细胞呈腺管状、巢状、条索状、大小不一的梁状或实性片状排列,部分病例伴有小管结构:核分裂像多少不一;间质增生不明显或略有增生,有些则显示出明显的间质纤维化。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典型超声表现如下:
(1)腺体层内可清晰显示的肿物。
(2)垂直性生长方式:非平行方位,肿物生长方向垂直乳腺平面,肿物越小越明显;当肿物体积超过20mm时肿物一般形态趋于类圆形,而边缘成角改变。
(3)极低内部回声:肿物内部几乎都表现为低回声,大多不均匀,有些肿瘤回声太低似无声区,此时需要提高增益来鉴别.
(4)不规则形态:肿物形态一般均不规则,呈分叶状、蟹足状、毛刺状等,为肿物浸润性生长侵蚀周边正常组织所致。
(5)微钙化常见:低回声肿物内出现簇状针尖样钙化要高度警惕浸润性导管癌,有时微钙化是发现癌灶的唯一线索。
(6)浸润性边缘:肿物边缘呈浸润性,无包膜;肿物可浸润脂肪层及后方胸肌,导致组织结构连续性中断、扭曲。
(7)肿物周边常有高回声晕环绕:一般认为是癌细胞穿破导管向间质浸润引起结缔反应,炎性渗出或组织水肿及血管新生而形成边界模糊的浸润混合带。
(8)肿物后方回声减低:目前多认为后方回声减低是因癌组织内间质含量高于实质,导致对声能的吸收增加,形成后方声衰减。
(9)特异性血流信号:肿物边缘、内部出现粗大、扭曲的滋养血管;PSV>20cm/s及RI>0.7对恶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10)腋窝淋巴结转移:无论肿物大小,均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大多数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体积增大,呈类圆形,内部呈低回声,淋巴结门偏心或者消失;多发肿大时,淋巴结之间可见融合;CDFI:淋巴结内血供丰富。
 
接着,说说乳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
 
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2003年)推荐应用经Elston和Ellis改良的Bloom-Richardson半定量组织学分级法进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
 
该方法的计量参数包括:
(1)腺管数量(以浸润成分的总体面积为基数,需有足够的切片数)
(2)核多形性、异型程度(以肿瘤内异型性最明显区为检测部位)
(3)核分裂象数目(在肿瘤核分裂最活跃区域计数,根据高倍视野的直径或面积而确定数值)
 
该组织学分级系统原则上可用于所有浸润性乳腺癌,但实际上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特殊型乳腺癌(小管癌、浸润性筛状癌、黏液癌、髓样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组织学分级总分:
Ⅰ级,高分化3-5分
Ⅱ级,中分化6-7分
Ⅲ级,低分化8-9分
 
最后,复习一下BI-RADS分类(仅供参考学习,相关知识请实时更新)。
 
0类:不能全面评价病变,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价
1类:阴性,12个月复查
2类:良性征象,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6-12个月复查
3类:可能良性征象,恶性的危险性<3%,3-6个月复查
4类:可疑异常,恶性的危险性3-94%,需组织活检
5类:高度可能恶性,恶性的危险性≥95%
6类:已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
 
2类和3类为良性和良性可能性大

2类标准包括:
(1)单纯性囊肿
(2)随访后无改变的纤维腺瘤
 
3类标准包括:
(1)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2)与皮肤平行或宽>高
(3)边界清楚
(4)周缘(与周围组织之移行带或区域)窄而锐利
(5)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
(6)无周围组织改变
(7)较大(>0.5mm)钙化和(或)两侧边缘锐利或规整的后方声影
(8)内部无血流
凡符合第1、2条,再加另外3条或3条以上者为3类
 
4类:为性质待定(恶性的可能性3-94%,需考虑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可进一步分为:4a、4b、4c
 
4a(可能恶性3-30%)
低度可疑恶性。包括可触摸到的,部分边缘清楚的实性肿物(纤维腺瘤、复杂性囊肿或可疑脓肿)
 
4b(可能恶性31-70%)
中度恶性可能。边界部分浸润的肿物或脂肪坏死。乳头状瘤需要切除活检确诊。
 
4c(可能恶性71-94%)
恶性变可能性很高。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性肿物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微粒钙化。
 
5类(恶性可能性大于95%)
(1)形态不规则
(2)与皮肤不平行,非平行方位,纵横比>1(即宽<高)
(3)边界不清楚(模糊、微小分叶、成角和(或)毛刺)
(4)周边高回声的恶性晕环征
(5)两侧边缘不锐利或不规整的后方声影
(6)周围组织改变(Cooper’s韧带变直和增厚;正常结构分层中断或消失、皮肤增厚或凹陷)
(7)微小(小于0.5mm)钙化
(8)内部有血流
符合8条中的3条或3条以上者为5类
不符合2/3类或5类之条件者为4类
 
6类(活检证实为恶性)
新增加的类型。用于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价之中。
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感谢潇洒老师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