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麻的河唇古渡

 忆茶阳风物 2021-09-01

大麻的河唇古渡

黄启键

       
      一方山水,必会孕育一方风土人文。
      若问起大埔县的大麻镇有什么特点,往往土生土长的大麻人会一时语塞。而谈起大麻古圩那条河唇街,话题可会多起来。
      千里韩江自三河古镇开始,往下八公里,便是大麻镇。韩江纵贯大麻全境,在有着八座千米之高的山峰环抱之中,东西两岸是低缓丘陵交错的平坦之地。据史志记载,大麻旧称“六福乡”。相传,大麻因古圩镇附近曾盛产大麻(中药,又称火麻)而得名。
      在韩江流域诸多河港圩镇中,大麻圩镇的街道可能是最不规则的。这个元末明初始建于韩江水路交通的街区,到清末民国初年形成了沿山而建,高低不平的六条街道。数百间店铺承载了上下游山区民众日用百货、农副产品的流通集散。山中出产的柴炭竹木、山珍野味,田地里的米谷、薯果、蔬菜,养殖的鸡鸭鱼畜,乃至养生健体功效的药根青草,应有尽有。手艺人开设的裁缝店、打铁店、糖饼店、理发店、照相店等,门庭若市。药材店、牙医及诊所,适应方方面面的需求。酒楼、熟食门店与小食摊点,相互照应,满足四方来客的口腹之欲。农历每逢四、九圩日,熙熙攘攘的人群会把五味俱全的市井烟火不断推上热潮。

图片

      漫步大麻圩古老街区,会发现不同时代留下的烙印。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大多为砖瓦、土木结构的两至三层楼房,上方斜屋顶下,会看到突出的木阳台如不规则的大木箱架在墙上,建筑立面因此显得凌乱。下方则是商铺,铺面大部分是门与窗一体化的木制门栅,陈旧、古朴而衰颓。墙体大多没作粉饰,表面可以一眼看出有的已把砖木做的主梁改由混凝土构造。麻中街坡度不小,两边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倒是比较齐整。一楼铺面前是窄小的骑楼,二楼开着大小一致的窗,三楼统一飘出一米见方的阳台。从斑驳脱落的墙体,依稀可以辨认出这里曾设有银行、邮电、侨批、粮食等机构。社仓街、上街、下街,可以从骑楼上、门面前看到万泰和、和兴祥、昌记、和记、粤华等诸多商号的名字,有些则雕刻着某公“纪念店”或楼名。
      改革开放的进程加速了大麻农村城镇化的步伐。镇里在老街区上方的牛岗坪平整土地,开发了多条路面宽畅、集商住于一体的大街。商贸业渐成规模,呈现日新月异的时尚气息和潮流。而今老街圩的繁华、旺盛不再,零星分散开着早午小食、日杂用品、理发、文具、民间中西乐等小门店,行人稀少。大部分门户关闭的街道,偶尔打破寂寥的可能是外出人员的回归,或前来探寻古镇意趣的游客。

图片

      一次,我见到几位上了些年纪的大麻人,他们不经意讲起往事,印象最深的当属河唇街了。这条街向下曲折延伸,一直通往临江的大麻码头。他们在附近读书的时候,曾在这里卖过家里的农产品。用多带来蒸午饭的米换过小食店的“老鼠粄”、“笋粄”、肉丸、腌面,看过两分钱即可租一本的图书。印象最深的还是曾经在夜晚时分,从这里坐船,行程约六小时到汕头迎接从“南洋”回归故里的亲戚。
      早在数百年前,大麻先辈便有远渡重洋、外出谋生的历史。尤其是清末年间和民国时期,苦于社会动荡和乡里山多田少、谋生不易的现实,不少乡人前赴后继、相互牵带,前往新马泰、印尼等东南亚和美、加、澳、德等地谋生。他们都是从这个河唇街码头古渡口出发的。据悉,在外的族人超过三万人,大大超过在乡人口。离乡背井、在外立足,绝大多数是从苦力做起,先做伙夫、当店员,或从事搬运、垦殖等等,有了些许积蓄,便开始做些小本生意,经营工、商、矿、橡胶种植等实业。不管收入高低,经济能力强弱、大小,他们始终不能轻怠忘却的就是家乡亲人、桑梓故园。他们节衣缩食,通过“水客”捎回家人需要的猪油、米面、布料、食糖等生活用品。条件稍好的,汇款建房屋、修祠堂,乃至建桥筑路、兴学助教、敬老助贫。

图片

      大麻境内保存着众多风格别致的特色民居。这些民居大部分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工艺精湛、造型雅观,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依然蔚为大观。位于小麻村的敦和楼,是旅居马来西亚何添记经商致富后回乡所建。此楼主体为钢筋水泥浇筑的西式洋楼造型,但楼顶却用传统的人字形木梁架瓦面,内部雕饰传统吉祥图案,恢弘而精致。怡和书室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为上世纪初周兰阶兄弟在新加坡等地经商获利后,回到大留村所建。用土、木、砖、瓦建构的半月形建筑,前低后高,有两堂四横一围龙。门坪前的风水塘及室内檐梁、门窗、额匾,均按传统客家风俗制成,工艺精美,漾溢着书香气息。虽然主人在房屋建成后并不常在此居住,但侨胞那份崇宗敬祖,期望耕读传家的心迹,历代传承,经年不衰。

图片

      村村都有“南风窗”、户户都有“海外亲”的大麻,几乎所有村道、桥梁、凉亭,所有学校、医院、敬老院,都留下了侨胞热心捐建的芳名。上世纪80年代,大麻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一时成为美谈。更有侨胞在镇村设立奖教奖学金、敬老互助金等公益慈善金。有的侨胞更是从长计议,扶助乡亲从事“三高”种养业,由此诞生了蜜柚、苦丁茶等品牌农产品。对于每个宗族家庭,记忆深处除了海外亲人对祠堂、老屋的修缮外,最温暖的,要算那经济困难时期,从河唇街古渡口运送进来的急需生活物资和源源不断的侨汇。零碎的生活片段,印记在心间,拼接起来还原一颗颗拳拳赤子之心。

图片

       星移斗转,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山里人创造了丰富的发展机遇。走出山门闯世界的道路早已不再是河唇码头那条水路。新一代大麻人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闯出致富路后,依然如老一辈侨胞一样,心系桑梓、回馈家乡。小留村从2008年开始,便有郭氏宗亲独资为火焰前自然村的乡亲建起四幢楼房,让近百村民告别低矮、脏乱的居所,搬进楼房。此后,其他几个自然村由乡贤统一出资,拆除旧房,重新规划,建起一幢幢连体别墅和楼房,分三期实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了道路、公园、文体休闲设施。更有乡贤为乔迁村民统一配置家具。据悉,乡贤为“新农村”建设捐助资金已超1.5亿元。新一代乡贤的热心、慷慨、大爱之举,传为佳话,令人称奇,甚至感动了老一辈侨胞的心。
      乡村里的民间习俗大多与祈福文化有关。古时候,这里流传一则满载旅客的船在大麻码头附近触礁遇险后“仙母救人”的故事,当地人为纪念行善积德的“仙母”,在码头大榕树旁建起法妙仙宫。每年正月二十四,约定俗成,乡里人恭迎“仙人姑婆”巡游开展祈福活动。往往海内外乡亲会尽可能赶回来参加这个万人空巷的狂欢“嘉年华”。当地也因势利导,把这一天当作联谊与招商、弘扬善德文化的“良辰吉日”。

图片

      下游高陂大型水利枢纽的兴建,使韩江水面大幅提高。而今,大麻码头前方的水面浩渺壮阔。河唇街临河的铺面已贴上征用的标签。定期往返的机动渡船依然正常连接着韩江两岸的人流物流。水位上涨,滋养着古榕树,壮硕的树根已把瓷砖花坛撑破。每天走出河唇街,踏上高出街道路面的韩江堤坝观景的人不少。日出日落,渔舟唱晚。远处两岸山间,隐约可见已建成的和正在建的跨江大桥。
      河唇渡口终将会淡出视野。萦绕于心而可以经久不衰的,是这里的人不守旧、闯四方,反哺桑梓,乐善好施的襟怀。
      这里的山峦雄峻而逶迤,水系充沛而汇集。江河千年入海,乡愁万里归心。这山这水注定有情。
 
                  2021年8月31日于前海

在文字爱好者的历练空间

这里有人物事物

这里有乡愁乡情

这里有生活感悟

这里有视角维度

这里有思考能量

这里有真诚善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