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0多年前明朝大使的阿富汗和西域见闻录:《西域番国志》

 听雪楼75iz4v14 2021-09-01

图片


作为对《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回应(往期好文:帖木儿系列: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帖木儿帝国使者眼里的明朝众生),也是在帖木儿大帝的继承人沙哈鲁统治时代,中国明朝的使者陈诚也不远万里,前往的撒马尔罕和赫拉特,对帖木儿的后人进行了友好回访,而陈诚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就是对1414年明朝遣使中亚的外交之旅的精准记录。

图片

帖木儿大帝

在开始今天的故事前,我们还是简单回溯一下陈诚著作的时代背景:在帖木儿时代,帖木儿帝国在中亚大杀四方,而且还对东方的明朝虎视眈眈,有再次入主东方的野心,对于明朝两次派出的使者----傅安使团和陈文德使团,帖木儿都是毫不留情的扣押。但是到了他死后他的儿子沙哈鲁的时代,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四分五裂,各路王侯陷入混战状态,帖木儿的儿子对于明朝也不敢表现得过于硬气,所以对明朝的态度好了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长期扣押的傅安得以回到明朝,明史记载了九次帖木儿使者来华的经历,波斯史书也记载了同时代明朝向帖木儿帝国的几次遣使行动。

新疆东部:哈密和吐鲁番的汉唐遗迹

图片

一行人从嘉峪关附近出发,远远瞭望了古代的玉门关遗址,并穿越了塞外的荒漠地带之后,一行人先来到了东疆的哈密。初春时节,一路上十分干旱,没有水草和牛马人烟,仅有零星的蒙古人和畏吾尔居民分布。

陈诚看到,作为东疆重镇和交通要道,哈密地方地小人稠,有蒙古人,回回人和畏吾儿居民杂处,性格凶悍好劫掠,凡是经过的行人都会被当地人课税。当时的哈密城比较小,位于四面山地环抱的平原中央,城市仅在东北两面开了门,城市中只有数百户居民,居住在比较矮的土砌房屋中,城东南有溪水,还有2-3处杏树林,当地人的主食是大麦,小麦和豌豆,耕田也靠收集粪便作为肥料。在哈密城中做了短暂停留,向哈密国王说明了来意,展示了国书之后,他们就继续踏上了向西的旅途。从此向西,吐鲁番,哈密,火州等地的畏吾儿方言是相通的。

图片


从哈密继续向西,经过了一些古代城市和寺庙的遗址后,他们来到了火州地区。陈诚看到,火焰山的山壁“青红如火焰”,如同火一般在燃烧,古老的自然地理奇观令明朝使臣们惊讶赞叹。火焰山下附近就有大漠,一旦有风吹过,地面上的浮沙就会被吹起来。在沙漠中随处可见之前旅行者的遗骨和马匹的尸骸,到了夜晚如果不和伴侣一起行动,那么一定会走失迷路,夜晚的恐怖景象,甚至让陈诚记载当地的沙漠中,夜里会有鬼魅出现。抛开令人恐惧的自然景象,当地的鲁陈城(Lukchun)中还有欣欣向荣的一面,比如这里人民淳朴,有男性剃发,头戴小罩帽的回回男子,和以白布裹头的回回女性;还有将头发札成椎髻的畏吾儿男子,以及戴着黑色头巾,将发髻垂在额头上(垂髻于额)的畏吾儿妇女。

当地的农庄中种满了葡萄,桃,杏,花红,葫芦,胡桃,小枣,甜瓜之类的作物,而且陈诚还特地提到“锁子葡萄”:这种水果“甘甜而无核”,味道甘美,基于当地出产的优质葡萄,这里也盛产醉人的葡萄美酒,仿佛'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唐人诗篇还在此地悠悠回荡。除了绿洲农业,当地人还蓄养了牛羊,还以骆驼和马作为交通工具。

图片


在绿洲中停驻3日之后,一行人继续西行,他们来到了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下的吐鲁番城。陈诚还指出,这里就是汉代车师国的交河城所在地,说明明朝人还保留部分了汉唐时代的西域知识。也是在这里,陈诚虽然看到了东察合台汗国在黑的儿火者汗的统治下推进伊斯兰化的进程,但是吐鲁番城中本身还是有很多畏吾儿佛教寺院和僧侣,寺庙中梵唱阵阵,他们都是当年高昌回鹘的后裔,这是西域古典佛教文化的最后孑遗,不过在若干年后,这里的佛教文化将彻底成为历史遗迹。

在吐鲁番王城西20里,还可以看到崖儿城,这是对这座城市的地形描述,所谓的崖儿城,其实就是古代的交河故城,也就是汉代车师国的王城,因两条河流在此交汇而得名;当年印欧系的车师先民在这里开凿了精妙的生土高台建筑,建造了如同雅典卫城般的卫城式堡垒,过去了上千年之后,历经了唐代和元代的改建和战火洗礼,明朝时高台上还有百户居民居住,城中还有一些佛教寺院的遗址。

图片


除了车师国遗址,吐鲁番境内还有南北朝到唐代的高昌国古都------高昌城的遗迹,也是更早的西域的戍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的驻扎地;高昌城四周的山壁呈现出如火一样的红光,山壁青红,虽然城市规模看得出这里曾经人烟稠密,佛寺密集,但现在已经非常凋敝了。

图片


也是在吐鲁番汗国的境内,陈诚还见到了著名的罗布泊,也就是他笔下的盐泽,盐泽附近有一座矮山,当地出产石盐,也就是盐矿石,当地人用盐矿石制作餐具,坚硬洁白地和玉石一样,这样在烹饪的时候只用将食物放在盘子里就不用给食物增加盐了。盐泽城中还有吐鲁番可汗黑的儿火者可汗妻子的坟墓和陪臣的坟墓,城中有数百户居民。

北庭故地:别失八里的东察合台汗国汗庭

图片

在交河故城遗址停留了若干天之后,也许是因为西域局势动荡,为了保证使团不会一次性全军覆没,所以兵分两路,两路人马约定在伊犁河流域会师;北路的路线暂时不明确,作为使团主力的南路从哈密-吐鲁番盆地一路向西北,经过托克逊地区和乌鲁木齐附近之后,陈诚就来到了东察合台汗国的中心别失八里,也就是唐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地,今天新疆昌吉吉木萨尔附近,使团在这里驻扎了约两周时间收集情报并积蓄粮草。陈诚看到,这里山高天远,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即使是6月因为气候寒冷,山中也会经常下雪,雨雪霏霏,其他地方夏秋季节略微暖和,和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农业经济相比,这里也呈现出典型的游牧风情:当地居民以放牧牛羊马为生,居住在毡房中,要坐下了就将毡毯铺开,席地而坐;当地的妇女都是头裹白头巾,男子身穿秃袖衫,而且还戴耳环。在饮食上当地人主要吃奶制品和肉类,偶尔吃谷物,然后极少吃蔬果类食物,当地的牧民也是风俗暴戾粗犷,在汉人看来道德崩坏。陈诚记载,一开始东察合台汗国的疆土并不小,东起哈密,西到撒马尔罕等地,但是日后这个政权的疆域受到了帖木儿驸马,也就是帖木儿大帝的掠夺,所以国土锐减,缩水到了相当于今天新疆的范围内。

图片


还是在这里,陈诚听闻了有关当时于阗的情况,陈诚很清楚这里也是曾经的丝路佛国,有过灿烂的佛教文化,直到明朝,当地都出产大量的金银,玉石和谷物,是西域的丰饶之地;但在陈诚出使的时代,由于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日益衰败,所以居民非常恐惧受到侵略,于是纷纷躲进山谷之中,虽然当地的古代遗址规模很大,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昔盛今衰的态势,城市凋敝,田园荒芜,这里和明朝还有这时断时续的朝贡贸易关系。

图片


经过了吉木萨尔一带之后,使团主力先后经过乌拉斯台河,巴音布鲁克,达尕特达坂,穿越了美丽的那拉提草原,还有风光如画的伊犁河谷,两队使团合二为一,继续行动,随后,他们在当地牧民口中的亦息渴热(热海),一行人驻足扎营,其实这里就是著名的伊塞克湖,历史上斯基泰人,西突厥人都曾在这里策马扬鞭,玄奘大师西行时也经过了此地。接下来呈现在陈诚面前的,就是广袤的中亚大地了。

欣欣向荣的河中之地

图片

赛兰城(Salam)在撒马尔罕以东,在这里,陈诚一行人得到了撒马尔罕统治者的使者接应。这里土地平旷,一马平川,树木茂密,流水环绕,清秀的山水令人想起江南的美丽风光,但是眼前偏甜口的异族饮食则提醒着他此地是遥远的塞外(陈诚-《赛兰城》)。纵然旅途劳顿,但陈诚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赛兰的草丛中出产一种名叫黑蜘蛛的小虫子(Kara-Kurt,今天的拉丁文学名是“Latrodectus Iugu Bris”),也就是黑寡妇,陈诚记载,这种小虫子喜欢出没于距离水较远的地方,牛马被黑寡妇咬到的没有不死的;人被它咬到了,全身会非常疼痛,疼的在地上直打滚;当地人只有一种解毒的办法,那就是用薄荷枝拍打全身,然后用羊肝的汁液擦拭全身,并且彻夜诵经祈祷才能缓和疼痛;但是即使这样解读了,人也要蜕一层皮,所以根据当地人的建议,所有人扎营必须靠近水源,这样才能免遭这种毒虫的撕咬。在当地品尝了吉尔吉斯人的奶茶和酒之后,陈诚一行人继续西进。

图片


在昭武九姓旧地,陈诚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和观看。陈诚看到,唐代的康国,也就是当时的撒马尔罕当时处于独立的统治者统治下,和以赫拉特为中心的沙哈鲁分庭抗礼,此地土地开阔平旷,四周都是高大的山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城东还有一条缓缓东流的河流(泽拉夫善河),城市开有六个大门,统治者居住于城市的西北角城堡中,当地街市繁盛,小巷子和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人烟鼎盛,商贾辐辏,城中和城市周围种植着桃,杏,梨,李,花红,葡萄等作物,还有白杨,榆树,柳树等绿化植被,但所有出售的物品大都不是本地的土产而是外国的物产,人民长相俊美,生活条件明显比一路上很多经过的地方要好;陈诚还特意提到,城市的东北有一座清真寺(回回拜天之所),清真寺用珍贵的青金石装点,回廊宽敞,木雕雕工精美巧妙,寺庙中间有一个讲经堂,古兰经是用羊皮纸制作,经文是用泥金书写的,异常华美。

与之情况大致类似的,还有曾经是唐代昭武九姓的其他城邦:陈诚在达湿干(塔什干),卜花儿(布哈拉),渴石(羯霜那)等地,陈诚等人都看到了十分类似的情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民物富庶,街道繁荣,土地能出产五谷桑麻和各种肉食猎物,在渴石,当地还有一座帖木儿当初兴建的陵园和汉白玉石柱,但是现在因为缺乏维护而暂时凋敝下去。这些粟特人活跃过的伟大城镇,还在享受着内亚丝路历史上最后的繁荣时代。

图片


在参观了撒马尔罕统治者的辖区之后,陈诚的队伍还目睹了中亚著名的交通要道,位于今天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交通要地:铁门关。当陈诚的马队经过这里时,看到两侧山壁陡峭对峙,山壁高耸地如刀劈斧削,两侧都是红色的山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这里就是著名的铁门关,当年玄奘法师在途径此地时,就留下了'两旁石壁,其色如铁'的记载,现在陈诚又目睹了十分类似的景色,数百年时光飞逝,这里见证了无数商队,军队,马队南来北往,在比较近的时代,西班牙前往帖木儿帝国宫廷的克拉维约大使也曾从这里打马走过,留下了对铁门关十分类似的文字描述。

过了铁门关,第一座重要的城市就是铁尔梅兹。这座城镇位于阿姆河右岸,城市依托阿姆河分布,河水比较宽阔,如果不用舟船就很难渡河,城内外居民有数百家,两岸牲畜蕃息,河中有很多鱼,阿姆河以西的树林中还有一些狮子出没。

明朝人的阿富汗见闻录

在此行的终点----哈烈(今天阿富汗的赫拉特),也就是当时帖木儿帝国的首府,还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文艺中心和宗教中心,在沙哈鲁和儿子兀鲁伯的统治下,赫拉特成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园城市。陈诚见证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赫拉特当时非常繁荣,当地的民俗可以代表西域和中亚其他诸地的民俗,所以陈诚饶有兴致地对所见之物进行了详细描述。

图片


图片


比如,陈诚看到整座城市中有很多石砌建筑,屋顶方而平整,远远看去如同高高低低的高台,不像汉地建筑物那样要用栋梁和屋瓦;房间内部的陈设十分华丽,雕梁画栋,镶嵌着各种宝石和动物骨骼。统治者沙哈鲁的宫殿中还有锦绣帐房和铺了数重被褥的金床,宫殿中基本上没有汉式的椅子,所有人都坐在地毯上。沙哈鲁的服色喜好白色,穿着贯头衣和无袖罩袍,戴着白色罩剌帽,国民对他的称呼就是速鲁檀,也就是苏丹(Sultan),而帝国王子们则有米儿咱(Mirza)的称号,陈诚说这是显贵家子弟的称号,相当于汉语的舍人,这是对米儿咱一词比较粗疏笼统的翻译;陈诚还准确的记载了帖木儿帝国中仅次于苏丹的高官刁完(Devan),相当于汉语中的宰相,他会协助国君处理国中的大小事务。在行政管理上,当时帖木儿帝国都不使用印章,主要是使用金银戒指上的图案作为押花纹路,由于所有大人的戒指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就避免有人会伪造命令或者伪传书信。

在待人接物的礼仪方面,陈诚认为中亚人的礼节简单易行,见面了只用微微鞠躬弯腰,然后说萨里玛里(Salam Alaykum),如果两个人久不相见,或者要表示特别的尊重,就要单膝下跪行礼;如果两个人辈分或地位对等,就用握手或者拥抱致礼;如果是下级见上级只用握手就行。在饲养的家畜上,马匹是放在密不透风的土屋中喂养的,不会轻易地透风或者日光,但这种方式却很保证饲养马匹的质量。在各种家禽和家畜上,除了猪之外当地人不饲养任何别的动物,宰杀方法必须严格按照回教的方式宰杀。

在贵金属和物产方面,赫拉特土产的和通过贸易获得的有金银,玉石,红宝石,青金石,珊瑚,琥珀,水晶,朱砂等宝贵矿物;在手工业方面,当地人善于制作铜器,金银器和陶器,而且善于用金银给陶瓷描花,但因为土质的原因,在轻轻敲打当地的陶瓷时没有清脆的回响;当地人还会制作玻璃器,但因为不是特别精致,所以仅是用来当摆件赏玩而已。

图片


在餐饮器具上,当地人不用筷子,肉饭就直接用手抓取,酒器往往是金银质地的,而主要餐具是陶或者瓦制的,吃饭就是所有人席地而坐,坐在地毯上,将食物摆在案几上,等吃完了就把案几撤去。在宴会上,人们送礼一般是以九为吉利,送礼数量一般是取19,99这样位数中有9的个数,珍贵的礼物一般是钱币,珍珠,玉石,良马和猎犬;一般在宴会上,尊者先下令上酒,然后所有人单膝下跪敬酒,然后尊者一声令下,下令人们端着金银币和丝绸然后分给众人,领主还会将金银币慷慨的撒给参与宴会的众人,这种奢侈的撒币方式叫做喜钱。

图片


由于赫拉特是当时帖木儿帝国的核心,所以陈诚特别留心他在当地看到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风格,由于亚洲内陆地区干旱少雨,所以和南疆,中亚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建筑都是平顶而且开天窗的,一般是以天窗来采光,在有雨雪的时候会拉起布幔或者天蓬遮挡雨雪,街道两旁的街市也会撑起布幔遮挡烈日,在室内富贵人家的家里会挂上绫罗绸缎或者挂毯来装点,平民或者住在土屋里,或者住在毡房中,大屋子的里面还会挂上白色的布匹,仆人们会来回拉动这些白色布匹产生风,这就叫做风扇,是当地人解暑降温的好办法。

当地气候晴天多雨,所以这样的土屋很难坍塌,但唯一问题是晴天容易起扬尘,所以需要经常泼水将扬灰压下去。在店铺的分布上,出售弓矢,马鞍,衣服,小家具之类的摊贩自成一列,出售骆驼马匹之类的自成一个商区,由于大多数城市居民家中不设置灶台,所以饮食主要在店铺中解决,所有的餐厅都是昼夜营业,夜晚了就点燃牛羊油脂肪制作的蜡烛经营,这种蜡烛顶在铁柱子顶端,以棉絮或羊毛作为灯芯,即使下雨了也很不容易熄灭,饮食的口味以酸甜为主,油放的很多,饮食口味较重。陈诚还准确地记载了当时中亚人使用的银币“迪纳”,也就是来源于古罗马帝国,但是被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继承的货币单位第纳尔。

和当年玄奘,法显等人目睹的那样,在城郊游人还可以看到繁盛的绿洲农业,虽然当地的农民不是很勤奋,并没有频繁地开垦土地,但是由于土地本身很肥沃,所以这里也有丰厚的农业产出,当地也有汉地的五谷,但是瓜果及其甜美,当地有一种名叫巴旦的杏子,不仅果肉甜,而且果仁敲开之后也可以吃,这就是今天人们也在吃的巴旦木。当地的花红也是又大又脆,色泽很好;至于一种陈诚所谓的,不知道怎么种出来的大枣呼麻,其实也就是波斯枣(Khorma)的音译;当地的葱头有拳头那么大,而有的菜头重十余斤,大的和萝卜一样。

图片

虽然此时已经不是丝绸之路上最兴盛的时代,但是陈诚还是看到赫拉特居民生活奢侈,衣着华美,男女老少都不能扛重物;家境稍微好一点的贵族子弟会在马鞍上镶嵌金银,在腰带和刀鞘上镶嵌珠玉,看上去鲜衣怒马,十分俊美;城镇中有相当于中国太学的讲经堂,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金属鼎,这里是穆斯林用来做纳玛兹(namaz)的地方,到了做礼拜的时间,即使再忙所有人都要下马跪地做礼拜;而直到19世纪,这个铸造于12-13世纪的古鼎依旧保留在赫拉特的清真寺中。在沙哈鲁的统治下,还有男女分开使用的混堂(大浴室),里面还有专门的按摩师捏肩捏背,令人浑身畅快,洗一次澡只需要几个铜币,非常划算。由于当地治安相对较好,而且城郊地广人稀,即使夜里一个人骑马独行也没有事。在赫拉特的近郊,每隔一定距离上,还有供游人休憩的土屋和木屋,里面有食物和休息之所供游人休息。

由于当时沙哈鲁和明朝交好,所以陈诚一行人受到了良好的接待,当时赫拉特地区发达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经济运转给明朝使团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陈诚记载的很多中亚和西域的植被分布,地理奇观和人文风俗,不仅和《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克拉维约,约翰-希尔特贝格等人的记载,乃至更晚的《巴布尔回忆录》遥相呼应,在今天的新疆等地都有迹可循,依稀可见,今天的民俗也从侧面印证了陈诚记载的真实性。在日益闭塞的铁幕落下的前夕,有这样一本著作问世并流传至今,无疑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令人唏嘘的是,陈诚一路上都看到无论是在西域还是在中亚和阿富汗地区,女性都可以大胆而奔放的骑马上街,并自由地和男子调笑戏谑,“妇女出外皆乘马骡,道遇路人,谈笑戏谑,略无愧色”,和今天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