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故事:藕塘旧事

 唐长泉 2021-09-01

2017412日,顾建华、王小平 南丰县人民政府网)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自明洪熙元年(1425年)唐氏十九世祖鲤公开族,至今已经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近期我们走访了这个紧毗宜黄,坐落近800米高的马鞍山下的小山村(马鞍山因两峰凸起,形状马鞍,且古时山上建有哨寨,故有其名),因古时该村有九十九口池塘,而且都种植了白莲,每当收获季节,村民们采了莲子,再挖鲜藕,村名便由此而来。

一进村,首先看见的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房。走过村中一条水泥路,顺着一条铺着青麻石高低不平的小道,我们走进了古老的藕塘。如果不是镇干部张辉和村书记的带领,我们是很难发现这个小山村所蕴含着的古老历史的。此时,我们犹如在穿越时光隧道,外面高楼大厦的豪华气派与里面古院老宅的寒酸颓败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此时用“恍如隔世”来形容我们的感受再贴切不过。我们没有看到唐氏族谱,只是根据村里年70岁的唐老先生、村书记的叙述和唐长泉先生的有关资料,对藕塘的往事作了个初步的整理。

藕塘村以前有唐氏宗祠、响祠、司马第、井头、拾青园、大佛号、大厅堂、老厅堂、新屋、巨大公厅堂、八家老厅堂、岭仔上、土楼等,30多栋连体木屋等一批明清时期的老屋。这此房屋依村里山形而建,吴圆形状。如今只有唐氏宗祠、响祠、司马第、巨大公厅堂、井头、拾青园、大佛号七栋比较有名的古宅,其它老屋都已经不见踪迹。如今我们看见的这几栋现存的老屋都已经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拾青园已经倒塌一大半,厅堂里破瓦残砖断櫞烂板充塞其间,使人举步维艰。关于“拾青园”更多的情况,村里人也说不清来由,没有资料可以查阅,所以无从考究。

司马第分上、下两栋建筑。据唐老先生讲,大宅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唐之岳和其兄唐绍州兄弟所建。上下屋均为二屋建筑,使用面积近千平方米,有大小房间30多间,麻石砌基,青砖封项,厅堂一律用方形地砖铺面,屋柱需成人双手方能合围,房梁木柱窗棂和门楼上以及柱石的雕刻极其精美。然而这两栋当年在村里规模最宏伟气派的建筑如今已经风光不再,颓败不堪,“上司马”甚至被作为牛圈使用。此景此景,我们除了震惊,只有叹息。

唐氏宗祠当为藕塘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遗存的祠堂记碑刻记载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孟冬月,为唐氏后人唐国庆、国信、国美等七人出资修建。面积约610平方米,格局为上下两厅,以及前院。上厅为祭祀、议事所用,下厅建有戏台,供族人看戏。村书记告诉我们,以前一块“大宗来燕”烫金牌匾就悬挂在上厅上方。但是牌匾在20世纪初被盗,现在只能看见悬挂牌匾的两个木桩。下厅左边的碑廊,三块古碑已经遗失两块,碑文内容现在无人知晓。这栋祠堂的命运同样堪忧,其中有几块巨大的南瓜形柱石已经被岁月的风霜侵蚀掉了三分之一,下厅老戏台上方屋面前些年坍塌了一部分,现在已经有新盖的瓦片覆盖其上。

关于“大宗来燕”牌匾,乃明崇祯年间南丰县令刘日珽为唐氏宗祠所题。据村书记和当地老人说,当时村里“岭仔上”(地名,同时也为宅名)的唐宗柯生有一女,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是,从小到大总是头戴冠帽面遮厚纱,从来不以真容示人。有一天,难得出门的她走到自己家门前的石阶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摔使人们看见了她的“庐山真面目”,一个面若桃花、肤如凝脂、身材婀娜、如清水芙蓉般的全新的美人亭亭玉立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恰逢朝廷后宫选秀,她被推选,经过层层遴选,她终于进入后宫。送行的时候,人群中只有外婆和姨妈,却没有父母的身影,想是父母不忍此生离死别的场面。她记得前晚父亲流着眼泪对她说的一席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此去万水千山,天高地远,相见无期也!伴君如伴虎,汝当处处小心行事”。她虽然来自偏远山村,但是自小在父母的教习下,颇有才艺,略通琴棋书画,且温柔娴淑,善解人意,皇帝一见倾心。

节孝牌坊,立于村口庙下,高5米有余,宽6米有余,三门四柱,青麻条石砌就,“节孝”两字高悬于牌坊上方,左下方落款“崇祯”两字。高大、气派的牌坊,虽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却丝毫无损。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逃过20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被人用钢绳拉倒,牌坊上的题字被凿毁,条石也早被用于砌墙基了,如今已经踪迹全无。

关于节孝牌坊,唐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故事女主人世三婆从小被唐火生收为童养媳。在没有完婚的时候,未婚夫唐火生就外出谋生,有幸加入了朝廷军,但遗憾的是不久他便在一次征战中战死,撇下家中老父母和年仅16岁正值花季的世三婆。从此,生活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身上,一个柔弱的少女就挑起了赡养老人的重担。好在她从小脚大手壮,身板结实,吃苦耐劳,手脚麻利,十分能干。上山砍柴,下地锄草,洗衣做饭,飞针走线,放下镢头,就拿锅铲。屋里屋外,细事粗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更难得的是对公婆极为孝顺,侍奉恭谨,一日三餐从不耽误。有时公婆头痛脑热,她更是煎药熬汤,端茶倒水,细心呵护,无微不至。

有一次,她婆婆肩胛上生了一个疥疮,日胀夜疼,治了一个多月总不见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三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郎中说要把里面的毒血和脓头拔出来,再敷药才能好得快,若是靠硬挤出来,疼痛不说,效果还不是很好。三婆听了,二话不说,俯身在婆婆肩上吮吸起来。也不顾脓水又腥又臭,一口又一口,硬是把疥疮里的毒水挤出来了。坚持几次,婆婆肩上的疥疮消红退肿,日渐康复。郎中和村里人说:“格(这)样的俚世上难得啊!”从此,公婆对三婆更加的疼爱。一家三口虽然粗茶淡饭,却相依为命不缺温暖。只是一件事情让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却又说不出口。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三婆每当伺候完公婆吃了晚饭,收拾停当,就拿着给火生的鞋底在村口那棵大树下纳起来,不到黑天不回屋。橱柜里纳好的鞋底已经有厚厚的一摞。应证了那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三婆朝也盼,夜也想,总也没能看见丈夫火生魁梧的身影向她走来。虽然三婆嘴里从来不说,公婆自然是知道,她这里盼着丈夫回家。他们不知道在多少个夜里听见三婆在被窝里压抑的抽泣。原来公婆当年就没有把儿子已经战死的事告诉三婆,一是当年三婆年龄还小,二是三婆吃苦耐劳,又听招呼,两个老人风烛残年,留住三婆也是有个依靠,这事一直是压在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特别是这么些年来,三婆的勤劳与孝心,更让公婆心里觉得太对不起三婆,太苦了三婆。

两个老人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把这件事告诉三婆,并且去留任她拿主意。于是在一天晚饭后,三婆又要去村口时,婆婆叫住了妃子,老泪纵横地说:“闺女,莫去了。火生回不来了,他早就冒(死)了。这多么年太苦了你,对不住你。我们不能再耽误你了,你寻个可靠的人家嫁了吧,莫再跟着我们吃苦了。”三婆听了“噗通”一声跪在婆婆面前:“其实我早就晓得火生不在了,只是以为公婆不晓得,我怕你们难过,我才这样做。再说,我纳鞋底,也是对火生哥的一种念想。婆婆莫赶我,吃苦受累我情愿。我就是唐家的人,哪里也不去了,我情愿服侍公婆一辈子。”“好,闺女。”婆婆说完,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这时恰好天降瓢泼大雨,像是三婆一片热情至孝感天动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公婆相继去世。族里的老人看三婆孤苦伶仃,总是劝她改嫁。然而三婆谢过老人的好心,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

一个女人这么些年生活的堪比黄连还苦三分。尤其是精神上的压力,本来长得周正的她是很漂亮的,身材结实高挑丰满,脸不施粉脂却红中透白,身着粗布衣却干净利索。美丽的她吸引得村里的浪荡男人垂涎三尺,每当三婆在田间地头,总是有事没事往她身边凑。夜里也有人经常敲她的门,金钱引诱,威逼恫吓,然而总被她一身凛然正气和横眉冷对逼退。在一个风高天黑的夜里,一伙流窜到村里的土匪踹开了三婆家的门,看见美貌的三婆,要强行不轨。面对一群如狼似虎的恶徒,她无力抗拒,只有以头撞墙壁,以死殉节。这件事被地方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念其孝行节烈可嘉,大加褒奖,特赐立“节孝”牌坊一座。

土楼,根据唐老先生的叙述,建于村口的清乾隆年间的土楼,相似于福建永定的方形土墙围屋,主要用于防范匪患和兵患。土楼高一丈有余,围墙宽2.5米,用黄黏土和蒸熟打烂的糯米拌匀层层夯实,即使土炮的轰击也只能在墙壁上留下个印迹,十分坚固。土楼上下共有大小99间房间,顶层建有瞭望塔、哨洞,下层建有仓库,开挖了水井,储存有粮食。每逢有匪来犯,全村人都可以在土楼避难。土楼栉风沐雨几百年,曾经多次庇护村民避过兵患。清咸丰年间,为了躲避“西军(太平军)”,全村人就在土楼里躲藏了十几天,安然无恙。1929年前后,土楼被当时的团总唐万孙(土匪出身)把持,用来抵抗红军。有一次彭德怀带领部队经过藕塘,在村外休整。傍晚吹集结号时,小号兵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击中牺牲。此事激起了红军战士大的愤慨,经过三天三夜的攻打才攻破土楼。唐万孙在这一次被打死。

20世纪80年代之前,方圆百里,只要提起藕塘戏班子,都会伸出大拇指夸奖。清晰地记得,村里的戏班以唱京戏为主,故事情节自然是历史名段,唱戏之人均出自唐姓家族,其他姓氏甚少。真人真功夫的表演赢得了方圆百里村民喜欢,故戏班成了村里老一代人最大的喜好。据说每到冬季,村里戏班自然忙开了,曾经有些地方因相互争抢村里戏班前去助演而发生械斗。因为藕塘村有如此庞大的戏班,才引发了很多的爱情故事,也成全了许多的有情人。村中至今仍保留一整套清朝年间唱戏用的戏袍,后在70年代又购买了一套,直到90年代初,因村民大量外流,导致戏班无法组织并停止。

闹元宵舞桥龙灯(也叫桥板龙灯)是村里的一大特色。桥龙灯由一块长约1.5米和宽约30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组成。每块木板的平面两头打有两个约3厘米的圆孔,正好能放进一根圆木棍,再用木棍插进圆孔,然后采用木板接龙的方式把它叠加起来,再用竹栓把木板连窜起来。并在木板上面安装了两个灯笼,灯笼里可以插上蜡烛,一个富有民间艺术的桥板灯做成了。

桥龙灯要求村里每户出1块,最长时达100多块,然后由每户出一个壮年人,在吃完晚饭后开始舞灯。起点是在村中两口大池塘的路中间,具体是按姓氏辈分排序下去,排好的长龙通过桥板上的灯光倒影在两口池塘的水面极其好看。

龙灯起舞前,鸣炮时间要准确。火药放在钢管里,点燃后对着天上燃放,声音非常之响,舞龙开始前,连放3声,据说是驱逐妖魔,以求在新的一年全村平安。待到第2声炮响,紧接着是敲锣打鼓,一支庞大的舞龙队伍浩浩荡荡,长长的龙身随着龙头舞动起来。长龙沿着村中两口大池塘绕上一圈,然后再挨门逐户进门起舞。其间村里的每家每户要安排人在大厅的桌子上点大蜡烛,摆好各种水果,等龙头进家门时,燃放鞭炮迎接。而龙头要在村里的每家每户的大厅正中点三下头,以求保佑该户人家平安,然后再继续到下一户人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年轻人除了考上大学离开村里外,更多的是外出打工,还有很多人在外面安了家,留在村里的可谓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直到2000年开始,桥龙灯再也组织不起来。

村书记和唐老先生还告诉我们,在80年代各地盗墓和贩卖文物成风的时候,藕塘不幸亦在其列。许多文物贩子聚集在村里,盘桓达几个月之久,导致古墓被挖,文物被盗、被卖。村里一座古石拱桥也被不同程序的破坏,因为传言石拱桥面的石块下压有银元。

    如今,许多的往事如烟尘般散去,凝视古村老屋,我们百感交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