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的实用主义:提高性价比,享受好旅行

 大野633 2021-09-01

-未来的旅行会怎样?-

如果按照换护照本和年龄来计算,我做了近十年的旅行者

这十年里,和旅行相符的关键词,只有两个:

自助、穷游

自助是真的自助,但穷游却不是标准的穷游

很多和我一起出行过的小伙伴,都很安心让我去张罗,因为省心又便宜,花钱肯定能买来开心,但在旅行中,花钱并不能买来长存的幸福感,这和我的人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一直不愿意将旅行变成一门生意,更像是一种分享

后来专业告诉我,所有的营销,都是源于分享,于是2019年,想多做一些关于旅行的LIST,分享给我们懂得分寸的热爱

这是2013年的茶卡盐湖,湖面上并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人穿上随时撞衫的红裙子疯狂拍照

Q

我们为旅行花钱,到底买来了什么?

旅行是个很虚无的产品,但是也需要钱去买来

我喜欢花钱花得明白透彻,于是经常研究,在旅行里花的钱,我们买来了什么,它到底值不值得?它有没有可能变成升值保值产品?而不是一种白花花的消费

我和老孙2012年去尼泊尔10天,每个人花了3800元,其中一个人的机票就是2000多

其实旅行的费用,就是换个地方吃喝拉撒,大部分人的花销就是生活起居的部分,这是一种不能抹掉的硬成本

但如果这样去评判,旅行就失去了它花钱的代入感

我们为旅行花钱

买来的,是自己的一个期待

对目的地的想象期待,对现有世界暂时逃避的期待,还有对当下不太顺遂、满足渴望旅行像转运一样的期待

俗话的理解,就是YY的生活状态,高深一点参悟,就是更好的自己

于是我们会产生一些很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在居住地花好几个月节衣缩食攒下一笔钱,到另外一个目的地以碎钞模式地花掉

无论吃顿饭,住个店还是坐个车,都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不会犹豫,不会迟疑,只想在那一刻,给自己最好的优待,感觉那样,就享受了人生,掌控了自我

2012年第一次到双廊

我们下了个狠心,花了1200元住了一晚赵青的民宿【青庐】,还让我们去到隔壁杨丽萍的太阳宫耍了一下午

而现在,想到双廊住青庐,大概4500元的价格,都还要提前几个月预订

旅行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和含义

它是能够升值还是贬值,取决于你对出发那个时刻的思索

有性价比的旅行,其实应该是看透我们付费的本质

为体验付费

体验,能够回馈给人生的东西,就是用一种便捷而直观的方式,向你敞开一扇没有界限的大门,告诉你:

世界上还有一个和自己很不同的东西,与你共在

它和你保持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但依旧在那里生活地如此安好

2012年去住青庐的时候,让我人生产生了一次共鸣式的震撼

那个时候我刚开始带团队,一个月工资4000,没有什么网红概念,就连去住了个那么贵的民宿,也没有想着多拍两张照片回来

但是那一次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建筑和传统民族的伟大

第一次感受到了【南怀瑾】的思想可以对人的影响那么深远

也用1200元买来的一天时间里,发现了自己对传统、民族、文化、建筑、艺术有那么热烈和无心机的热爱

旅行的花钱,无论高低,无论苦还是乐

它总能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某个侧面

如果你能把这个侧面内化成思考去指导人生,那它和保险一样,是安全而可靠的复利增长

如果你只能把它变为一张照片保存在某个机械硬盘里,那它就是一次普通的消费,买来的是当下的快活

2016年过年时候去新加坡,机票上浮也才2000元人民币往返

而现在过年的新加坡往返机票,基本是4500-6000的区间

Q

我们为什么,总是那么羡慕旅行?

旅行这件事,有个自带属性,就是天生招羡慕

而所有商业里面惯用的套路,也就是将这种羡慕感暴露无疑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我在加班,你在放飞自我

我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顾及,你在心无旁怠地仗剑走天涯

没有什么,比不对等的对比更能产生消费刺激了

2014年开始尝试到外面去过年

第一次跨区域的错峰出行,从马来到香港,年味儿很浓,更没有想象中的孤单

再后来,大家水涨船高的过年出行,让中国的大假出行消费按年度翻高几倍的模式增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条鲁迅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旅行本身

正因为这种趋之若鹜的风潮和羡慕逻辑,错峰的旅行规划,才能达到它本应该有的质朴模样

旅行本来就是个苦差事,水土不服,习惯不合的

古有李时珍,近有哥伦布

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科学来评判,只有自己真正享受这种看天看地看世界的好奇,才会想尽办法去享受旅行本来的面貌,不在高峰期赶趟儿一样的匆忙,也不会有众多个放不下的理由,让自己总是渴望着下一次

第二次到香港是2016年

相较于第一次的走马观花,第二次造访同样目的地,旅行让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城市和自己的每一层关系

如果用羡慕感来对旅行赋予含义的话

那一定要特别小心

因为有可能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牢笼,不仅仅只是旅行状态的羡慕,也许是对自己的不满意,对外在美好状态方方面面的欲望而不可求

这样的状态旅行

连划算都算不上,更不要谈享受,充满了对旅行的愤慨和后悔,最终会牵连对一切的索然无味

2015年走可可西里

我们在车上,与远处的藏羚羊隔着几百米,但也一直屏住呼吸,低声说话,很像一部恶俗的小电影

在穿过可可西里的路上,我们遇上了两个来搭车的大学生

他们一路青藏线骑行,骑到可可西里后,实在体力不支骑不动了

上车,给我们分享骑行路上没有算好目的地时间,晚上遇见狼的情形,我到现在都无法忘掉那个画面

一路遇见这样的人太多了,来自五湖四海,直到后来的世界各地

大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碰撞到一起之后,并没有发现扭曲的不惑

旅行中的接纳度,比任何时候都更包容开放

这也许才是我们最应该保有的价值

好旅行,激励我们共同发现

我其实内心不太喜爱导游这样的职业,但纠结的是它的存在又异常的必要

旅行在我心中是一项“美育”工作

探索人性的善,关闭人性的恶

没有谁有资格说哪里是好的,哪里是美的

它只有让我们不断地激化自我,找寻自我,才能开始打开与世界频射的光波刺激,去定义你想要寻找的美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这样让人感受到公平与自由

像传递美一样,化于无形

2019年,想开始做一些和“旅行的美学”有关的事

用高频率,短周期(10天内)的模式

去那些曾经去过的地方,探索第二眼的美

期待有一些人一起参加,当然是付费的,期待能融合更多有意思的产品或者文化,去探索更多人间很值得的问题

不确定的计划:

 2019年5月 新加坡的现代摩登 

 2019年6月 濑户内海的艺术巡迹 

 2019年7月 清迈探店or台湾找设计 

 2019年8月 柬埔寨的历史教育 

也许能成形,也许并不能,如果你有时间、有兴趣,可以留言来互动一下对目的地的感受,也可以计划一下,我们有没有可能一起进行一次关于旅行的美学尝试

旅行十年

胖过,爱过,成长过

【孙老师的废片比正片多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