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塔‖随笔:识时务者为俊杰

 文斋堂888 2021-09-02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评说诸葛亮夺取益州之失误

/李塔

苏东坡写得一手好诗好文章,但他与一般只知道埋头死读书的腐儒有着根本区别。他一生心怀天下,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兴国安邦,只不过“材大古来无适用”,①一直未得到皇帝重用。他的很多诗文,并不仅仅是吟咏风花雪月、抒发个人感怀,还有很多对古今人物进行评说的咏史题材。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不管什么时候都适用。可惜一贯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却在夺取益州的战略行动上,没有通盘考虑,导致损兵折将、丢失地盘,时局大乱。苏东坡对此颇为不满,曾写下一首诗讽刺诸葛亮。诗曰:“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②他认为刘备从刘璋手里抢占益州,是不义之举,诸葛亮号称豪杰,怎么能做出这等事。

首先从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说起。三国初期,刘备空怀复兴汉室的壮志,却不得门径,屡屡碰壁受挫。虽然奋斗多年,却一直没有大的起色,连一块容身之地都没有。公元201年,刘备前往隆中拜会诸葛亮,从此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大转机。

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套发展战略。他认为,北方曹魏兵多将广,占据中原腹地,实力强大。“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③江东孙权凭借长江天堑,“国险而民附(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④因此刘备向北向南发展都不现实,为今之计,唯有向西发展,夺占益州作为根据地,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⑤

当时益州并非无主之地,乃是汉朝皇室宗亲刘璋的地盘。刘璋和刘备一样,是正宗的汉朝皇族之后,说起来还算一家人。刘备对此颇有顾虑,觉得如果对刘璋下手,未免会落下骂名。 诸葛亮则站在纯利益角度上,苦劝刘备当断则断,因为刘璋暗弱,是个无能之辈。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带兵入川抵御汉中张鲁,正中刘备下怀,蜀军在得到刘璋的兵马与粮草之后,不但没有施救,反而举起了大刀长矛,正式启动了夺取益州的战略计划。

刘备将三年(建安16年至19年)的宝贵时间,用在攻打刘璋上。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刘备最终得偿所愿,夺取益州,迈出了企图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步。但内部耗损巨大,劳民伤财。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这个主意,单纯从表象角度看可谓高明,但从道义角度出发(把朋友当敌人),未免太不厚道,有恃强凌弱、巧取豪夺之嫌;再从时间与消耗上来说,更是不划算的。

苏东坡的这首诗很有道理,颇有深度,令人回味,可谓入木三分。刘璋虽是平庸软弱之辈,但这并不是他就该任人宰割的理由。刘备兵临城下之日,刘璋担心战火重开伤及百姓,说道:“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⑥起初刘璋奋力守城,后来见两败俱伤,在粮草还能使用一年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抵抗,不顾个人安危出降刘备,可见他还是个颇为关爱百姓的仁者。

刘备和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举行酒宴庆祝。庞统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⑦先主(刘备)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⑧庞统大笑而起。可见持苏东坡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连庞统都觉得诸葛亮和刘备这么干实在不妥。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这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有些错误犯了,有悔改的机会;但有些错误犯了,估计只能悔到肠子青,因为时间与空间不再给你重来的机会。

史学家田余庆总结得很贴切,“刘备进攻益州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蜀汉丢失了战略要地。蜀汉之所以没有机会争夺天下,从刘备进攻益州就已经注定了蜀汉的小国格局”。⑨当时益州民间流传一句话,“刘备在夺取益州的同时,也失去了民心。”俗话说 :“得人心者得天下。”⑩由此可见,刘备既失去战略要地,又失去民心(这是一把双刃剑呀),怎么能一统天下?

毛泽东生前在阅读苏洵《权书?项籍》中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这句文字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是指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安得不败。”

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很有卓见。

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将错就错。诸葛亮在攻打益州的战斗中应该料到有失利之处(例如:久攻不克),但他仍然坚持“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了人力与财力,可谓是倾家荡产;后来,又因“三分兵力”而丢失了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这个历史教训是惨痛的,值得我们深思!

读史明理,读史明志,读史明智。无论你干什么行业,制定好的目标也要紧跟事物发展的脚步,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快”,要在顺境中想到逆境,必须要有几套方案(对策),要灵活掌控,见机行事,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千万不能硬犟不“转弯”,一步走到“黑”。

注释①出自宋·苏轼《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一;②出自苏轼《张飞传》;③④⑤均出自魏晋·陈寿《隆中对》 ;⑥出自陈寿《蜀书·刘二牧传》;⑦⑧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⑨ 出自田庆余(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9年《历史研究》第5期;⑩引用《孟子·离娄上》译文句意。出自2009年03月28日央视网首页 > 新闻频道 > 军事新闻 > 正文《毛主席为何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引用《论语·颜渊》译文句意。

作者简介:李塔,供职于江苏省射阳县公安局。闲暇时喜欢用拙笔记录时光,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近年来,有多篇散文、诗歌获奖。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