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现代│百年百人故事(十九):奋斗红旗永不褪色,铁人精神涌动在共和国血脉中

 滴水斋主 2021-09-01

百年百人故事(十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热血铸春秋  浩气贯日月--党史上著名先烈英模人物国画作品展》,正在龙现代艺术中心隆重展出。展期从2021年1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

我馆本期继续推出五位先烈英模人物的介绍和事迹,分别是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赵春娥,王杰,同时邀请著名海派书法家韩煜先生创作《信仰——永远的丰碑》书法作品,书写每位人物的名言警句,献礼建党百年,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图片
图片

《信仰,永远的丰碑——

百年党史上著名先烈英模人物名言》

辛丑春韩煜敬书

图片
图片

81. 王进喜

图片
图片

《王进喜》-97x180cm

绘画:聂秀公

图片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名言

书法:韩煜  33x33cm

图片

王进喜英模

故事选摘

王进喜:“铁人”长眠,精神永存

1923年,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苦难的经历练就了他刚毅坚韧的性格。1938年,15岁的王进喜来到玉门油矿当小工。

1950年,王进喜通过操作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这个时期,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他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旧钻头,修配成可用的钻头,既为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

王进喜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图片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

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图片

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不但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还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公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有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他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这一幕也成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最感人的场景之一!

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2. 时传祥

图片
图片

《时传祥》-97x180cm

绘画:郑庆谷

图片

我已经干了30年的掏粪工,

党和人民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

我就干到什么时候——时传祥名言

书法:韩煜  33x33cm

图片

时传祥英模

故事选摘

时传祥: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家净

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5岁的时传祥逃荒到北京,受生活所迫当了一名掏粪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在“粪霸”的压迫与欺凌下,一干就是20年。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贡献。他无冬无夏,挨家挨户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口号。他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想方设法掏干扫净。他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图片

1956年,时传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10月26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握着他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激动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1975年5月19日,时传祥病逝于北京,终年60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3. 张秉贵

图片
图片

《张秉贵》-97x180cm

绘画:邬海佳

图片

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

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

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张秉贵名言

书法:韩煜  33x33cm

图片

张秉贵英模

故事选摘

张秉贵:心中“一团火”,温暖万人心

1918年,张秉贵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寒家庭,10岁就开始打工谋生,在毛毯厂、纺织厂当过学徒,17岁又到北京东单一家小有名气的杂货商店“德昌厚”做了学徒。经历过苦难,新中国的成立让张秉贵感受到了新的希望。他积极参加工会组织,帮助店员维护权利,宣传新思想、新理念。1955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开业,已经36岁的张秉贵由于有丰富的经验被破格录取,从此开启了30多年的柜台生涯。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王府井百货大楼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糖果柜台前经常排起长队。为了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张秉贵反复研究售货的各个环节,钻研改进售货技巧,练就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为了让顾客在等待时不急躁,他还仔细研究总结顾客心理,发明了“接一、问二、联三”的售货方法。在热情接待第一位顾客时,不但与第二位顾客打招呼问好,还用微笑及眼神同第三位顾客沟通联系,使排队的顾客感受到售货员服务的热情。

图片

从1955年站上柜台到1987年因癌症去世,张秉贵先后担任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1978年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又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份精神的背后,是张秉贵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是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期盼。在张秉贵纪念馆的一个玻璃柜中,摆放着一本《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这是张秉贵对自己多年柜台服务经验的总结。在书的开头,他这样写道:“我站柜台的经验,不是我个人的,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是一种社会财富,应该把它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的四化建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4. 赵春娥

图片
图片

《赵春娥》-97x180cm

绘画:奚文渊

图片

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

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

让我看煤——赵春娥名言

书法:韩煜  33x33cm

图片

赵春娥英模

故事选摘

赵春娥:“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赵春娥是偃师人。1966年年初,31岁的赵春娥进入洛阳老城的老集煤场,当上一名普通工人,从此和煤打了一辈子交道。煤场一年购进18000多吨煤,绝大部分由赵春娥验收;每年销售3000多吨碎煤,煤场现场全靠她整理打扫。她起早贪黑地干,节假日很少休息。

赵春娥身患肝炎、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医生给她开了病假条,她却一声不响地照常上班。赵春娥这样拼命干,就是因为她时刻牢记,民生无小事,让老百姓及时买上煤,让每一个家庭在冬天温暖如春,就是她心中的大事。

1980年,赵春娥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赵春娥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她总想着帮助别人,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她和几位同事,冒雪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送煤。发现老人屋顶漏了,风夹着雪花往屋里灌,床上的被褥又脏又薄。她当即把被褥抱回家洗净烤干,絮上自家的棉花,缝好送去。第二天,她又和同事把老人的房子修好。赵春娥身体不好, 1982年春节前,工会补助她50元钱,她却把这笔钱买成煤、鸡蛋和蔬菜,分别送给了街道上的困难户。

图片

长期带病工作,赵春娥肝病恶化。面对病魔,她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最后时刻,她对身边的人说:“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堆上,让我看煤。”1982年4月21日5时15分,赵春娥与世长辞,年仅47岁。躺在病床上的她,双手双脚还沾着煤灰。

赵春娥的工作地点是煤场,这是一个“送温暖”的岗位。“党的好女儿”赵春娥,坚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用真情温暖了无数颗心。

198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时代需要赵春娥这样的人!时代呼唤赵春娥这样的人!”1983年,国务院追授赵春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5. 王杰

图片
图片

《王杰》-97x180cm

绘画:刘为民

图片

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

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

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

——王杰名言

书法:韩煜  33x33cm

图片

王杰英模

故事选摘

一心为公:王杰

“我们青年人要像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

这句充满了雷锋精神的话,出自跟雷锋同时代的另一位英雄模范,名叫王杰。相比雷锋,王杰的名字在今天看来可能不是很响亮,但是在那个年代,他可是一位跟雷锋不相上下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东济宁金乡县,比雷锋小两岁。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日寇的铁蹄横行在山东大地上,王杰也降生在母亲逃难的途中,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舍生取义的报国之士,王杰从小就喜欢听古代的英雄人物和现代烈士董存瑞、黄继光等人的故事,常常以这些英雄模范为榜样,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革命英雄那样做一番大事业,报效祖国。

图片

1961年,19岁的王杰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解放军,成为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连的一名战士。当时,学习雷锋的热潮正如火如荼,王杰也俨然就是一个“活雷锋”,帮助没钱的老奶奶买车票,帮助战友们烧开水、烘衣服,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

有一次,王杰的右手被烫伤了,但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带伤坚持工作,不能用右手,就用左手接着干,不能干重活,就用一只手捏泥球,直到伤口感染,被勒令去医院。即使在住院时,王杰也没有闲着,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王杰看来,“哪怕只有一只手,也要发挥一只手的作用”。

1965年7月,王杰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进行民兵训练,在教大家地雷实爆训练时,有一个民兵不小心碰到了地雷的引线,在千钧一发之际,王杰没有后退,而是猛地扑向了地雷,用自己的身体压住地雷,保护了周围的民兵,自己却被炸得粉身碎骨,年仅23岁!

王杰的英雄事迹,也受到了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毛主席亲笔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号召大家像学习雷锋一样学习王杰。2009年,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又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忘艰难岁月

铭记革命精神

高举爱国旗帜

矢志伟大复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